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固执守旧的成语

形容固执守旧的成语


1刚愎自用 [ gāng bì zì yòng ]

解释 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2墨守成规 [ mò shǒu chéng guī ]

解释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出处 清 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3一意孤行 [ yī yì gū xíng ]

解释 不接受人家的劝告;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做(行:行动;做)。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4牢不可破 [ láo bù kě pò ]

解释 牢:坚固。非常坚固;不可摧毁。

出处 唐 韩愈《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5固执己见 [ gù zhí jǐ jiàn ]

解释 固:顽固;执:坚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

出处 《宋史 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6不可理喻 [ bù kě lǐ yù ]

解释 理:道理;事理;喻:开导;使明白。不能够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他。形容态度蛮横不讲理。

出处 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褐盖》:“要之,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7孤行己见 [ gū xíng jǐ jiàn ]

解释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出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过去和现在都有这样的人,企图孤行己见,不尊重我们的意见,但是结果都不通。”

8泥古不化 [ nì gǔ bù huà ]

解释 泥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说法。拘泥古代的制度或说法;不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

出处 宋 楼钥《荐黄肤卿林椅札子》:“既非泥古以违今,直可据经而从事。”

9陈词滥调 [ chén cí làn diào ]

解释 陈词:陈旧的不合实用的言词;滥:空泛;失真。陈旧、空泛、不切实际的论调。

出处 萧乾《老报人馀笔 随想录》:“里面开列了记者经常使用的一些陈词滥调,诸如‘众所周知’。”

10负隅顽抗 [ fù yú wán kàng ]

解释 凭借险要地势;顽强抵抗。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11刻舟求剑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释 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2自以为是 [ zì yǐ wéi shì ]

解释 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为:认为;是:对;正确)。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13顽固不化 [ wán gù bù huà ]

解释 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卑府从前在那府里,也做过一任知县,地方上的百姓,极其顽固不化。”

14冥顽不灵 [ míng wán bù líng ]

解释 冥:本指昏暗;引申为愚昧;顽:顽固;难开化;灵:聪明敏锐。形容无知的愚昧;不聪明;难开化。

出处 唐 韩愈《祭鳄鱼文》:“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15因循守旧 [ yīn xún shǒu jiù ]

解释 因循:沿袭;照老一套不改变;守旧:死守旧的一套;因袭死守着旧的一套。指思想保守;不解放;缺乏创新精神。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序》:“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16固步自封 [ gù bù zì fēng ]

解释 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出处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2章:“只是陈陈相因,固步自封,丝毫没有改革求进步的意思。”

17抱残守缺 [ bào cán shǒu quē ]

解释 残:残缺;不完整。缺:残破。指舍不得扔下破旧东西。也作“保残守缺”。

出处 东汉 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18执迷不悟 [ zhí mí bù wù ]

解释 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出处 《梁书 武帝纪上》:“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众一临,刑兹罔赫,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19城下之盟 [ chéng xià zhī méng ]

解释 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20死心眼儿 [ sǐ xīn yǎn ér ]

解释 固执拘泥,想不开。比喻性情固执,或者遇事想不开的人。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死心眼儿了!”

21专心一意 [ zhuān xīn yī yì ]

解释 一心一意。

出处 《汉书·翟方进传》:“其专心一意毋贷,近医药以自持。”汉·陆贾《新语·怀虑》:“专心一意,身无境外之交,心无欹斜之虑。”

22规行矩步 [ guī xíng jǔ bù ]

解释 比喻行动谨慎规范;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也比喻墨守陈规;不知变通。规、矩:原为测绘工具;这里比喻为原则、规矩。

出处 《晋书 张载传》:“今士循常习故,规行矩步,积阶级,累阀阅,碌碌然以取世资。”

23自行其是 [ zì xíng qí shì ]

解释 自己认为对的就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出处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1954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自行其是,不尊重上级的统一领导。”

24百折不回 [ bǎi zhé bù huí ]

解释 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出处 《明史 何腾蛟瞿式耜传论》:“夫节义必穷而后见,如二人之竭力致死,靡有二心,所谓百折不回者矣。”

25固守成规 [ gù shǒu chéng guī ]

解释 成规:现成的规矩、制度。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出处 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

26固执成见 [ gù zhí chéng jiàn ]

解释 见“固执己见”。

出处 茅盾《子夜》九:“如果荪甫一定要固执成见,那就拉倒。”

27胶柱鼓瑟 [ jiāo zhù gǔ sè ]

解释 胶:用胶粘住;柱:瑟上调音用的短木;鼓:弹奏;瑟:一种古乐器。用胶把柱粘住;再去弹瑟;比喻拘泥固执而不知变通。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8顽梗不化 [ wán gěng bù huà ]

解释 形容非常顽固。

出处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场:“你往年同严仲子做过朋友,他的顽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29倔头倔脑 [ juè tóu juè nǎo ]

解释 形容说话、行动生硬的样子。多指说话不讲方式、直来直去的样子。

30孤行己意 [ gū xíng jǐ yì ]

解释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出处 鲁迅《集外集·记“杨树达”君的袭来》:“我想,原来是一个孤行己意,随随便便的青年,怪不得他模样如此傲慢。”

31怙顽不悛 [ hù wán bù quān ]

解释 犹言顽固不化。

出处 《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帝曰:‘蛮人怙顽不悛,终必取祸,姑待之。’”

32随方就圆 [ suí fāng jiù yuán ]

解释 处事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待人随和而不固执。

出处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二折:“好使的钱,你好随的方就的圆,可又分的愚别的贤。”

33抱令守律 [ bào lìng shǒu lǜ ]

解释 死守着律令,不知变通。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时舍,便云我能平狱。”

34随圆就方 [ suí yuán jiù fāng ]

解释 同“随方就圆”。

出处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恭孝仪王大节》:“濮祖之后,性比山麋,貌同野瘦,随圆就方,似无惟有。”

35刚戾自用 [ gāng lì zì yòng ]

解释 见“刚愎自用”。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36坐地自划 [ zuò dì zì huá ]

解释 就地不动,自定范围。比喻固执一端,排斥其它。

出处 郭沫若《文艺论集·新旧与文白之争》:“凡是文言的作品都一概视为陈腐观念,也是坐地自划。”

37粘皮着骨 [ nián pí zhuó gǔ ]

解释 粘:粘贴。比喻人固执呆板。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粘皮着骨。”

38扞格不通 [ hàn gé bù tōng ]

解释 扞格:互相抵触,格格不入。固执成见,不能变通。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其余十八行省,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扞格不通呢?”

39胶柱调瑟 [ jiāo zhù tiáo sè ]

解释 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出处 《文子·五·道德》:“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

40硁硁之愚 [ kēng kēng zhī yú ]

解释 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

出处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41刚褊自用 [ gāng biǎn zì yòng ]

解释 刚:坚硬;褊:狭隘;自用:凭主观意图行事。坚硬固执,独断专行。

出处 宋·苏轼《提举玉局观谢表》:“伏念臣才不逮人,性多忤物,刚褊自用,可谓小忠,猖狂妄行,乃蹈大难。”

42方头不律 [ fāng tóu bù lǜ ]

解释 见“方头不劣”。

出处 元·郑廷玉《金凤钗》:“见一个方头不律的人,欺侮一个老年,打扯他跳河。”

43方头不劣 [ fāng tóu bù liè ]

解释 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不劣:倔强不驯顺。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出处 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四折:“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劣。”

44不劣方头 [ bù liè fāng tóu ]

解释 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出处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我从来不劣方头,恰便似火上浇油。我偏和那有势力的官人每卯酉。”

45执而不化 [ zhí ér bù huà ]

解释 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人世间》:“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46梗顽不化 [ gěng wán bù huà ]

解释 谓十分顽固,无法感化。

出处 《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山东有名绿茶,可知道他们形状否;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请教。”

47自用则小 [ zì yòng zé xiǎo ]

解释 自用: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不虚心向人求教。主观武断,就办不成大事。

出处 《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48好问则裕 [ hào wèn zé yù ]

解释 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出处 《尚书 汤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49荆人涉澭 [ jīng rén shè yōng ]

解释 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出处 《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50守经达权 [ shǒu jīng dá quán ]

解释 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

出处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52回:“若殿下只知守经,不知达权,将来人心失望,不可复言。”

51迂腐腾腾 [ yū fǔ téng téng ]

解释 迂腐:思想、言谈或举止拘泥于陈规旧章,不切实际;腾腾:兴起的样子。指迁腐之气很重。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8回:“依晚生看去,莫某人还不至于如此,不过头巾气太重,有点迂腐腾腾的罢了。”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