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美好被破坏的成语

形容美好被破坏的成语


1暴殄天物 [ bào tiǎn tiān wù ]

解释 暴:残害;殄:灭绝;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万物。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出处 《尚书 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2煮鹤焚琴 [ zhǔ hè fén qín ]

解释 杀掉鹤;烧了琴。比喻糟蹋美好的东西。焚:烧。

出处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晖,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

3乘兴而来 [ chéng xīng ér lái ]

解释 兴冲冲地来到。

出处 《晋书·王徽之传》:“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心见安道邪?’”

4大杀风景 [ dà shā fēng jǐng ]

解释 破坏兴致的意思

出处 唐·李商隐《杂纂》把“花间喝道”、“月下把火”等列为“杀风景”的事情。

5大逆不道 [ dà nì bù dào ]

解释 逆:背叛;不道:违背当时的道德标准。旧指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道德标准和宗法观念的极端叛逆行为;给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现也用来指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6所剩无几 [ suǒ shèng wú jǐ ]

解释 剩:余留下来的。剩下的没有多少了。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好在所剩无几,待我念完,诸位才女再去慢慢参详,或者得其梗概,也未可知。”

7疮痍满目 [ chuāng yí mǎn mù ]

解释 疮痍:创伤;比喻战争或自然灾害之后的景象。多用于比喻因战争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眼睛所看见的都是残破凄凉的景象。比喻遭破坏的程度极为严重。也作“满目疮痍”。

出处 清 李渔《风筝误 和鹞》:“征鼙聒耳乡音杳,疮痍满目亲人少。”

8蠢蠢思动 [ chǔn chǔn sī dòng ]

解释 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策划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

出处 沙汀《困兽记》:“而这个念头,近来正又蠢蠢思动的激荡着他,叫他得不到安静。”

9月缺花残 [ yuè quē huā cán ]

解释 缺:少。比喻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

出处 唐 温庭筠《金荃集 和友人伤歌姬》诗:“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10焚琴煮鹤 [ fén qín zhǔ hè ]

解释 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出处 宋 洪适《满江红》词:“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

11烧琴煮鹤 [ shāo qín zhǔ hè ]

解释 拿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出处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西昆体》:“《西清诗话》云:‘《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上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

12煮鹤烧琴 [ zhǔ hè shāo qín ]

解释 见“焚琴煮鹤”。

出处 唐·韦鹏翼《戏题盱眙壁》诗:“自从煮鹤烧琴后,背却青山卧月明。”

13疮痍弥目 [ chuāng yí mí mù ]

解释 疮痍:创伤;弥:满。比喻触目皆是天灾人祸,穷困流离,民不聊生的景象。

出处 李大钊《大哀篇》:“大乱之后,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亦云极矣。”

14背山起楼 [ bèi shān qǐ lóu ]

解释 靠山建造楼房。比喻使人扫兴的事。

出处 唐 李商隐《杂纂》上卷:“杀风景:花下晒裈,背山起楼。”

15不毁之制 [ bù huǐ zhī zhì ]

解释 毁:毁坏;制:制度。不可破坏的制度。指经久不变的制度。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纪》:“而未著不毁之制,惧论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

16花下晒裈 [ huā xià shài kūn ]

解释 裈:有裆裤子。在鲜花下晒裤子。比喻不文雅,煞风景。

出处 唐·李商隐《杂纂·杀风景》:“花下晒裈。”

17尺椽片瓦 [ chǐ chuán piàn wǎ ]

解释 指建筑物遭受破坏后所剩无几的砖瓦木料。

出处 宋·陈亮《重建紫霄观记》:“盗平,无尺椽片瓦可为庇依。道士结茅而居。”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