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两种观点争论的成语

形容两种观点争论的成语


1面红耳赤 [ miàn hóng ěr chì ]

解释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2针锋相对 [ zhēn fēng xiāng duì ]

解释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的意见、观点、策略、行动等尖锐的对立。也比喻在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言论、行动等采取相应的行动、措施。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5卷:“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3剑拔弩张 [ jiàn bá nǔ zhāng ]

解释 弩:古代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张:弓上弦。剑拔出来了;弓拉开了。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也引申形容文艺作品的气势遒劲。

出处 南朝 梁 袁昂《古今书评》:“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驽张。”

4各抒己见 [ gè shū jǐ jiàn ]

解释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4回:“据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见,出个式子,岂不新鲜些?”

5唇枪舌剑 [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

解释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出处 元 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6你来我往 [ nǐ lái wǒ wǎng ]

解释 相互来往。多指亲朋好友之间交往频繁

出处 明·郭勋《英烈传》第43回::“胡深就把大刀抵住,你东我西,你来我往,战上五十余合。”

7面折廷争 [ miàn zhé tíng zhēng ]

解释 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廷上争论。指直言敢谏。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8滔滔不绝 [ tāo tāo bù jué ]

解释 滔滔:水流滚滚;连续不断的样子。像水流一样不间断。比喻话多而又流畅。

出处 五代 后唐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9旗鼓相当 [ qí gǔ xiāng dāng ]

解释 旗鼓:古时作战以摇旗击鼓指挥进退。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隐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

10能说会道 [ néng shuō huì dào ]

解释 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

出处 元 无名氏《渔樵闲话》:“但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11口若悬河 [ kǒu ruò xuán hé ]

解释 若:像;悬河:瀑布;激流奔泻。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12百花齐放 [ bǎi huā qí fàng ]

解释 百花:泛指各种花卉;齐:同时。①各种各样的花卉同时开花。②现常比喻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也形容文化艺术和各行业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哪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13棋逢对手 [ qí féng duì shǒu ]

解释 逢:遇到;对手:竞赛中本领不相上下的对方。比喻作战或竞技双方力量水平相当;难分高低。

出处 唐 尚颜《怀陆龟蒙处士》诗:“事免伤心否,棋逢敌手无。”

14出口成章 [ chū kǒu chéng zhāng ]

解释 章:篇章。话出口就能成文章。形容口才好或文思敏捷。也作“出言有章”、“脱口成章”、“出言成章”。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褚少孙论》引北魏 崔浩曰:“言出口成章,词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

15热火朝天 [ rè huǒ cháo tiān ]

解释 火热的烈火朝天熊熊;燃烧。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出处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前进吧祖国》:“从祖国到朝鲜,我看见一面是热火朝天的建设,一面是在炮火连天中奋不顾身的战斗。”

16明争暗斗 [ míng zhēng àn dòu ]

解释 表面上和暗地里都在进行争斗;形容内部钩心斗争;互相争斗的情况。

出处 冯玉祥《我的生活》:“于是两方明争暗斗,各不相让,一天利害一天,闹成所谓‘府院之争’。”

17是非曲直 [ shì fēi qū zhí ]

解释 曲:无理;直:有理。指对事物的评断。

出处 汉 王充《论衡 说日篇》:“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

18各执一词 [ gè zhí yī cí ]

解释 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

出处 巴金《春》:“她看见王氏和觉民各执一词,不能断定谁是谁非。”

19短兵相接 [ duǎn bīng xiāng jiē ]

解释 兵:武器。短兵:指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用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近距离地面对面搏斗。形容敌我相近;战斗激烈。也比喻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歌 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20不可开交 [ bù kě kāi jiāo ]

解释 开:解开;交:纠缠。不能解脱纠缠。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吴赞善听到这里,便气的不可开交。”

21七嘴八舌 [ qī zuǐ bā shé ]

解释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出处 《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22鹿死谁手 [ lù sǐ shuí shǒu ]

解释 鹿:猎取的对象。追鹿不知落入谁手。指政权不知落入谁人之手;后借指不知胜利归属何人。

出处 《晋书 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23据理力争 [ jù lǐ lì zhēng ]

解释 据:依据;按照。依据正确的道理;尽力争取。

出处 北齐 魏收《魏书 阳固传》:“崇虽贵盛,固据理不挠,谈者欣焉。”

24百家争鸣 [ bǎi jiā zhēng míng ]

解释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指发表意见。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25瞎子摸象 [ xiā zǐ mō xiàng ]

解释 比喻对事物一知半解,不对全局作判断。

出处 李劼人《天魔舞》第26章:“不弄清楚,而要判断这经济的总趋势,岂不等于瞎子摸象?”

26不相上下 [ bù xiāng shàng xià ]

解释 上下:比喻高低、好坏等。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

出处 唐 陆龟蒙《蠹化》:“翳叶仰啮,如饥蚕之速,不相上下。”

27妙语连珠 [ miào yǔ lián zhū ]

解释 连珠:串珠;像珠子一样一个接一个串接着。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他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常常使众人大饱耳福。”

28大吵大闹 [ dà chǎo dà nào ]

解释 激烈地争吵。指争论各方并无严重分歧而进行毫无秩序的争吵骚动。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五回:“正吃得香甜时,忽听得门口大吵大闹起来,仓樵脸上忽红忽白。”

29决一雌雄 [ jué yī cí xióng ]

解释 雌雄:雌性和雄性;比喻胜负、高低。进行较量;分出胜负或高下。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一雌雄。”

30巧舌如簧 [ qiǎo shé rú huáng ]

解释 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声的簧片一样。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处 《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31不甘示弱 [ bù gān shì ruò ]

解释 甘:甘心;情愿;示:表示;显示;弱:差;不足。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我的第一个师父》:“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

32鹬蚌相争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

解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 清 湘灵子《轩亭冤 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33争长论短 [ zhēng cháng lùn duǎn ]

解释 长、短:指是非;优劣。指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争论谁是谁非;谁高谁低。

出处 宋 柳开《穆夫人墓志铭》:“异性相聚,争长竞短。”

34孙庞斗智 [ sūn páng dòu zhì ]

解释 孙:孙膑;庞:庞涓。孙膑、庞涓各以智谋争斗。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出处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35以偏概全 [ yǐ piān gài quán ]

解释 以:用;拿;偏:片面;一方面;概:概括;全:全部;全面。以片面代替全面。

出处 吴家国《普通逻辑》:“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36反唇相稽 [ fǎn chún xiāng jī ]

解释 反唇:回嘴;顶嘴;稽:争论;计较。受到指责不服气;抓住对方话把;反过来责问对方。

出处 汉 贾谊《治安策》:“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37一般见识 [ yī bān jiàn shí ]

解释 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出处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十三把钥匙都在我手里,我也不和你一般见识。”

38舌战群儒 [ shé zhàn qún rú ]

解释 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39众盲摸象 [ zhòng máng mō xiàng ]

解释 许多瞎子摸象,摸到象腿的说象一根柱子,摸到象身子的说象一堵墙,摸到象尾的说象一条蛇,互相争论不休。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40谁是谁非 [ shuí shì shuí fēi ]

解释 犹言谁对谁错。

出处 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谁与你挑唇料嘴,辨别个谁是谁非。”

41妇姑勃溪 [ fù gū bó xī ]

解释 勃溪:争斗;吵架。儿媳和婆婆争吵。泛指为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比喻为无关紧要的小事而争吵、争斗。

出处 庄周《庄子 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

42一决胜负 [ yī jué shèng fù ]

解释 进行最后的较量以决定高下。

出处 宋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

43计较锱铢 [ jì jiào zī zhū ]

解释 谓为争取财利而斤斤较量,连极微小的数量也不放过。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

44蛮触相争 [ mán chù xiāng zhēng ]

解释 蛮触:蛮氏、触氏,《庄子》寓言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出处 《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45片言折狱 [ piàn yán zhé yù ]

解释 片言:极少的几句话;折狱:判决诉讼案件。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46拔剑论功 [ bá jiàn lùn gōng ]

解释 指争论功劳激烈到几乎动武。

出处 语出《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47门户之争 [ mén hù zhī zhēng ]

解释 宗派之间的争论。

出处 《清史稿 沈桂芬翁同龢等传论》:“然以政见异同,门户之争,牵及朝局,至数十年而未已。”

48廷争面折 [ tíng zhēng miàn zhé ]

解释 廷争:在朝廷上争论;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指直言敢谏。

出处 《史记·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

49变色之言 [ biàn sè zhī yán ]

解释 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出处 《汉书 匡衡传》:“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50食马留肝 [ shí mǎ liú gān ]

解释 后反用其义,比喻未能吸取精华。

出处 《史记·封禅书》:“文成(少翁)食马肝死耳。”司马贞索隐:“案:《论衡》云:‘气热而毒盛,故食走马肝杀人。’”

51郑人争年 [ zhèng rén zhēng nián ]

解释 年:年龄。比喻争论的事情既无根据,又无意义。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

52雀鼠之争 [ què shǔ zhī zhēng ]

解释 指强暴侵凌引起的争讼。

出处 《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