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火山的成语

形容火山的成语


1惊天动地 [ jīng tān dòng dì ]

解释 惊:惊动;动:震撼。惊动上天;震动大地。形容声音极大或声势影响极大。

出处 唐 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2十万火急 [ shí wàn huǒ jí ]

解释 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

出处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的脑府连发十万火急的电报警告全国。”

3千军万马 [ qiān jūn wàn mǎ ]

解释 有千军万马。形容人很多;势力强大。

出处 《梁书 陈庆之传》:“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4山崩地裂 [ shān bēng dì liè ]

解释 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5河出伏流 [ hé chū fú liú ]

解释 语出《淮南子·地形训》“河出积石”汉高诱注:“河源出昆仑,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导而通之,故出积石。”后用“河出伏流”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其势猛不可挡。

出处 语出《淮南子·坠形训》“河出积石”汉高诱注:“河源出昆仑,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导而通之,故出积石。”

6飞沙走石 [ fēi shā zǒu shí ]

解释 飞:使飞扬;走:使滚动。沙土飞扬;石子滚动。形容风力极大。

出处 唐 谷神子《博异志 吕乡筠》:“若人间吹之,飞沙走石,翔鸟坠地,走兽脑裂。”

7昏天黑地 [ hūn tiān hēi dì ]

解释 昏:黑暗。指天色漆黑;不能辨别方向。也形容昏昏沉沉;神志不清;糊里糊涂。

出处 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二折:“没人将我拘管收拾,打秋千,闲斗草,直到个昏天黑地。”

8沧海桑田 [ cāng hǎi sāng tián ]

解释 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作“桑田沧海”;又简称“沧桑”。

出处 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9沧海横流 [ cāng hǎi héng liú ]

解释 沧海:大海;横流:水溢出河道四处奔流。海水泛滥;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也作“横流沧海”。

出处 《晋书 王尼传》:“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

10赤地千里 [ chì dì qiān lǐ ]

解释 赤:空无所有。寸草不生的地面有千里之广。形容因天灾人祸而造成广大农田没有收成的惨状。

出处 《新五代史 唐庄宗纪上》:“克用兵大掠晋绛,至于河中,赤地千里。”

11地动山摇 [ dì dòng shān yáo ]

解释 大地高山剧烈的摇动。形容地震;也形容洪亮的声音和剧烈的动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出处 宋 欧阳修《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灾祸自此而始。”

12寸草不生 [ cùn cǎo bù shēng ]

解释 寸草:一点儿草;生:生长。①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②亦形容灾情严重。

出处 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若是果有冤枉,着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

13大海捞针 [ dà hǎi lāo zhēn ]

解释 在大海里捞一枚针。比喻范围大;没有线索;事情很难办成。含有白费力气之意。

出处 明 王錂《春芜记 定计》:“觅利如大海捞针,搅祸似干柴引火。”

14沧海一粟 [ cāng hǎi yī sù ]

解释 沧海:大海;粟:谷子。大海中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也作“大海一粟”。

出处 宋 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5暴风骤雨 [ bào fēng zhòu yǔ ]

解释 暴:突然而猛烈的;骤:急速。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有时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速的运动。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9回:“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

16狂风暴雨 [ kuáng fēng bào yǔ ]

解释 大风大雨。比喻声势猛烈或处境险恶。

出处 宋 梅尧臣《惜春三月》之二:“前日看花心未足,狂风暴雨忽无凭。”

17雪上加霜 [ xuě shàng jiā shuāng ]

解释 积雪上又添加寒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伊退步而立。师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顾后。’伊云:‘雪上更加霜!’”

18冰天雪地 [ bīng tiān xuě dì ]

解释 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的景象。

出处 清 蒋士铨《鸡毛房》诗:“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19翻江倒海 [ fān jiāng dǎo hǎi ]

解释 把大江大海都翻转过来;形容水势很大;现在多用来形容声势浩大或力量巨大。也用以形容混乱不堪破坏极甚的情况。

出处 唐 李筌《太自阴经》:“东温而层冰澌散,西烈则百卉摧残,鼓怒而走石飞沙,翻江倒海。”

20刀山火海 [ dāo shān huǒ hǎi ]

解释 比喻极其艰险的地方。也作“火海刀山”。

出处 汉 高安世译《佛说鬼问目连经》:“我一生已来,或登刀山剑树地狱,或堕火坑……”

21天摇地动 [ tiān yáo dì dòng ]

解释 仿佛天快要塌下来;地将要陷下去似的。形容声势或威力强大的变化。

出处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43回:“这场大战,真个是天摇地动,日色无光。”

22滂沱大雨 [ páng tuó dà yǔ ]

解释 滂沱:大雨的样子。形容雨下得很大。

出处 《诗·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23风雨交加 [ fēng yǔ jiāo jiā ]

解释 大风暴雨一齐袭来。形容天气十分恶劣。

出处 清 梁章钜《浪迹续谈 除夕元旦两诗》:“冬至前后,则连日阴噎,风雨交加,逾月不止。”

24势不可挡 [ shì bú kě dǎng ]

解释 来势迅猛,不可抵挡。也说势不可挡。与“势不可当”同义。

出处 《晋书·郗鉴传》:“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

25疾风暴雨 [ jí fēng bào yǔ ]

解释 疾: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出处 《淮南子 兵略训》:“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

26狂风怒号 [ kuáng fēng nù háo ]

解释 怒:愤怒;发怒;号:号叫。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出处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7暴风疾雨 [ bào fēng jí yǔ ]

解释 暴:急骤,猛烈;疾:迅疾。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出处 《清史稿 灾异志三》:“三年六月初十日,定海暴风疾雨,坏各埠船,溺死兵民无数。”

28移山倒海 [ yí shān dǎo hǎi ]

解释 移动山岳;倒翻大海。比喻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惯能撒豆成兵。”

29排山倒海 [ pái shān dǎo hǎi ]

解释 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压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出处 宋 杨万里《病起喜雨闻莺》诗:“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30倒海翻江 [ dǎo hǎi fān jiāng ]

解释 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出处 宋 陆游《夜宿阳山矶将晓大雨北风甚劲遂抵雁翅浦》诗:“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白浪如山泼入船,家人惊怖篙师屋。”

31大雨倾盆 [ dà yǔ qīng pén ]

解释 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出处 唐 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32雪虐风饕 [ xuě nüè fēng tāo ]

解释 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出处 唐 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岁弊寒凶,雪虐风饕。”

33风潇雨晦 [ fēng xiāo yǔ huì ]

解释 形容风急雨骤,天色昏暗。也比喻形势险恶。

出处 《诗经 郑风 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34风雪交加 [ fēng xuě jiāo jiā ]

解释 风和雪同时袭来。

出处 元 程文海《浣溪沙 题湘水行吟》词:“风雪交加冻不醒,抱琴谁共赏《湘灵》。”

35鹅毛大雪 [ é máo dà xuě ]

解释 像鹅毛一样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出处 唐·白居易《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

36海啸山崩 [ hǎi xiào shān bēng ]

解释 大海汹涌呼啸,高山崩裂倒塌。形容来势凶猛急速。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楚兵人人耀武,个个扬威,分明似海啸山崩,天摧地塌。”

37大雨滂沱 [ dà yǔ páng tuó ]

解释 滂沱:雨大而多的样子。形容寸下得很大。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

38大雨如注 [ dà yǔ rú zhù ]

解释 注:灌入。形容寸下得很大,雨水象往下灌似的。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

39碧海青天 [ bì hǎi qīng tiān ]

解释 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出处 唐 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40海沸山摇 [ hǎi fèi shān yáo ]

解释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山裂”。

出处 明 无名氏《那吒三变》第三折:“小圣啸起大风,刮的来天昏地暗,海沸山摇。”

41海沸江翻 [ hǎi fèi jiāng fān ]

解释 大海沸腾,江河翻滚。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

出处 明 无名氏《那吒三变》第四折:“怒时节海沸江翻,恼时节天昏地惨。”

42海沸波翻 [ hǎi fèi bō fān ]

解释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

出处 《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人喧呼海沸波翻,马嘶喊山崩地裂。”

43火山汤海 [ huǒ shān tāng hǎi ]

解释 喻艰难危险。

出处 《晋书·张骏传》:“虽有火山汤海,无所辞难,岂寒暑之足避哉!”

44天震地骇 [ tiān zhèn dì hài ]

解释 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出处 《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

45飞沙扬砾 [ fēi shā yáng lì ]

解释 见“飞沙走砾”。

出处 《宋书·五行志五》:“暴风迅起,从丑上来,须臾转从子上来,飞沙扬砾。”

46播土扬尘 [ bō tǔ yáng chén ]

解释 播:扬。指尘土飞扬。形容飞奔。

出处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二折:“恨不得播土扬尘,又无个过性的人。”

47桑田沧海 [ sāng tián cāng hǎi ]

解释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出处 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48海沸山崩 [ hǎi fèi shān bēng ]

解释 海水沸腾,山石崩塌。比喻变化巨大。亦作“海沸山摇”。

出处 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二折:“我呵喝一喝骨碌碌的海沸山崩,瞅一瞅赤力力的天摧地塌。”

49山崩地塌 [ shān bēng dì tā ]

解释 见“山崩地陷”。

出处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

50山崩川竭 [ shān bēng chuān jié ]

解释 亦作“山崩水竭”。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周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51地崩山摧 [ dì bēng shān cuī ]

解释 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

出处 唐 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52八方风雨 [ bā fāng fēng yǔ ]

解释 八方:四方四隅的总称。四面八方的疾风骤雨。比喻形势骤然变幻,动荡不安。

出处 唐 刘禹锡《贺晋公留守东都》:“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

53簸土扬沙 [ bǒ tǔ yáng shā ]

解释 簸:扬。指虚张声势。

出处 元 乔吉《两世姻缘》第三折:“你这般摇旗呐喊,簸土扬沙。”

54连山排海 [ lián shān pái hǎi ]

解释 形容数量多、规模大。

出处 清·柯悟迟《漏网喁鱼集·咸丰六年》:“初八日,得大雨四五寸,河水深一尺,蝗仍连山排海而来,不知内地受伤否?”

55持蠡测海 [ chí lǐ cè hǎi ]

解释 蠡:瓠瓢,古代舀水用具。指用瓢来测量海水的深浅多少。比喻用浅薄的眼光去看待高深的事物。

出处 《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唐·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谬持蠡测海,沉挹酒如渑。”

56春深似海 [ chūn shēn sì hǎi ]

解释 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这屋里那块‘四乐堂’的匾,可算挂定了!不然,这‘春深似海’的屋子,也就难免‘愁深似海’。”

57狂风大作 [ kuáng fēng dà zuò ]

解释 刮大风。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9回:“初时穿林透树,次后走石飞砂,须臾白浪掀天,顷刻黑云覆地,红日无光,狂风大作。”

58一片焦土 [ yī piàn jiāo tǔ ]

解释 形容遭遇火灾(或战火),房屋全部被衩焚毁的景象。

出处 唐·杜牧《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59山呼海啸 [ shān hū hǎi xiào ]

解释 山在呼叫,海在咆啸。形容气势盛大。也形容极为恶劣的自然境况。

60雪窖冰天 [ xuě jiào bīng tiān ]

解释 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出处 《宋史·朱弁传》:“叹马角之未生,魂销雪窖;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

61积雪封霜 [ jī xuě fēng shuāng ]

解释 形容操守高洁坚贞。

出处 《南史 齐江夏王锋传》:“常忽忽不乐,著《修柏赋》以见志,曰:‘……冲风不能摧其枝,积雪不能改其性。’”

62冰雪严寒 [ bīng xuě yán hán ]

解释 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出处 吴伯箫《菜园小记》“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

63风驰雨骤 [ fēng chí yǔ zhòu ]

解释 形容像风雨一样迅捷猛烈。

出处 《旧五代史 梁书 谢彦章传》:“每敦阵整旅,左旋右抽,虽风驰雨骤,亦无以喻其迅捷也,故当时骑士咸乐为用。”

64辞金蹈海 [ cí jīn dǎo hǎi ]

解释 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出处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65百川赴海 [ bǎi chuān fù hǎi ]

解释 百:表示多。川:江河。所有江河都流归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

出处 《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百川赴海而海不溢。”

66沧海遗珠 [ cāng hǎi yí zhū ]

解释 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出处 《新唐书 狄仁杰传》:“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