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湖边美景的成语

形容湖边美景的成语


1一衣带水 [ yī yī dài shuǐ ]

解释 水道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比喻只隔一水;极其邻近。

出处 《南史 陈纪下 后主》:“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2风平浪静 [ fēng píng làng jìng ]

解释 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江河湖海里没风浪;显出一时安闲宁静的景象。也比喻事情平息;恢复沉静。

出处 宋 杨万里《泊光口》:“风平浪静不生纹,水面浑如镜面新。”

3山清水秀 [ shān qīng shuǐ xiù ]

解释 清:纯净;秀: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出处 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4烟波浩渺 [ yān bō hào miǎo ]

解释 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浩渺:广阔无边。水波渺茫;一望无边。形容水域宽广。也作“烟波浩淼”。

出处 唐 崔致远《将归海东巉山春望》:“目极烟波浩渺间,晓鸟飞处认乡关。”

5湖光山色 [ hú guāng shān sè ]

解释 湖水风光;山峦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出处 宋 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

6水波不兴 [ shuǐ bō bù xīng ]

解释 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

出处 宋·苏轼《前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7江东父老 [ jiāng dōng fù lǎo ]

解释 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的地区。故乡父兄之辈。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8波光粼粼 [ bō guāng lín lín ]

解释 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波光明净。

出处 阿来《尘埃落定》第七章:“月亮升起来,照着波光粼粼的小河。”

9襟江带湖 [ jīn jiāng dài hú ]

解释 襟:衣襟。带:衣带。形容江河湖泊之间相互萦绕交错,如同衣襟和衣带一样。

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

10千里莼羹 [ qiān lǐ chún gēng ]

解释 千里湖里莼菜做的汤,味道鲜美,不必用盐豉做调味品。泛指有地方风味的土特产。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11群鸿戏海 [ qún hóng xì hǎi ]

解释 鸿:鸿雁;海:指大湖。象许多飞鸿在大湖里游戏一样。形容书法遒劲灵活。

出处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王羲之书如群鸿戏海。”

12美不胜收 [ měi bù shèng shōu ]

解释 胜:尽;收:接收;领略。形容美好的事物、景色非常多;人们一时间领略、欣赏不过来。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见其鸿富,美不胜收。”

13五湖四海 [ wǔ hú sì hǎi ]

解释 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出处 唐 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14面不改色 [ miàn bù gǎi sè ]

解释 面:颜面;色:颜色。颜容不改变颜色。形容遇到危险时从容镇静;毫不畏惧的神态。

出处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15五光十色 [ wǔ guāng shí sè ]

解释 五、十:表示多。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也比喻事物形形色色。

出处 南朝 梁 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16尽收眼底 [ jìn shōu yǎn dǐ ]

解释 全部看在眼里。

出处 阿来《尘埃落定》第二章:“他们徒劳无功的努力都被我尽收眼底。”

17青山绿水 [ qīng shān lǜ shuǐ ]

解释 泛称美好山河。

出处 宋 张端义《贵耳集》下卷:“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

18浪迹江湖 [ làng jì jiāng hú ]

解释 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处。

出处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3卷:“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迹江湖。”

19江洋大盗 [ jiāng yáng dà dào ]

解释 在江海上抢劫行凶的大盗。也泛指极为凶狠的强盗。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9卷:“小妇人父及夫,俱为江洋大盗所杀。”

20柳绿花红 [ liǔ lǜ huā hóng ]

解释 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酒仙遇仙禅师》:“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

21水天一色 [ shuǐ tiān yī sè ]

解释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出处 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2山光水色 [ shān guāng shuǐ sè ]

解释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出处 唐 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23平静无事 [ píng jìng wú shì ]

解释 形容非常安全,没有事情发生

出处 毛泽东《批判大汉族主义》:“有些是很严重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平静无事……故须进行认真的教育,以期一步一步地解决这个问题。”

24案牍之劳 [ àn dú zhī láo ]

解释 案牍:公文。办理公文事物的劳累。

出处 唐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5气吞湖海 [ qì tūn hú hǎi ]

解释 犹气吞山河。

出处 清·查慎行《送田间先生归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诗:“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桑骨已仙。”

26波光鳞鳞 [ bō guāng lín lín ]

解释 形容波光像鱼鳞一样层层排列。

27一望无垠 [ yī wàng wú yín ]

解释 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

出处 冯德英《苦菜花》第十章:“一轮火红的太阳升起来,普照着一望无垠的原野。”

28三江五湖 [ sān jiāng wǔ hú ]

解释 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出处 战国·鲁·尸佼《尸子》下卷:“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

29啸傲湖山 [ xiào ào hú shān ]

解释 啸傲:随意长啸吟咏游乐。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咏游赏。

出处 姚华《曲海一勺》:“折揽胜登临,亦传啸傲湖山之作。”

30陂湖禀量 [ bēi hú bǐng liáng ]

解释 比喻度量宽广恢弘。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31碧波荡漾 [ bì bō dàng yàng ]

解释 碧:青绿色。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9章:“灿烂的阳光,美丽的野花,碧波荡漾的原西河,凹凸不平的石板街……”

32鹅湖之会 [ é hú zhī huì ]

解释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出处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33龙去鼎湖 [ lóng qù dǐng hú ]

解释 指帝王去世。

出处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

34鼎湖龙去 [ dǐng hú lóng qù ]

解释 同“鼎成龙去”。

出处 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35静影沉璧 [ jìng yǐng chén bì ]

解释 平静的月影映在水底,好似沉下的一块玉。

36浮光跃金 [ fú guāng yuè jīn ]

解释 月光照在浮动的水面上,金光跳跃。

37川泽纳污 [ chuān zé nà wū ]

解释 以湖泊江河能容纳各种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养,能包容所有的善恶、毁誉。

出处 《左传 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38一碧万顷 [ yī bì wàn qǐng ]

解释 形容青绿无际。

出处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9叔度陂湖 [ shū dù bēi hú ]

解释 《后汉书 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叔度,黄宪字。后以喻人度量宽大。

出处 《后汉书·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