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锁链的成语

形容锁链的成语


1束手缚脚 [ shù shǒu fù jiǎo ]

解释 见“束手束脚”。

出处 清·张南庄《何典》第八回:“冒失鬼一昧粗心浮气,目中无人,到处以强为胜,一遇鬼谷先生,早已束手缚脚,有力无用处。”

2利锁名缰 [ lì suǒ míng jiāng ]

解释 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

出处 宋 方千里《庆春宫》词:“人生如寄,利锁名缰,何用萦萦?”

3解黏去缚 [ jiě nián qù fù ]

解释 解除粘着和束缚。

4作茧自缚 [ zuò jiǎn zì fù ]

解释 茧:蚕茧;缚:缠裹。蚕吐丝作茧子;把自己包裹起来。比喻自己束缚自己;也比喻使自己陷入困境。

出处 唐 白居易《江州赴中州至江陵以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5束手束脚 [ shù shǒu shù jiǎo ]

解释 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

出处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按照法律办事,不等于束手束脚。”

6迫不及待 [ pò bù jí dài ]

解释 迫:急迫;待:等待。急迫得不再等待。形容心情非常着急。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戏,该仙子何以迫不及待,不奏闻请旨。”

7心胸开阔 [ xīn xiōng kāi kuò ]

解释 心胸:思想,气量。思想坦率接受力强,并非小心眼,心智并不狭窄。

出处 宋·朱熹《答吕子约》:“便自胸次开阔,黑白分明。”

8条条框框 [ tiáo tiáo kuàng kuàng ]

解释 被认为是过了时的或被认为是与所谋求的发展相抵触并起妨碍作用的理论、概念或实践。

出处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

9俯首就缚 [ fǔ shǒu jiù fù ]

解释 低下头让人捆绑。形容无法反抗或自愿认罪。

10缚鸡之力 [ fù jī zhī lì ]

解释 缚:捆、绑。捆绑一只鸡的力量。形容体力很弱。

出处 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平日只会读书写字,刺绣描花,手无缚鸡之力。”

11破门而出 [ pò mén ér chū ]

解释 打破门冲了出去。比喻坏人急迫地跳出来干坏事或比喻克服种种限制。

出处 廖沫沙《“史”和“戏”》:“而你却开始‘破门而出’了,历史家,却来写戏。”

12破除迷信 [ pò chú mí xìn ]

解释 原指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现也指解放思想,扫除自卑感,树立敢想、敢说、敢干的新风格。

出处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

13束手就缚 [ shù shǒu jiù fù ]

解释 表示无力反抗,或脱逃。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就缚,荆州反掌可得!”

14落魄不羁 [ luò pò bù jī ]

解释 落魄:穷困,不得意;羁:束缚。潦倒失意,行为放纵。也指豪迈不受拘束。

出处 宋 刘斧《青琐高议 韩湘子》:“文公诸子皆力学,惟湘落魄不羁。”

15无拘无缚 [ wú jū wú fù ]

解释 同“无拘无束”。

出处 明·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

16敢想敢说 [ gǎn xiǎng gǎn shuō ]

解释 敢于冲破某种束缚思索问题和发表意见

出处 谢觉哉《青年人怎样锻炼自己》:“敢想、敢说也是一种斗争。首先要和自己的旧思想作斗争。”

17披枷戴锁 [ pī jiā dài suǒ ]

解释 见“披枷带锁”。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2回:“正行时,忽见有十数个和尚,一个个披枷戴锁,沿门乞化。”

18功名利禄 [ gōng míng lì lù ]

解释 名利地位。

出处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只因功名利禄得不到保障,所以他们便想到要和流寇苟合,铤而走险。”

19老蚕作茧 [ lǎo cán zuò jiǎn ]

解释 老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自己束缚自己。

出处 宋·苏轼《石芝》:“老蚕作茧何时脱?梦想至人空激烈。”

20吐丝自缚 [ tǔ sī zì fù ]

解释 比喻自己的所作所为阻碍了自己的行动自由。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

21名缰利锁 [ míng jiāng lì suǒ ]

解释 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

出处 宋 柳永《夏云峰》词:“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

22拘俗守常 [ jū sú shǒu cháng ]

解释 指受世俗平庸见解的束缚。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 论仙》:“而浅识之徒,拘俗守常,咸曰世间不见仙人,便云天下必有此事。”

23面缚衔璧 [ miàn fù xián bì ]

解释 两手反绑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请罪。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

24造茧自缚 [ zào jiǎn zì fù ]

解释 作茧自缚。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

出处 陶行知《中国大众教育问题》六:“他们帮助敌人造成联合战线攻打他们自己,他们像蚕一样,造茧自缚。”

25名缰利索 [ míng jiāng lì suǒ ]

解释 缰:马缰绳;索:绳子。比喻功名利禄如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26棋高一着 [ qí gāo yī zhāo ]

解释 一着: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棋艺高人一步。也比喻技高一等。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正所谓‘棋高一着,缚手缚脚’。”

27披枷带锁 [ pī jiā dài suǒ ]

解释 谓罪犯套上枷锁等刑具。

出处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放便。”

28肉袒面缚 [ ròu tǎn miàn fù ]

解释 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面缚: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缚着手。形容顺从投降。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宋微子世家》:“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29束手束足 [ shù shǒu shù zú ]

解释 见“束手束脚”。

出处 艾芜《百炼成钢》第二章:“就是该死的炉顶化了,限制了他,使他在调整煤气空气方面,简直束手束足,不敢随便动一下指头。”

30束身就缚 [ shù shēn jiù fù ]

解释 束:捆。束身:自缚。缚:捆绑。比喻不加抵抗,甘愿被人擒捉。

出处 《晋书·段灼传》:“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

31面缚舆榇 [ miàn fù yú chèn ]

解释 面缚: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请受刑。这是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经,士舆榇。”

32旷达不羁 [ kuàng dá bù jī ]

解释 旷达:心胸开阔,想得开;不羁:不受束缚。心胸开阔达观,不受拘束。

出处 《晋书·张翰传》:“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33利缰名锁 [ lì jiāng míng suǒ ]

解释 缰:缰绳。锁:锁链。名和利像缰绳和锁链一样把人束缚住了。

出处 元·王喆《转调丑奴儿》:“利缰名锁休贪恋,韶华迅速如流箭。”

34阔步高谈 [ kuò bù gāo tán ]

解释 阔步:迈大步。潇洒地迈着大步,随意地高声交谈。比喻言行不受束缚。

出处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号曰《皇览》”裴松之注引《魏书·曹丕》:“乃弘三章之教,恺悌之化,欲使曩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

35旷世不羁 [ kuàng shì bù jī ]

解释 旷世:旷代,历时长久;羁:束缚。历代都不受束缚。

出处 晋·孙楚《为石苞与孙皓书》:“东夷献其乐器,肃慎献山楛矢,旷世不羁,应化而至。”

36名鞿利鞚 [ míng jī lì zhōu ]

解释 犹名缰利锁。

37金枷玉锁 [ jīn jiā yù suǒ ]

解释 枷:套在脖子上的刑具;锁:用铁环连接而成的刑具。比喻儿女既是父母的宝贝,又是负担和包袱。

出处 元 无名氏《小张屠》第二折:“到来日只少个殃人祸,儿女是金枷玉锁。”

38释缚焚榇 [ shì fù fén chèn ]

解释 指解开降者的捆绑,烧悼降者带来的棺材。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种表示。

出处 语出《左传 昭公四年》:“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

39拘文牵俗 [ jū wén qiān sú ]

解释 拘:拘束;牵:牵制,束缚。受到繁文陋俗的束缚。

出处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踟,拘文牵俗,修诵习传,当世取悦云尔哉!”

40手无缚鸡之力 [ shǒu wú fù jī zhī lì ]

解释 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弱、力气小。

出处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