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君主贤明的成语

形容君主贤明的成语


1君圣臣贤 [ jūn shèng chén xián ]

解释 君主圣明,臣子贤良。形容君臣契合,政治清明。

出处 《旧唐书·马燧传》:“道无不行,谋无不臧,君圣臣贤,运泰时康。”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十九回:“当今乃尧舜之世,君圣臣贤。”

2任人唯贤 [ rèn rén wéi xián ]

解释 任用人只选择德才兼备的人。

出处 《尚书 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

3刚正不阿 [ gāng zhèng bù ē ]

解释 刚:刚直;直:正直;不阿:不逢迎。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一员官》:“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4雄才大略 [ xióng cái dà lüè ]

解释 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才:才能;略:计谋。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武帝纪赞》:“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5求贤若渴 [ qiú xián ruò kě ]

解释 贤:有才能的人。形容寻求优秀人才心情十分迫切;就像口渴想喝水一样。

出处 《隋书 韦世康传》:“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6正大光明 [ zhèng dà guāng míng ]

解释 公正无私、胸怀坦白的样子。

出处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卷三十八 答周益公》:“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

7日理万机 [ rì lǐ wàn jī ]

解释 理:处理;万机:纷繁的政务。指帝王宰相每天要处理许许多多的事务。现指国家领导人为国事日夜操劳。

出处 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第二卷:“朕日理万机,不敢斯须自逸,诚思天下大业以艰难得之,必当以艰难守之。”

8取信于民 [ qǔ xìn yú mín ]

解释 取得人民的信任。

出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一取信于民。”

9礼贤下士 [ lǐ xián xià shì ]

解释 礼:以礼相待;对待有礼貌;贤:指贤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谦居于别人之下;以示对人尊敬;士:旧指有知识学问的人。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员尊敬和  重视人才。

出处 《新唐书 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谦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10选贤举能 [ xuǎn xián jǔ néng ]

解释 选举贤人;荐举能人。

出处 《旧唐书 食货志上》:“设官分职,选贤任能,得其人则有益于国家,非其才则遗患于黎庶。此义不可不知也。”

11公而忘私 [ gōng ér wàng sī ]

解释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自己的私利。

出处 汉 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12妒能害贤 [ dù néng hài xián ]

解释 贤、能:有德有才的人;害:陷害。嫉妒有才能的人,陷害贤明的人。指容不下才能、品德比自己高的人。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妒贤嫉能,御下蔽之。”

13妒贤嫉能 [ dù xián jí néng ]

解释 忌恨品德、才能比自己好的人。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14敬老尊贤 [ jìng lǎo zūn xián ]

解释 尊敬年纪大的或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出处 西汉 刘向《说苑 修文》:“入其境,土地辟除,敬老尊贤,则有庆,益其地。”

15荒淫无道 [ huāng yín wú dào ]

解释 荒淫:淫乱无度,贪恋酒色。无道:不讲或不行道义。多指君主生活糜烂,重用奸佞,残害忠良,奴役百姓。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九回:“今主上荒淫无道,亵近娼优,听信谗言,闭塞贤路:其罪甚于汉之昌邑,不能主天下。吾谨按伊尹、霍光之法,别立新君,以保社稷,以安天下,如何?”

16阳春有脚 [ yáng chūn yǒu jiǎo ]

解释 用以称誉贤明的官员。

出处 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17源清流洁 [ yuán qīng liú jié ]

解释 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在下面的人也好。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君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18招贤纳士 [ zhāo xián nà shì ]

解释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 《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19女中尧舜 [ nǚ zhōng yáo shùn ]

解释 尧舜:传说中的上古贤明君主。妇女中的贤明人物。古代多称颂执政的女王。

出处 《宋史·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人以为女中尧舜。”

20仁人志士 [ rén rén zhì shì ]

解释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21择木而栖 [ zé mù ér qī ]

解释 鸟儿选择合适的树木做巢。比喻选择贤君明主,为其效命。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4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22举善荐贤 [ jǔ shàn jiàn xián ]

解释 贤:胡才能,有道德的。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23亲贤远佞 [ qīn xián yuǎn nìng ]

解释 佞:巧言谄媚的人。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出处 唐·韩愈《顺宗实录》第三卷:“尔其尊师重傅,亲贤远佞,非礼勿贱,非义勿行。”

24源清流清 [ yuán qīng liú qīng ]

解释 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自然就清。比喻因果相连,事物的本原好,其发展和结局也就好;或领导贤明,其下属也廉洁。源,也作原。亦作“源清流洁”、“源清流净”。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君道》:“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源也。君子者,治之源也。官人守数,君子养源,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25源清流净 [ yuán qīng liú jìng ]

解释 源:水的源头。水的源头清,下流的水也就清。指修身治国要从根本出发。

出处 明·无名氏《怒斩关平》第一折:“你是花根本绝,源清流净,端的不虚名。”

26犁牛骍角 [ lí niú mài jiǎo ]

解释 见“犁生骍角”。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27犁生骍角 [ lí shēng yuè jiǎo ]

解释 指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

出处 语出《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邢昺疏:“杂文曰犁。骍,纯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弃也。诸,之也。仲弓父贱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仲弓,……言仲弓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

28黜陟幽明 [ chù zhì yōu míng ]

解释 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

出处 《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传:“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29犁牛之子 [ lí niú zhī zǐ ]

解释 比喻父虽不善却无损于其子的贤明。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30圣君贤相 [ shèng jīng xián xiàng ]

解释 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辅佐大臣。有君臣相契意。相,辅弼之臣,后专指宰相。

出处 《荀子 富国》:“若夫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31至圣至明 [ zhì shèng zhì míng ]

解释 至:极。最神圣最贤明。旧时用以称颂帝王。

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臣等闻玄祖之道,用慈俭为先;素王之风,以仁义是首,相沿百世,作则千年,至圣至明,不可易也。”

32更令明号 [ gēng lìng míng hào ]

解释 重新申明号令。说明贤明君主应当取信于民。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