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人思想封建的成语

形容人思想封建的成语


1墨守成规 [ mò shǒu chéng guī ]

解释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出处 清 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2循规蹈矩 [ xún guī dǎo jǔ ]

解释 指遵守规矩;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变动。循:遵守;蹈:踩;矩:方尺。

出处 宋 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3兢兢业业 [ jīng jīng yè yè ]

解释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业业:担心害怕的样子。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认真踏实。

出处 《诗经 大雅 云汉》:“早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4固执己见 [ gù zhí jǐ jiàn ]

解释 固:顽固;执:坚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

出处 《宋史 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5固步自封 [ gù bù zì fēng ]

解释 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出处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2章:“只是陈陈相因,固步自封,丝毫没有改革求进步的意思。”

6抱残守缺 [ bào cán shǒu quē ]

解释 残:残缺;不完整。缺:残破。指舍不得扔下破旧东西。也作“保残守缺”。

出处 东汉 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7规行矩步 [ guī xíng jǔ bù ]

解释 比喻行动谨慎规范;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也比喻墨守陈规;不知变通。规、矩:原为测绘工具;这里比喻为原则、规矩。

出处 《晋书 张载传》:“今士循常习故,规行矩步,积阶级,累阀阅,碌碌然以取世资。”

8食古不化 [ shí gǔ bù huà ]

解释 学了古代的知识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现代情况理解运用古代的文化知识。

出处 清 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9不苟言笑 [ bù gǒu yán xiào ]

解释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指态度庄重、严肃。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10三纲五常 [ sān gāng wǔ cháng ]

解释 指我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 、智、信。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11离经叛道 [ lí jīng pàn dào ]

解释 离:背离;叛:背叛;经:儒家经典著作;道:思想道德规范。背离、违反儒家经典和道德、教条。泛指背离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言论或学说的行为。

出处 元 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诸吟咏。”

12绿林好汉 [ lù lín hǎo hàn ]

解释 绿林:古代山名;在今湖北省大洪山一带。原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刘玄传》:“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于是诸亡命马武、王常、成母等往从之;共攻离乡,聚藏于绿林中,数月间至七八千人。”

13大逆不道 [ dà nì bù dào ]

解释 逆:背叛;不道:违背当时的道德标准。旧指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道德标准和宗法观念的极端叛逆行为;给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现也用来指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14打退堂鼓 [ dǎ tuì táng gǔ ]

解释 退堂:指古代封建官吏坐堂问事完毕。封建官吏在退堂前;差役要打退堂鼓;表示停止办公或审理案件结束。现比喻跟人共同做事时中途退出。也比喻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向后退缩。

出处 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

15礼义廉耻 [ lǐ yì lián chǐ ]

解释 有礼节;讲道义;尚廉洁;知羞耻。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出处 管仲《管子 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16从一而终 [ cóng yī ér zhōng ]

解释 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时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出处 《周易 恒》:“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

17功成行满 [ gōng chéng xíng mǎn ]

解释 功:世界各地;行:善行。封建迷信指功德成就,道行圆满。

出处 元·岳伯川《铁拐李》楔子:“等他功成行满,贫道再去点化他。”

18高文典册 [ gāo wén diǎn cè ]

解释 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出处 晋 葛洪《西京杂记》第三卷:“军旅之际,戎马之间,飞书驰檄,用枚皋;廊庙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册,用相如。”

19嫁狗随狗 [ jià gǒu suí gǒu ]

解释 比喻女子只能顺从丈夫。

出处 宋 陈造《题六幺后》:“兰摧蕙枯昆玉碎,不如人家嫁狗随狗鸡随鸡。”

20纲常扫地 [ gāng cháng sǎo dì ]

解释 纲常:三纲五常;扫地:比喻破坏无余。指纲纪、人伦等封建伦理道德破坏无余。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7回:“史臣有《仇牧赞》云:‘世降道斁,纲常扫地。堂帘不隔,君臣交戏。’”

21君辱臣死 [ jūn rǔ chén sǐ ]

解释 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

出处 《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22敬贤下士 [ jìng xián xià shì ]

解释 尊敬贤者,屈身交接士人。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敬贤下士,乐善不倦。”

23龙楼凤阁 [ lóng lóu fèng gé ]

解释 ①帝王的宫殿、楼阁。②喻指封建统治者的巢穴。

出处 元·马致远《拨不断》:“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24高文典策 [ gāo wén diǎn cè ]

解释 见“高文典册”。

出处 宋·王安石《翰林学士除三司使制》:“闳言崇议,足以经纶王家;高文典策,足以鼓动当世。”

25纲常名教 [ gāng cháng míng jiào ]

解释 纲常:三纲五常;名教:封建礼教。指维护封建制度而设置的一整套思想道德规范。

出处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因思臣一身,一女之事小,而纲常名教之事大,故正色拒之。”

26大逆无道 [ dà nì wú dào ]

解释 封建时代称犯上作乱等重大罪行。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27礼崩乐坏 [ lǐ bēng yuè huài ]

解释 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出处 清 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28九烈三贞 [ jiǔ liè sān zhēn ]

解释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出处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29赐茅授土 [ cì máo shòu tǔ ]

解释 封建社会帝王分封诸侯的一种礼仪。帝王以五色土为太社,分封诸侯时,各授以他们相应的某方某色土,如东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并包以白茅,使归以立社。

30功行圆满 [ gōng xíng yuán mǎn ]

解释 功:世界各地;行:善行。封建迷信指功德成就,道行圆满。

出处 元·岳伯川《铁拐李》楔子:“等他功成行满,贫道再去点化他。”

31决不待时 [ jué bù dài shí ]

解释 谓对已判死刑的重犯不待秋后而立即执行。封建时代处决死囚多在秋后,但案情重大者可立即处决,故谓。

32纪纲人伦 [ jì gāng rén lún ]

解释 纪纲:法制,制度;人伦:人与人之间关系及行为准则。指封建社会中人应遵守的法度纲常和行为准则。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