汉语查 成语 形容修行的成语

形容修行的成语


1一尘不染 [ yī chén bù rǎn ]

解释 原为佛教用语。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说道者不为六尘所玷污;保持心地清静。形容不受坏思想、坏作风的沾染和腐蚀。也形容环境清静整洁。

出处 宋 张耒《腊初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2纤尘不染 [ xiān chén bù rǎn ]

解释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3返本还源 [ fǎn běn huán yuán ]

解释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幺?”

4返本还原 [ fǎn běn huán yuán ]

解释 本、原:根本,原来面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 元·刘志渊《江神志令》:“返本还原真体现,魂魄聚,净无阴。”

5黄卷青灯 [ huáng juàn qīng dēng ]

解释 黄卷:古代书籍用黄低缮写,因指书籍;青灯:油灯发青色的灯光,指油灯。灯光映照着书籍。形容深夜苦读,或修行学佛的孤寂生活。

出处 宋·陆游《剑南诗篇·客愁》:“苍颜白发人衰境,黄卷青灯空心。”

6勇猛精进 [ yǒng měng jīng jìn ]

解释 原意是勤奋修行。现指勇敢有力地向前进。

出处 《无量寿经》上卷:“勇猛精进,志愿无惓。”

7佛性禅心 [ fó xìng chán xīn ]

解释 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出处 《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8在家出家 [ zài jiā chū jiā ]

解释 指不出家当和尚,清心寡欲,在家修行。

出处 《法苑珠林》卷一0七:“在家出家,平等而受。”

9束身修行 [ shù shēn xiū xíng ]

解释 束身:约束自身。约束自身,修养德行。

出处 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往者群气争夺,万物死虑,支体不从,身为泥土,根拔枝殊,咸失其所,汝又焉得束身修行,磬折抱鼓。”

10与众不同 [ yǔ zhòng bù tóng ]

解释 和大家不一样。

出处 东汉 王充《论衡》:“故富贵之家,役使奴童,育养牛马,必有与众不同者矣。”

11废寝忘食 [ fèi qǐn wàng shí ]

解释 废:停止。顾不上睡觉;忘掉了吃饭。形容学习或工作积极努力;用心专一。

出处 南朝 齐 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12别有天地 [ bié yǒu tiān dì ]

解释 天地:风格或境界。另外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等引人入胜。

出处 唐 李白诗《答山中人》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13闻鸡起舞 [ wén jī qǐ wǔ ]

解释 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鸡:鸡鸣报晓。

出处 《晋书 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14百尺竿头 [ bǎi chǐ gān tóu ]

解释 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出处 唐 吴融《商人》诗:“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15登峰造极 [ dēng fēng zào jí ]

解释 登:上;峰:山顶;造;达到;极:最高点。攀登到山峰的顶点。比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高的境地。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

16小巧玲珑 [ xiǎo qiǎo líng lóng ]

解释 形容东西小而精致。小巧:细小而灵巧;玲珑:精巧细致。

出处 宋 辛弃疾《临江山 戏为山园苍壁解嘲》:“莫笑吾家苍壁小,稜层势欲摩空。相知唯有主人翁。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17出神入化 [ chū shén rù huà ]

解释 神:神妙;化:指化境;极高超的境界。超出神妙;进入化境。形容技艺达到非常高超的境界。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金圣叹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18普渡众生 [ pǔ dù zhòng shēng ]

解释 众生:指人类和各种动物。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本是佛家语;后指救济大众。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19炉火纯青 [ lú huǒ chún qīng ]

解释 纯:纯粹;青:蓝色的;纯青:炉火的温度达到最高点。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焰从红色转成纯青色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

20清心寡欲 [ qīng xīn guǎ yù ]

解释 清:清净;寡:少:欲:欲望,需求。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

出处 元 郑廷玉《忍字记》第三折:“我奉师父法旨,着你清心寡欲,受戒持斋,不许凡心动。”

21冰清玉洁 [ bīng qīng yù jié ]

解释 清:清澈;洁:洁白。像冰那样清澈;像玉那样洁白。也作“玉洁冰清”。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

出处 西汉 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伏唯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

22仙风道骨 [ xiān fēng dào gǔ ]

解释 骨:气概。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出处 唐 李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23腾云驾雾 [ téng yún jià wù ]

解释 神话描写神仙、妖魔或得道的人可以乘着云雾在空中飞行。也形容人在身体、精神处于不正常状态的举止。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8回:“那家子又惊又喜道:‘是几位腾云驾雾的罗汉歇在我家!’”

24六根清净 [ liù gēn qīng jìng ]

解释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出处 隋 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

25超凡脱俗 [ chāo fán tuō sú ]

解释 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53章:“眼睛里闪烁着超凡脱俗的光芒,艰难地爬蜒着走向圣地麦加……”

26竿头日进 [ gān tóu rì jìn ]

解释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出处 清 无名氏《后会仙记》:“(青青柳)复吟云:‘学问无穷水接天,竿头日进古人言。’”

27半路修行 [ bàn lù xiū xíng ]

解释 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出处 参见“半路出家”。

28慈悲为怀 [ cí bēi wéi huái ]

解释 佛教认为人应以救助普济他人疾苦为己任。

出处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慈悲为怀的康氏母女把她接到了罗宅。”

29行满功成 [ xíng mǎn gōng chéng ]

解释 行:道行;功:功德。指功德修炼已成,道行圆满,得道成仙。

出处 明·无名氏《李云卿》第四折:“今日乃李云卿行满功成之日,冲霄得道之时。”

30百丈竿头 [ bǎi zhàng gān tóu ]

解释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31闭门读书 [ bì mén dú shū ]

解释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32束身自修 [ shù shēn zì xiū ]

解释 谓约束自己,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

出处 《后汉书·卓茂传》:“[光武帝]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33遁迹空门 [ dùn jì kōng mén ]

解释 见“遁入空门”。

出处 《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无路,因此上,来披剃,遁迹空门。”

34白日上升 [ bái rì shàng shēng ]

解释 犹言白日升天。道教谓人修炼得道后,白昼飞升天界成仙。

出处 唐 贾岛《赠丘先生》诗:“常言吃药全胜饭,华岳松边采茯神。不遣髭须一茎白,拟为白日上升人。”

35功成行满 [ gōng chéng xíng mǎn ]

解释 功:世界各地;行:善行。封建迷信指功德成就,道行圆满。

出处 元·岳伯川《铁拐李》楔子:“等他功成行满,贫道再去点化他。”

36道骨仙风 [ dào gǔ xiān fēng ]

解释 谓有得道者及仙人的气质神采。

出处 宋·程珌《喜迁莺·寿薛枢密》词:“道骨仙风,安排顿著,须是人间紫府。”

37青灯黄卷 [ qīng dēng huáng juàn ]

解释 光线青荧的油灯和纸张泛黄的书卷。借指清苦的攻读生活。

出处 元·叶颙《书舍寒灯》诗:“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釭午夜香。”元·关汉卿《拜月亭》第四折:“你既爱青灯黄卷,却不要随机而变。”

38餐霞饮景 [ cān xiá yǐn jǐng ]

解释 餐食日霞,吞饮日光。指超尘脱俗,修炼成仙。

出处 南朝 梁 陶弘景《冥通记》卷一:“夫作道士,皆须知长生之要。尔既未能餐霞饮景,克己求真,徒在世上,无益于体。”

39仙风道格 [ xiān fēng dào gé ]

解释 犹言仙风道骨。

出处 宋·苏舜钦《朝奉大夫天章阁待制王公行状》:“公襟上高爽,有仙风道格,日与二三逸人,放意于江山之间。”

40仙风道气 [ xiān fēng dào qì ]

解释 犹仙风道骨。

出处 明·屠隆《彩毫记·泛舟采石》:“老爷身着宫锦袍,头戴华阳巾,仙风道气,轩轩霞举。”

41不死不生 [ bù sǐ bù shēng ]

解释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42古寺青灯 [ gǔ sì qīng dēng ]

解释 青灯:以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形容修行者的孤独寂寞的生活。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4回:“一个立志修行的何玉凤,要向古寺青灯寻活计。”

43六尘不染 [ liù chén bù rǎn ]

解释 佛教语,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出处 唐 武三思《孝明皇后碑》:“六尘不染,孤标水上之花。”

44长斋礼佛 [ cháng zhāi lǐ fó ]

解释 长斋:终年吃素。吃长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出处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45长斋绣佛 [ cháng zhāi xiù fó ]

解释 长斋:终年吃素;绣佛:刺绣的佛像。吃长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出处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46绣佛长斋 [ xiù fó cháng zhāi ]

解释 绣佛:刺绣的佛像;长斋:终年吃素。形容修行信佛。

出处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中卷:“君来,固可图白头偕老,否则,绣佛长斋以了余生。”

47修真养性 [ xiū zhēn yǎng xìng ]

解释 学道修行,涵养性情。

出处 元·贾仲名《升仙梦》第四折:“自古,道德非俗,修真养性,烧丹炼药工夫。”

48八窗玲珑 [ bā chuāng líng lóng ]

解释 ①指四壁窗户轩敞,室内通彻明亮。②比喻通达明澈的修养境界。

出处 唐 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

49餐霞饮液 [ cān xiá yǐn yè ]

解释 指修炼长生不老之术。

出处 明 袁宗道《李母寿序》:“吾固久知太夫人,不必餐霞饮液,而自翛然出弢帙之外。”

50鸾姿凤态 [ luán zī fèng tài ]

解释 比喻神仙的仪态。

出处 《云笈七签》卷五:“弟子十八人,并皆殊秀,然鸾姿凤态,眇映云松者,有韦法昭、司马子微、郭崇真。”

51三兽渡河 [ sān shòu dù hé ]

解释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出处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52精进勇猛 [ jīng jìn yǒng měng ]

解释 原意是勤奋修行。现指勇敢有力地向前进。

出处 《无量寿经》卷上:“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53五蕴皆空 [ wǔ yùn jiē kōng ]

解释 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出处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船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54胁不沾席 [ xié bù zhān xí ]

解释 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语本波栗湿缚尊者(胁尊者)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出处 语出波栗湿缚尊者(胁尊者)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55不吃烟火食 [ bù chī yān huǒ shí ]

解释 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出处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