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嘴角的成语

形容嘴角的成语


1出口成章 [ chū kǒu chéng zhāng ]

解释 章:篇章。话出口就能成文章。形容口才好或文思敏捷。也作“出言有章”、“脱口成章”、“出言成章”。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褚少孙论》引北魏 崔浩曰:“言出口成章,词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

2口若悬河 [ kǒu ruò xuán hé ]

解释 若:像;悬河:瀑布;激流奔泻。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3口蜜腹剑 [ kǒu mì fù jiàn ]

解释 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毒辣。

出处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4七嘴八舌 [ qī zuǐ bā shé ]

解释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出处 《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5张口结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解释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6油嘴滑舌 [ yóu zhuǐ huá shé ]

解释 形容人说话油滑轻浮;耍嘴皮子。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谁想晁大舍且不敢便叫珍哥竟到任内,要漫漫的油嘴滑舌骗得爹娘允了,方好进去。”

7尖嘴猴腮 [ jiān zuǐ hóu sāi ]

解释 腮:面颊。像猴子似的尖嘴巴、瘦面颊。形容人长相丑陋。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象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8口干舌燥 [ kǒu gān shé zào ]

解释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9多嘴多舌 [ duō zuǐ duō shé ]

解释 指嘴多,不该说而说。

出处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如今秋雨淋漓,一日难走一日,快与我行动些。”

10笨嘴拙舌 [ bèn zuǐ zhuō shé ]

解释 拙:不巧。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辞。也作“笨口拙舌”。

出处 杨朔《石油城》:“刘公之低着头,用大手搓着大腿,挺为难地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11贫嘴薄舌 [ pín zuǐ bó shé ]

解释 贫:唠叨令人厌烦;贫嘴:絮絮叨叨;使人厌烦;薄舌;不忠厚;老实。形容人爱说话;言语又尖酸刻薄;惹人生厌。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叵耐邻里有一班荡子弟,平日见王媪是个俏丽孤孀,闲常时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12驴唇马嘴 [ lǘ chún mǎ zuǐ ]

解释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文偃禅师》:“若是一般掠虚汉,食人涎唾,记得一堆一担骨幢,到处逞驴唇马嘴。”

13龇牙咧嘴 [ zī yá liě zuǐ ]

解释 龇:露齿。张着嘴巴;露出牙齿。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咨牙咧嘴道:'不好吃!不好吃!'”

14人多嘴杂 [ rén duō zuǐ zá ]

解释 杂:杂乱,多种多样。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闺臣恐人多嘴杂,说话不便,即同良箴,红蕖,紫绡另在一房居住。”

15说嘴郎中 [ shuō zuǐ láng zhōng ]

解释 比喻喜欢说空话、大话而没有本事的人。

出处 刘斯奋《白门柳·秋露危城》第11章:“原来全是些靠不住的说嘴郎中!”

16铁嘴钢牙 [ tiě zuǐ gāng yá ]

解释 比喻能言善辩。

出处 《花城》1981年第5期:“你看他真是铁嘴钢牙。”

17信口开河 [ xìn kǒu kāi hé ]

解释 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指说话时嘴唇张合。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

18异口同声 [ yì kǒu tóng shēng ]

解释 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19能说会道 [ néng shuō huì dào ]

解释 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

出处 元 无名氏《渔樵闲话》:“但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20脍炙人口 [ kuài zhì rén kǒu ]

解释 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鲜美;使人爱吃。

出处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21三缄其口 [ sān jiān qí kǒu ]

解释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出处 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22伶牙俐齿 [ líng yá lì chǐ ]

解释 伶、俐:聪明、灵俐、乖巧。口齿灵活;说话利落。形容会说会道;灵活乖巧而善于应变。也作“俐齿伶牙。”

出处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讲三干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损人行止。”

23哑口无言 [ yǎ kǒu wú yán ]

解释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24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解释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出处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25苦口婆心 [ kǔ kǒu pó xīn ]

解释 苦口: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与开导;婆心:老婆婆的心肠;指好意、善意。好心好意;不厌其烦地劝说或开导。形容耐心恳切地再三规劝。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泉州道匡禅师》:“问:‘学人根思迟回,乞师曲运慈悲,开一线道。’师曰:‘遮个是老婆心。’”

26赞不绝口 [ zàn bù jué kǒu ]

解释 赞:称赞;绝:停。不住口地称赞。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

27口是心非 [ kǒu shì xīn fēi ]

解释 心口不一致;口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形容心口不一致。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 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28有口皆碑 [ yǒu kǒu jiē bēi ]

解释 碑:记功的石碑;皆:都是。所有人的嘴都是记载功德的碑石。形容为人们普遍称颂。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宝峰文禅师法嗣 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29有口难言 [ yǒu kǒu nán yán ]

解释 言:说。有嘴不能把话说出来。指由于某种原因只能把话藏在心里;不便或不敢说出来。

出处 宋 苏轼《醉醒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30巧舌如簧 [ qiǎo shé rú huáng ]

解释 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声的簧片一样。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处 《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31有嘴无心 [ yǒu zuǐ wú xīn ]

解释 犹言有口无心。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别是宝玉有嘴无心,傻子似的从没个忌讳,高兴了信嘴胡说也是有的。”

32口耳相传 [ kǒu ěr xiāng chuán ]

解释 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出处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33口诛笔伐 [ kǒu zhū bǐ fá ]

解释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出处 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34唇红齿白 [ chún hóng chǐ bái ]

解释 嘴唇红,牙齿白。形容人容貌俊美。

出处 明·胡文焕《琼琚记·桑下戏妻》:“只见唇红齿白,桃花脸,绿鬓朱颜柳叶眉,因此不忍而去。”

35娓娓而谈 [ wěi wěi ér tán ]

解释 连续不倦地谈论着。形容健谈。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36拉家带口 [ lā jiā dài kǒu ]

解释 带着一家大小(多指受家属的拖累)。

出处 苗培时《矿山烈火》:“老李,我真再也没法过下去了,拉家带口的,可比不了那些光棍们好混。”

37明眸皓齿 [ míng móu hào chǐ ]

解释 眸:眸子;眼珠;皓:洁白。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的美貌;也借指美女。

出处 唐 杜甫《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38琅琅上口 [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

解释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出处 清 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39笨嘴笨舌 [ bèn zuǐ bèn shé ]

解释 笨:不灵巧。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出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冯永祥平时以能说会道出名于工商界的,现在却变得好像是一个笨嘴笨舌的人了。”

40贫嘴贱舌 [ pín zuǐ jiàn shé ]

解释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41贻人口实 [ yí rén kǒu shí ]

解释 贻:给;口实:话柄;即可让人利用的口实。指做事说话不小心;给人留下话柄。

出处 清 唐才常《上欧阳中鹄书》:“安得有此巨款?如此事果成,必贻人口实。”

42拙嘴笨舌 [ zhuō zuǐ bèn shé ]

解释 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拙:笨;不灵。

出处 清 随缘下士《林兰香》:“我亦并非处处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钝,不敢轻易开口。”

43耍嘴皮子 [ shuǎ zuǐ pí zǐ ]

解释 指光说不做。也指卖弄口才(含贬义)。

出处 傅光明《从老舍之死看老舍的幽默与悲剧意识》:“他绝不是那种耍嘴皮子,卖弄搞笑那种作家。”

44鼻蹋嘴歪 [ bí tà zuǐ wāi ]

解释 形容疲累不堪或十分狼狈的样子。

45七嘴八张 [ qī zuǐ bā zhāng ]

解释 形容人多语杂。

出处 《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众官员一拥而前,七嘴八张的,都问道:‘世子何在?’”

46拙嘴笨腮 [ zhuō zuǐ bèn sāi ]

解释 见“拙嘴笨舌”。

出处 刘厚明《常河叔叔》:“不行,不行,我拙嘴笨腮的。”

47曲不离口 [ qǔ bù lí kǒu ]

解释 意谓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出处 朱自清《论诵读》:“但是诵读总得多读熟读,才有效用;‘曲不离口’,诵读也是一样道理。”

48贫嘴恶舌 [ pín zuǐ è shé ]

解释 同“贫嘴贱舌”。

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49七口八嘴 [ qī kǒu bā zuǐ ]

解释 同“七嘴八舌”。

出处 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既不羞自己怯弱无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惩办,只是七口八嘴,议论他死了没有,受污没有,死了如何好,活着如何不好。”

50众口铄金 [ zhòng kǒu shuò jīn ]

解释 人人这么说;足以熔化金(铄:熔化)。比喻舆论力量大;也比喻谣言多使是非混淆。

出处 《国语 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51咸嘴淡舌 [ xián zuǐ dàn shé ]

解释 比喻无事生非或没话找话说。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这一点子小崽子,也挑幺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

52唇焦口燥 [ chún jiāo kǒu zào ]

解释 焦:干。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

出处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53嘴甜心苦 [ zuǐ tián xīn kǔ ]

解释 说话和善,居心不良。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着,脚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全占了。”

54尖嘴薄舌 [ jiān zuǐ bó shé ]

解释 形容说话尖酸刻薄。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你既要骗我酒吃,又斗我围棋,偏有这些尖嘴薄舌的话说!”

55强嘴硬牙 [ qiáng zuǐ yìng yá ]

解释 谓能说善辩。

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花永喜娘们,胆大心尖,强嘴硬牙,老花说不过她,干仗总是吃败仗。”

56拨嘴撩牙 [ bō zuǐ liáo yá ]

解释 撩:引逗,挑弄。指挑拨是非,胡言乱语。

出处 明 汤显祖《牡丹亭 围释》:“中间放着个蓼儿洼,明助着番家打汉家。通事中间,拨嘴撩牙。”

57甜嘴蜜舌 [ tián zuǐ mì shé ]

解释 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5回:“你不用和我甜嘴蜜舌的了,我都知道啊!”

58调嘴弄舌 [ tiáo zuǐ nòng shé ]

解释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出处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59轻嘴薄舌 [ qīng zuǐ bó shé ]

解释 形容说话轻佻刻薄。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闲时常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60黄口小儿 [ huáng kǒu xiǎo ér ]

解释 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出处 唐 许碏《题南岳招仙观壁上》诗:“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

61强唇劣嘴 [ qiáng chún liè zuǐ ]

解释 谓说话厉害,不肯让人。

出处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四折:“也则为公心直道,从没分毫诈。也不是强唇劣嘴,要做乡村霸。”

62有嘴没舌 [ yǒu zuǐ méi shé ]

解释 形容不善言辞。

63乖嘴蜜舌 [ guāi zuǐ mì shé ]

解释 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好人的甜言蜜语。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00回:“素姐那乖嘴蜜舌,又拿着没疼热的东西交结童奶奶这伙子人,不惟不把他可恶。”

64咂嘴弄舌 [ zā zuǐ nòng shé ]

解释 形容贪馋的样子。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又被两个狗争着,咂嘴弄舌的来抢那地下的粉汤吃。”

65打牙犯嘴 [ dǎ yá fàn zuǐ ]

解释 比喻乱开玩笑。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越发在人前花哨起来,常和众人打牙配嘴,全无忌惮。”

66拳不离手 [ quán bù lí shǒu ]

解释 拳:拳术。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比喻勤学苦练,长期坚持

出处 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七回:“果真拳不离手,待我歇息片时再舞。”

67七张八嘴 [ qī zhāng bā zuǐ ]

解释 同“七嘴八张”。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回:“岳大爷见兄弟们七张八嘴,心中暗想:‘我若不去,众兄弟把我看轻了,只道我没有胆量了。’”

68咂嘴弄唇 [ zā zuǐ nòng chún ]

解释 见“咂嘴弄舌”。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王举人]眼看见那小学生的仿纸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觉就吃了一惊;一会儿咂嘴弄唇的,脸上做出许多怪物像。”

69咂嘴舔唇 [ zā zuǐ tiǎn chún ]

解释 见“咂嘴弄舌”。

出处 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段:“武震却吃得又香又甜,一面吃一面还咂嘴舔唇的,品着滋味。”

70张嘴挢舌 [ zhāng zuǐ jiǎo shé ]

解释 犹张口结舌。

出处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重庆道一见了他,也不暇多叙寒暄,便把领事的一番话述了出来。某观察听了,不觉张嘴挢舌。”

71杜口无言 [ dù kǒu wú yán ]

解释 闭住嘴巴,不出一言。

出处 《晋书·吉挹传》:“挹辞气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陨,将吏持守,用不即毙,遂乃杜口无言,绝粒而死。”

72油嘴花唇 [ yóu zuǐ huā chún ]

解释 形容说话油滑虚浮。

出处 清·李玉《清忠谱·创祠》:“日日假忙,说道某乡绅叫管家来邀;时时捣鬼,说道某官府着农民相召。止不过油嘴花唇,无非要骗人钱钞。”

73课嘴撩牙 [ kè zuǐ liáo yá ]

解释 搬唇弄舌。课,用同“嗑”。

出处 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连枝秀》:“锦心绣腹,宣扬《老子》经文,发科打诨,不离机锋;课嘴撩牙,长存道眼。”

74调嘴学舌 [ tiáo zuǐ xué shé ]

解释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出处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75调嘴调舌 [ tiáo zuǐ diào shé ]

解释 见“调嘴弄舌”。

出处 《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打的经济鲫鱼般跳。骂道:‘怪短命!谁和你那等调嘴调舌的!”

76贫嘴滑舌 [ pín zuǐ huá shé ]

解释 同“贫嘴贱舌”。

出处 刘绍棠《蒲柳人家》:“打明天清早起,不许你再跟大姑娘小媳妇儿贫嘴滑舌。”

77赞口不绝 [ zàn kǒu bù jué ]

解释 见“赞不绝口”。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十一回:“丁大爷听了,越想越是,不由的赞口不绝。”

78钉嘴铁舌 [ dīng zuǐ tiě shé ]

解释 形容嘴硬,不认错,不服输。

出处 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法座下有甚么不能了达。钉嘴铁舌,铜头铁额,火眼金睛,都来问禅。”

79颠唇簸嘴 [ diān chún bò zuǐ ]

解释 谓搬弄口舌。

出处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王家若男若女,若大若小,那一个不欣羡潘小官人美貌,如潘安再出,暗暗地颠唇簸嘴,批点那飞天夜叉之丑。”

80龇牙裂嘴 [ zī yá liè zuǐ ]

解释 见“龇牙咧嘴”。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七回:“杨雄、石秀都跟出前厅来看时,只见杜兴下了马,入得庄门,见他模样,气得紫涨了面皮,龇牙露嘴,半晌说不的话。”

81七舌八嘴 [ qī shé bā zuǐ ]

解释 同“七嘴八舌”。

出处 丁玲《奔》:“茶馆里又围了许多人,都把他们当做谈话的中心,七舌八嘴,然而没有一句话可以暂时使他们宽心一下。”

82咂嘴咂舌 [ zā zuǐ zā shé ]

解释 见“咂嘴弄舌”。

出处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二:“菜上来了,老头儿咂嘴咂舌地夸奖这菜的滋味。”

83嗑牙料嘴 [ kē yá liào zuǐ ]

解释 多嘴多舌。

出处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我这里道姓呼名,他那里嗑牙料嘴。”

84嘴上春风 [ zuǐ shàng chūn fēng ]

解释 比喻口头上的关切与安慰或是帮别人说好话

85嘴多舌长 [ zuǐ duō shé cháng ]

解释 好闲谈,好传播流言蜚语。

86嘴尖舌快 [ zuǐ jiān shé kuài ]

解释 比喻话多而轻率。

出处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5回:“不期成茂妻子,一则不知就里,二则嘴尖舌快,竟把‘都大叔进学迎过,不到我家’的话一一说完。”

87弄嘴弄舌 [ nòng zuǐ nòng shé ]

解释 弄:玩弄,卖弄。犹言耍嘴皮子。形容卖弄口舌或搬弄是非。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这个弼马瘟着然会弄嘴弄舌。”

88心直嘴快 [ xīn zhí zuǐ kuài ]

解释 见“心直口快”。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袭人在旁‘嗤’的一笑,说道:‘云姑娘,你如今大了,越发心直嘴快了。’”

89油嘴油舌 [ yóu zuǐ yóu shé ]

解释 形容说话油滑轻浮。

出处 《西游记》第三六回:“你这游方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油舌的说话。”

90箭穿雁嘴 [ jiàn chuān yàn zuǐ ]

解释 比喻不开口说话。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二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颤心寒,不敢出战。问了数声,如箭穿雁嘴,钩搭鱼腮,默默无言,无人敢应。”

91挑唇料嘴 [ tiāo chún liào zuǐ ]

解释 见“挑牙料唇”。

出处 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谁与你挑唇料嘴,辨别个谁是谁非。”

92摇嘴掉舌 [ yáo zuǐ diào shé ]

解释 犹摇唇鼓舌。

出处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得莺莺后便退干戈,不得后目前生祸。不共你摇嘴掉舌,不共你斗争斗合。”

93朱唇皓齿 [ zhū chún hào chǐ ]

解释 鲜红的双唇,雪白的牙齿。形容容貌美丽。

出处 战国楚·屈原《大招》:“朱唇皓齿,嫭以姱只。”

94虚嘴掠舌 [ xū zuǐ lüè shé ]

解释 比喻花言巧语。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1回:“谁听你那虚嘴掠舌的?我到明日死了,你也舍不得我吧?”

95长颈鸟喙 [ cháng jǐng niǎo huì ]

解释 喙:鸟的嘴。长颈项,尖嘴巴。指阴险狠毒者的状貌。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96鹰嘴鹞目 [ yīng zuǐ yào mù ]

解释 形容外貌奸诈凶狠。

出处 于劭溯《月落屋梁》:“那老头有五个儿子,个个鹰嘴鹞目如狼似虎。”

97血盆大口 [ xuè pén dà kǒu ]

解释 指野兽凶残吞噬的大嘴。也比喻剥削者、侵略者蚕食鲸吞的巨大胃口。

出处 唐 变文《叶净能诗》:“眼如悬镜,口若血盆,毒气成云。”

98使嘴使舌 [ shǐ zuǐ shǐ shé ]

解释 搬弄口舌。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3回:“相于廷专好使嘴使舌的说我,不知几时着了我手,也是这般一顿,方才解我积恨。”

99嘴快舌长 [ zuǐ kuài shé cháng ]

解释 爱说长道短。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妇言不是花言巧语,嘴快舌长,须是不苟言,不苟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总说一句,便是‘贞静’两个字。”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