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博学的成语

形容博学的成语


1人才济济 [ rén cái jǐ jǐ ]

解释 人才:指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济济:众多样子。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2回:“闰臣见人才济济,十分欢悦。”

2出口成章 [ chū kǒu chéng zhāng ]

解释 章:篇章。话出口就能成文章。形容口才好或文思敏捷。也作“出言有章”、“脱口成章”、“出言成章”。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褚少孙论》引北魏 崔浩曰:“言出口成章,词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

3汗牛充栋 [ hàn niú chōng dòng ]

解释 栋:栋宇;房屋。指藏书太多;运输时可使牛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书籍极多。

出处 唐 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4博览群书 [ bó lǎn qún shū ]

解释 览:观看;阅读。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形容学识渊博。也作“博览群籍”。

出处 《周书 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5才高八斗 [ cái gāo bā dǒu ]

解释 才:文才。形容人文才很高。

出处 明 陈汝元《金莲记 偕计》:“不佞姓苏,名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6才华横溢 [ cái huá héng yì ]

解释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文艺书画方面而言。很有才华;或充满了才华。

出处 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道光26年4月16日》:“温弟时文已才华横溢,长安诸友多称赏之。”

7见多识广 [ jiàn duō shí guǎng ]

解释 识:知道。看到的多;知道的广。形容资格较老;经验丰富;知识广博。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还是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到胜十倍。”

8博学多才 [ bó xué duō cái ]

解释 博:广博;知道得多;才:才能。学识广博;有各方面的才能。

出处 《晋书 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党,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9博大精深 [ bó dà jīng shēn ]

解释 博:广博;精深:又专又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而高深。

出处 明 姜世昌《逸周书》:“迄今读之,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10博闻强识 [ bó wén qiáng zhì ]

解释 闻:见闻;识:记。见闻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也作“博闻强记”、“博闻强志”。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11学富五车 [ xué fù wǔ jū ]

解释 学问很多;有五车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富:丰富;五车:指五车书;形容书很多。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12博学多闻 [ bó xué duō wén ]

解释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出处 《文子 精诚》:“虽博学多闻,不免于乱。”

13博闻强记 [ bó wén qiáng jì ]

解释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隘。”

14博古通今 [ bó gǔ tōng jīn ]

解释 博:广博;知道得多;通:通晓。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出处 《晋书 石崇传》:“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

15八斗之才 [ bā dǒu zhī cái ]

解释 八斗:指量多;才:才华。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

出处 唐 李商隐《可叹》诗:“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16七步之才 [ qī bù zhī cái ]

解释 形容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7学贯中西 [ xué guàn zhōng xī ]

解释 形容中文、外语都十分好。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博了个熟识时务,学贯中西的名气。”

18博学洽闻 [ bó xué qià wén ]

解释 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出处 《晋书 荀顗传》:“性至孝,总角知名,博学洽闻,理思周密。”

19博闻多识 [ bó wén duō shí ]

解释 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出处 《魏书 李业兴传》:“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20学识渊博 [ xué shí yuān bó ]

解释 指学识深而且广。

出处 孙犁《小说杂谈》:“我们可以说作者的学识渊博,但不会说他是在卖弄。”

21博物洽闻 [ bó wù qià wén ]

解释 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赞》:“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22不刊之书 [ bù kān zhī shū ]

解释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出处 汉 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23才贯二酉 [ cái guàn èr yǒu ]

解释 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因以才贯二酉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镜花缘》一六回:“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出处 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

24通今博古 [ tōng jīn bó gǔ ]

解释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识渊博。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

25博闻强志 [ bó wén qiáng zhì ]

解释 博:广博;闻:传闻;志:记住,记忆。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

26口若悬河 [ kǒu ruò xuán hé ]

解释 若:像;悬河:瀑布;激流奔泻。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27满腹经纶 [ mǎn fù jīng lún ]

解释 腹:肚子;经纶: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谋略等。形容很有学问和才能。

出处 明 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 商调集贤宾 题春园 浪里束煞》:“论英雄何必老林泉?满腹经纶须大展,休负了苍生之愿。”

28不学无术 [ bù xué wú shù ]

解释 术:技术;技艺。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29出将入相 [ chū jiàng rù xiàng ]

解释 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出处 北魏《元英墓志》:“出将入相,朝望攸居。”

30一目十行 [ yī mù shí háng ]

解释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处 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31学而不厌 [ xué ér bù yàn ]

解释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2德高望重 [ dé gāo wàng zhòng ]

解释 道德好;声望大。多形容老年人为人好;有名望。

出处 宋 司马光《辞人对小殿札子》:“臣窃惟富弼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33旁征博引 [ páng zhēng bó yǐn ]

解释 旁:广泛;征:征求;博:广博;引:引证。广泛地引用材料作为依据、例证。

出处 清 王韬《淞隐漫录》:“生数典已穷,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计女多于生凡十四则。”

34真才实学 [ zhēn cái shí xué ]

解释 真正的才华和学识。实:真。

出处 宋 王十朋《梅溪王忠公文集》第23卷:“知其所得必真才实学。”

35精益求精 [ jīng yì qiú jīng ]

解释 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十分美好了;还要求更加美好。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没有止境。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 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36以礼相待 [ yǐ lǐ xiāng dài ]

解释 礼:仪礼;应有的礼节;待:对待;接待。用应有的礼节来对待别人。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宋江以礼相待,用好言抚慰。”

37远见卓识 [ yuǎn jiàn zhuó shí ]

解释 卓:高超;识:见识。远大的目标和卓越的见识。

出处 明 焦靖《玉堂丛话 调护》:“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38先知先觉 [ xiān zhī xiān jué ]

解释 觉:对事物有所认识。对哲理和社会政治等问题的认识理解比一般人更早的人。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39真知灼见 [ zhēn zhī zhuó jiàn ]

解释 真:真实;真知:正确的认识;灼:明白透彻;见:见解。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40地大物博 [ dì dà wù bó ]

解释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41好学不倦 [ hào xué bù juàn ]

解释 倦;厌倦。爱好学习;从不厌倦。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公,好学不倦。”

42下笔成章 [ xià bǐ chéng zhāng ]

解释 章:文章。形容富有才华;思路敏捷。一动笔就能写成文章。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43经纶满腹 [ jīng lún mǎn fù ]

解释 经纶:原指整理蚕线;理丝为经;编丝为纶;统称为经纶。引申为规划治理。比喻人富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形容人很有学问。

出处 宋 洪炎《西渡诗集 闻师川谏议至漳州作建除字诗十二韵迓之》:“满腹怀经纶,笔间含露雨。”

44名满天下 [ míng mǎn tiān xià ]

解释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出处 先秦 管仲《管子 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45见微知著 [ jiàn wēi zhī zhù ]

解释 微:微小;著:明显。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处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46不刊之论 [ bù kān zhī lùn ]

解释 刊:消除;改正。古代把字写在竹简或木板上;有错误时;或改动或剥去;不刊:不能消除;不可删改。内容正确;不能更改的论断。

出处 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论曹吴体法》第一卷:“况唐室已(以)上,未立曹吴,岂显释寡要之谈,乱爱宾不刊之论。”

47勤学苦练 [ qín xué kǔ liàn ]

解释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出处 老舍《文艺学徒》:“在他的一幅作品里,四妙咸备,样样表现着他终生勤学苦练、奋斗不懈的精神。”

48峨冠博带 [ é guān bó dài ]

解释 峨:高;博:宽阔。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带。后比喻穿着礼服。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49才气过人 [ cái qì guò rén ]

解释 才气:才能和气质。才华超过平常人。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50倒背如流 [ dào bèi rú liú ]

解释 能很流利地把书本、诗文或资料倒转过来背。形容读得滚瓜烂熟。

出处 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 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经读得来倒背如流了。”

51博学宏才 [ bó xué hóng cái ]

解释 博:广博;学:学问;宏:广大;才:才能。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6回:“陛下在内检一个博学宏才的,召他进来,面试一篇,不好再作区处。”

52博学多识 [ bó xué duō shí ]

解释 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45卷:“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53泰山北斗 [ tài shān běi dǒu ]

解释 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出处 《新唐书 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54不学无识 [ bù xué wú shí ]

解释 指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出处 宋 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大理少卿朱斐对上,指大理寺为诏狱。公论‘斐不自知职业何事,不学无识’,竟罢斐。”

55不拘细行 [ bù jū xì xíng ]

解释 犹不拘小节。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庚即送直,然后得还,经此数四”刘孝标注引《中兴书》:“峤有俊朗之目而不拘细行。”

56通古博今 [ tōng gǔ bó jīn ]

解释 同“通今博古”。

出处 《钟山》1981年第4期:“你是一个老大学生了,通古博今,知书达理,何必与姚金根那种人一般见识,他小人得志。”

57才识过人 [ cái shí guò rén ]

解释 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

出处 元 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才识过人。”

58博古知今 [ bó gǔ zhī jīn ]

解释 博:广博。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出处 三国·魏·王肃《孙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59博物多闻 [ bó wù duō wén ]

解释 博: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指见多识广。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夜》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

60辩才无碍 [ biàn cái wú ài ]

解释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 《大乘起信论》:“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

61博洽多闻 [ bó qià duō wén ]

解释 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62书通二酉 [ shū tōng èr yǒu ]

解释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

出处 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63谈天论地 [ tán tiān lùn dì ]

解释 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出处 元·无名氏《符金锭》第二折:“俺门中未有三千客出来的谈天论地胸卷江淮。”

64旁收博采 [ páng shōu bó cǎi ]

解释 广泛收集采纳。

出处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怗毕》:“裴松之之注《三国》也,刘孝标之注《世说》也,偏记杂谈,旁收博采。”

65洽博多闻 [ qià bó duō wén ]

解释 指知识和见闻广博。

出处 明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玄敬当时最以洽博多闻称,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66满腹珠玑 [ mǎn fù zhū jī ]

解释 形容人富于文才。

出处 唐·杜牧《樊川文集》三:“一杯宽幕席,五字弄珠玑。”宋·吴处厚《表箱杂记》卷八:“只知外貌之粉泽,谁料满腹填珠玑。”

67满腹诗书 [ mǎn fù shī shū ]

解释 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好。

出处 宋·陆游《梦与刘韶美夜饮乐甚》:“岸巾谈笑今谁记,满腹诗书只自愚。”

68兼览博照 [ jiān lǎn bó zhào ]

解释 犹言明察四方。

出处 《后汉书·胡广传》:“君以兼览博照为德,臣以献可替否为忠。”

69兼收博采 [ jiān shōu bó cǎi ]

解释 犹兼收并采。

出处 宋·陆游《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观,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

70喷唾成珠 [ pēn tuò chéng zhū ]

解释 唾:唾沫。咳嗽出来的唾沫都化成了珍珠。形容博学多才,出口成章。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 

71超世绝俗 [ chāo shì jué sú ]

解释 见“超俗绝世”。

出处 《宣和书谱·送先辈诗》:“及乘兴一寓于挥洒,自然有超世绝俗之态矣。”

72超俗绝世 [ chāo sú jué shì ]

解释 谓超出世俗,无人可比。

出处 汉·赵壹《非草书》:“夫杜崔张之,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

73通文达理 [ tōng wén dá lǐ ]

解释 谓有学问懂道理。

出处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周员外,依你这许多通文达理,我道为些什么,不过要我替丈夫娶妾么!”

74通文达礼 [ tōng wén dá lǐ ]

解释 谓有学问懂礼仪。

出处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况甥女虽系一小小村女,然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减古之列女,岂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75高才博学 [ gāo cái bó xué ]

解释 学:学问。才能高超,学问广博。

出处 《周书·宣帝纪》:“八日,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明经行修者为孝廉,上卅、上郡岁一人,下卅、下郡三岁一人。”

76高才大学 [ gāo cái dà xué ]

解释 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辨问》:“且夫周孔,盖是高才大学之深远者耳。”

77高才硕学 [ gāo cái shuò xué ]

解释 学:学问。才能高超,学问广博。

出处 唐·李纲《谏高祖不伶人为近侍疏》:“方今新定天下,开太平之业,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

78旁搜博采 [ páng sōu bó cǎi ]

解释 广泛搜集采取。

出处 明·李贽《续焚书·序汇·史阁叙述》:“君知其难,则自能旁搜博采,若我太祖高皇帝然,唯务得人而后已。”

79宿学旧儒 [ sù xué jiù rú ]

解释 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出处 宋 胡仔《苕溪隐丛话前集 西昆体》:“老杜诗既为世所重,宿学旧儒犹不肯深与之。”

80强记博闻 [ qiáng jì bó wén ]

解释 谓记忆力强,见闻广博。

出处 宋·陆游《贺皇太子受册笺》:“英姿达识,事洞照于几先;强记博闻,言必稽于古训。”

81强识博闻 [ qiáng shí bó wén ]

解释 同“强记博闻”。

出处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寿序》:“生平无他嗜好,以著述为性命,强识博闻,达于国家掌故。”

82博弈犹贤 [ bó yì yóu xián ]

解释 后指不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出处 语出《论语 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83褒衣博带 [ bāo yī bó dài ]

解释 褒、博:形容宽大。着宽袍,系阔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隽不疑传》:“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84不刊之典 [ bù kān zhī diǎn ]

解释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出处 《梁书 萧子云传》:“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悬日月,不刊之典,礼乐之孝,致治所成。”

85勤学好问 [ qín xué hǎo wèn ]

解释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

86一代楷模 [ yī dài kǎi mó ]

解释 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出处 《旧唐书·李靖传》:“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87秉笔直书 [ bǐng bǐ zhí shū ]

解释 秉:握。书写史实不隐讳。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88旁求博考 [ páng qiú bó kǎo ]

解释 多方搜求,广泛考证。

出处 鲁迅《“皇汉医学”》:“引用书目多至一百余种,旁求博考,洵大观也。”

89学贯天人 [ xué guàn tiān rén ]

解释 贯:贯通;天人:天和人。学问贯穿天、人各类知识。指学识渊博。

出处 明·周楫《西湖二集·文昌司怜才慢注禄籍》:“学贯天人,才兼文武,聪明颖悟,出口成章。”

90通才练识 [ tōng cái liàn shí ]

解释 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出处 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之颂序》:“夫其通才练识,赡学多闻,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

91通材达识 [ tōng cái dá shí ]

解释 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

出处 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92沉博绝丽 [ chén bó jué lì ]

解释 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出处 汉 扬雄《答刘歆书》:“雄为郎之岁,自奏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绝丽之文,愿不受三岁之奉,且休脱直事之由。”

93酒酸不售 [ jiǔ suān bù shòu ]

解释 酒已经变酸了,依然卖不出去。原比喻奸臣阻拦了有学问、有贤德的人为国家效力,使国君受到蒙蔽。后比喻经营无方或办事用人不当。

出处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着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而狗迎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94闭户读书 [ bì hù dú shū ]

解释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出处 《隋书 卢思道传》:“思道读之,多所不解,于是感激,闭户读书,师事河间邢才子。”

95高冠博带 [ gāo guān bó dài ]

解释 冠:帽子;博:大;带:衣带。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

出处 《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

96多闻强记 [ duō wén qiáng jì ]

解释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台韶国师法嗣》:“杭州九曲观音院庆祥禅师,余杭人也,辩才冠众,多闻强记,时天台人推为杰出。”

97敬贤礼士 [ jìng xián lǐ shì ]

解释 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出处 《晋书·张轨传》:“实子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98喷珠吐玉 [ pēn zhū tǔ yù ]

解释 嘴里喷吐出珍珠美玉。形容博学多才,出口成章。

99天文地理 [ tiān wén dì lǐ ]

解释 泛指知识、学问。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某乃是中原一秀士,能知天文地理,善会阴阳,识得六甲风云,辨别三光气色,九流三教,无所不通。”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