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环境被污染的成语

形容环境被污染的成语


1乌烟瘴气 [ wū yān zhàng qì ]

解释 乌:黑。瘴气:南方的林中的湿热空气。原指环境污染。多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风气不正或社会黑暗。

出处 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这样,汪精卫派和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两家里应外合,把时局闹得乌烟瘴气了。”

2天昏地暗 [ tiān hūn dì àn ]

解释 天色昏黄不清;大地黑暗不明。多指云雾遮蔽日月或风沙漫天的景象。昏:昏暗。

出处 唐 韩愈《龙移》:“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

3寸草不生 [ cùn cǎo bù shēng ]

解释 寸草:一点儿草;生:生长。①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②亦形容灾情严重。

出处 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若是果有冤枉,着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

4不毛之地 [ bù máo zhī dì ]

解释 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出处 《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5穷乡僻壤 [ qióng xiāng pì rǎng ]

解释 指荒远偏僻的地方。

出处 宋 曾巩《叙盗》:“穷乡僻壤、大川长谷之间,自中家以上,日暮持钱,无告籴之所。”

6穷山恶水 [ qióng shān è shuǐ ]

解释 穷山:荒山。恶水:有害的河。指贫瘠偏僻的荒山;水质不良未曾治理的河流。形容恶劣的自然条件。

出处 清 王濬卿《冷眼观》:“且山虽明而寸草不生,是为穷山;水虽秀而只鳞莫睹,是为恶水。”

7污泥浊水 [ wū ní zhuó shuǐ ]

解释 肮脏的泥;浑浊的水。比喻一切落后;腐朽和反动的东西。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8飞沙走石 [ fēi shā zǒu shí ]

解释 飞:使飞扬;走:使滚动。沙土飞扬;石子滚动。形容风力极大。

出处 唐 谷神子《博异志 吕乡筠》:“若人间吹之,飞沙走石,翔鸟坠地,走兽脑裂。”

9山穷水尽 [ shān qióng shuǐ jìn ]

解释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已没有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李八缸》:“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

10唇亡齿寒 [ chún wáng chǐ hán ]

解释 亡:没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关。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11无孔不入 [ wú kǒng bù rù ]

解释 孔:小洞。有空子就钻。比喻利用一切机会去活动。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5回:“况且上海办捐的人,钻头觅缝,无孔不入,设或耽搁下来,被人家弄了进去,岂不是悔之不及。”

12面目全非 [ miàn mù quán fēi ]

解释 面目:样子;非:不是。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形容变化大得很。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陆判》:“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13触目惊心 [ chù mù jīng xīn ]

解释 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

出处 清 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14堆积如山 [ duī jī rú shān ]

解释 聚积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极多。

出处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外诸司》:“每遇冬月诸乡纳粟秆草,牛车填塞道路,车尾相衔,数千万量不绝,场内堆积如山。”

15声嘶力竭 [ shēng sī lì jié ]

解释 嘶:哑;竭:尽。嗓子喊哑;气力用尽。形容竭力呼喊。

出处 《晚清文学钞 轰天雷》:“北山大哭,哭得声哑力竭,倒是嫂嫂劝住了。”

16震耳欲聋 [ zhèn ěr yù lóng ]

解释 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

出处 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17唇齿相依 [ chún chǐ xiāng yī ]

解释 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利害与共。也作“唇齿相济。”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18锦绣河山 [ jǐn xiù hé shān ]

解释 像锦绣一样美丽无比的祖国河山。形容美好的国土。

出处 唐 杜甫《清明二首》:“秦城数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19天朗气清 [ tiān lǎng qì qīng ]

解释 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出处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0乌七八糟 [ wū qī bā zāo ]

解释 肮脏污秽;十分糟糕。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 四十糟中》:“可是,整个的北平都在污七八糟中,她所知道的‘能人’们,都闭着眼瞎混。”

21沁人肺腑 [ qìn rén fèi fǔ ]

解释 吸入清新空气或喝了可口饮料;像渗入内脏一样感到舒畅。

出处 明 张岱《陶庵梦忆》:“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人肺腑。”

22山明水秀 [ shān míng shuǐ xiù ]

解释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出处 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23环堵萧然 [ huán dǔ xiāo rán ]

解释 环堵:玶着四堵墙;萧然:萧条的样子。形容室中空无所有,极为贫困。

出处 《晋书 陶潜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24臭不可闻 [ chòu bù kě wén ]

解释 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

出处 唐·柳宗元《东海若》:“刳而振其犀以嬉,取海水杂粪壤蛲 而实之,臭不可当也。”

25臭不可当 [ chòu bù kě dāng ]

解释 当:承受。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

出处 唐 柳宗元《东海若》:“刳而振其犀以嬉,取海水杂粪壤嶢蚘而实之,臭不可当也。”

26沁入肺腑 [ qìn rù fèi fǔ ]

解释 沁:渗入,浸润。渗入人的内脏。指感受极深。

出处 清·张岱《陶庵梦忆·乳酪》:“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

27盥耳山栖 [ guàn ěr shān qī ]

解释 盥耳:洗耳朵。比喻隐居不仕。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

28泥蟠不滓 [ ní pān bù zǐ ]

解释 盘绕在泥里而没有被污染。比喻人不得志但不丧失节操。

出处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有补于事,泥蟠不滓,行参圣师。”

29天清气朗 [ tiān qīng qì lǎng ]

解释 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出处 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0腥手污脚 [ xīng shǒu wū jiǎo ]

解释 腥:弄脏;污:污染。指污染了手脚。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2回:“你这伙反贼,快早早下马受缚,省得我腥手污脚!”

31山寒水冷 [ shān hán shuǐ lěng ]

解释 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八:“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

32滓秽太清 [ zǐ huì tài qīng ]

解释 滓秽:玷污,污辱;太清:天空。污染天空,比喻玷污清白。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滓秽太清邪?’”

33出淤泥而不染 [ chū yū ní ér bù rǎn ]

解释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污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出处 宋 朱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

34出污泥而不染 [ chū wū ní ér bù rǎn ]

解释 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出处 宋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