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被很多人指责的成语

形容被很多人指责的成语


1千夫所指 [ qiān fū suǒ zhǐ ]

解释 为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

出处 清 章炳麟《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千夫所指,其倾覆可立而期。”

2不置褒贬 [ bù zhì bāo biǎn ]

解释 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2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3花言巧语 [ huā yán qiǎo yǔ ]

解释 原指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语或文辞。后指虚假而动听的话;也指说虚假而动听的话。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0卷:“巧言,即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4无济于事 [ wú jì yú shì ]

解释 济:有益。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比喻不解决问题。

出处 清 钱采《说岳全传》:“我岂不知贼兵众盛?就带你们同去,亦无济于事。”

5遗臭万年 [ yí chòu wàn nián ]

解释 臭:比喻恶名声;万年:指时间很长久。人死了;可是臭名却永远流传下去;遭人唾骂。

出处 《宋史 林勋等传赞》:“若乃程珌之窃取富贵,梁本大李知孝甘为史欧远鹰犬,遗臭万年者也。”

6完美无缺 [ wán měi wú quē ]

解释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完美:完整;完善。

出处 清 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7众矢之的 [ zhòng shǐ zhī dì ]

解释 许多箭射击的共同靶心(矢:箭;的:靶心)。比喻大家攻击的目标。

出处 清 谭嗣同《报贝元徽》:“今之原祸始音,必以合肥为众矢之的。”

8无可非议 [ wú kě fēi yì ]

解释 非议:批评指责。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无所非议也。”

9指桑骂槐 [ zhǐ sāng mà huái ]

解释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甲;实际上骂乙。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

10破口大骂 [ pò kǒu dà mà ]

解释 破:冲开。指满口恶语骂人。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茶房未及开口,那女人已经破口大骂起来。”

11反唇相讥 [ fǎn chún xiāng jī ]

解释 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气;引申为顶嘴。讥:讽刺、挖苦、嘲笑。反过嘴来讥讽对方。

出处 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误增不字义》:“于是知不善读书而率臆妄改,皆与古人反唇相讥也。”

12众叛亲离 [ zhòng pàn qīn lí ]

解释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陷于孤立;不得人心。叛:背叛;离:离开;背。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13不留余地 [ bù liú yú dì ]

解释 说话、办事走极端;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1卷:“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14评头论足 [ píng tóu lùn zú ]

解释 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任意挑剔。

出处 清 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态度,评头品足。”

15反唇相稽 [ fǎn chún xiāng jī ]

解释 反唇:回嘴;顶嘴;稽:争论;计较。受到指责不服气;抓住对方话把;反过来责问对方。

出处 汉 贾谊《治安策》:“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16千人所指 [ qiān rén suǒ zhǐ ]

解释 指:指责。许多人在指责。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

17狗屁不通 [ gǒu pì bù tōng ]

解释 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

出处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5回:“柳老赖婚狼心推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

18咒天骂地 [ zhòu tiān mà dì ]

解释 形容信口乱骂。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五卷:“金员外偶然察听了些风声,便去咒天骂地,夫妻反目,直聒得一个不耐烦方休。”

19指鸡骂狗 [ zhǐ jī mà gǒu ]

解释 指着鸡骂狗。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李大嫂子,别指鸡骂狗,倒是谁白吃白喝?”

20无瑕可击 [ wú xiá kě jī ]

解释 瑕:比喻事物的缺点。完美无缺,无可指责。

出处 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关于人物的性格、心理、习惯,时代的风俗、制度、精神,总要尽可能的收集材料,务求其无瑕可击。”

21无可非难 [ wú kě fēi nàn ]

解释 无可指责。

22戳脊梁骨 [ chuō jǐ liáng gǔ ]

解释 在背后指责议论。

出处 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被人们当面无数次地训斥批判,也被人们背后无数次地戳脊梁骨。”

23群起攻击 [ qún qǐ gōng jī ]

解释 很多人一起反对、指责。

出处 梁启超《违制论》:“若其大臣而有假制诏以为护符者耶,则举国群起而攻之。”

24墨迹未干 [ mò jì wèi gān ]

解释 写字的墨迹还没有干。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多用于指责对方违背诺言)。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4卷:“说犹未了,思温抬头一看,壁上留题墨迹未干。”

25墨汁未干 [ mò zhī wèi gān ]

解释 写字的墨汁还没有干。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多用于指责对方违背诺言)。

出处 毛泽东《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可是墨汁未干,将军们即奉命作成消灭边区的军事计划。”

26予人口实 [ yǔ rén kǒu shí ]

解释 予:给予;口实:话柄。给人留下指责的话柄。

27呵佛骂祖 [ hē fó mà zǔ ]

解释 原指如果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突破前人。后比喻没有顾虑,敢做敢为。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宣鉴禅师》:“是子将来有把茅盖头,呵佛骂祖去在。”

28责有所归 [ zé yǒu suǒ guī ]

解释 谓责任有所归属。

出处 明·王守仁《行江西布按二司看守宁府库藏》:“二司掌印官并该道分巡官,不时巡视闸点,毋得视常虚应故事,傥致疏失,责有所归。”

29讽一劝百 [ fěng yī quàn bǎi ]

解释 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30打街骂巷 [ dǎ jiē mà xiàng ]

解释 街、巷:指邻里街坊。形容无事生非,寻衅闹事,耍无赖。

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回:“这刘大平日吃酒赌钱,打街骂巷,原是不安本分的人。”

31灌夫骂座 [ guàn fū mà zuò ]

解释 灌夫:西汉著名将领。指灌夫酒后骂人泄愤。形容为人刚直敢言。

出处 明 陈汝元《金莲记 郊遇》:“推门看竹,何妨王子乘舆;索酒指瓶,便仿灌夫骂座。”

32面折廷争 [ miàn zhé tíng zhēng ]

解释 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廷上争论。指直言敢谏。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33泼妇骂街 [ pō fù mà jiē ]

解释 泼妇:泼辣凶悍的妇女。象泼妇在街上当众谩骂。多指大肆攻击、谩骂别人。

出处 邹韬奋《经历·新闻记者的作品》:“对政敌或争论的对方有着诚恳的礼貌,一点没有泼妇骂街的恶习气。”

34溢美溢恶 [ yì měi yì lè ]

解释 溢:水满外流,引伸为过度。过分夸奖,过分指责。

出处 《庄子·人世间》:“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35集矢之的 [ jí shǐ zhī de ]

解释 比喻众人所指摘的对象。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年》:“郑成公疾,子驷请息肩于晋。公曰:‘楚君以郑敌,亲集矢于其目。”

36廷争面折 [ tíng zhēng miàn zhé ]

解释 廷争:在朝廷上争论;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指直言敢谏。

出处 《史记·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

37雌黄黑白 [ cí huáng hēi bái ]

解释 雌黄:随便乱说;黑白:黑色和白色。指评头论足,胡乱指责。

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9回:“雌黄黑白,旁若无人。”

38以为口实 [ yǐ wéi kǒu shí ]

解释 口实:话柄。作为谈话的资料。指作为指责、攻击或嘲笑的话柄。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楚语下》:“使无以寡君为口实。”

39责重山岳 [ zé zhòng shān yuè ]

解释 山岳:大山。责任之重如大山。形容责任重大。

出处 南朝·梁·任后《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臣知不惬,物谁谓宜,但命轻鸿毛,责重山岳。”

40东怨西怒 [ dōng yuàn xī nù ]

解释 谓任意指责别人。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协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

41负诟忍尤 [ fù gòu rěn yóu ]

解释 忍受指责和怨恨。

出处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责备之严,诚不足怪。庸讵知当局之负诟忍尤,艰难应付,有非楮墨所能罄者。”

42引为口实 [ yǐn wéi kǒu shí ]

解释 口实:话柄。作为谈话的资料。指作为指责、攻击或嘲笑的话柄。

出处 许德珩《回忆蔡元培先生》:“北洋军阀政府对他在教育事业上力图革新,极为不满,尤其对于北京大学男女同校一节,引为口实。”

43十手争指 [ shí shǒu zhēng zhǐ ]

解释 谓人如有不善,众人则争相指责。语本《礼记 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出处 语出《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44人言藉藉 [ rén yán jí jí ]

解释 籍籍:纷乱的样子。人们指责、攻击的话哪里都流传着。多用在说有关人家名誉的事。

出处 《汉书·江都易王非传》:“国中口语籍籍,慎无复至江都。”

45谏尸谤屠 [ jiàn shī bàng tú ]

解释 向尸体劝谏,向屠伯指责杀牲的过失。比喻劝谏无济于事。

出处 唐 柳宗元《天对》:“幽祸挐以夸,惮褒以渔。淫嗜筏杀,谏尸谤屠。”

46攻过箴阙 [ gōng guò zhēn què ]

解释 指责过错,针砭缺失。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汉过》:“进则切辞正论,攻过箴阙;退则端诚杜私,知无不为者。”

47指佞触邪 [ zhǐ nìng chù xié ]

解释 佞:花言巧语的小人;触:冲撞。指斥奸小,抵制邪恶。

出处 唐·李世民《唐太宗敕》:“宪宦之职,在指佞触邪。”

48止谤莫若自修 [ zhǐ bàng mò ruò zì xiū ]

解释 止:停止,平息;谤:指责。要阻止别人毁谤,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出处 《新唐书·魏谟传》:“谚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载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