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十分恐惧的成语

形容十分恐惧的成语


1提心吊胆 [ tí xīn diào dǎn ]

解释 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2担惊受怕 [ dān jīng shòu pà ]

解释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

出处 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月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着昏迷。”

3战战兢兢 [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

解释 战战:恐惧得发抖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十分害怕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 《诗经 小雅 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4不寒而栗 [ bù hán ér lì ]

解释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5心惊胆战 [ xīn jīng dǎn zhàn ]

解释 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6惊弓之鸟 [ jīng gōng zhī niǎo ]

解释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也作“伤弓之鸟”。

出处 《晋书 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7望而生畏 [ wàng ér shēng wèi ]

解释 看着就害怕。生畏:害怕。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8惊慌失措 [ jīng huāng shī cuò ]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 《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9胆战心惊 [ dǎn zhàn xīn jīng ]

解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 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10心有余悸 [ xīn yǒu yú jì ]

解释 指可怕的事情虽已过去;心里还感到害怕。悸:因为害怕而心跳。

出处 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11张口结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解释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12谈虎色变 [ tán hǔ sè biàn ]

解释 色:脸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一谈起老虎;吓得脸色都变了。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

出处 宋 《二程遗书》第二卷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13骇人听闻 [ hài rén tīng wén ]

解释 骇:惊吓;震惊。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出处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14魂飞魄散 [ hún fēi pò sàn ]

解释 魂:灵魂;魄:是指所谓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指魂飞了;魄也散了。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15诚惶诚恐 [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

解释 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原指封建官吏给皇帝上奏章时用的客套话;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诗传》:“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16胆颤心惊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解释 颤:发抖。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元 施惠《幽闺记 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17惊恐万状 [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

解释 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 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18惴惴不安 [ zhuì zhuì bù ān ]

解释 指担心害怕(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出处 《诗经 小雅 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19汗流浃背 [ hàn liú jiā bèi ]

解释 浃:湿透。汗水流得湿透背衣。形容闷热或干活卖力气。也形容极度惶恐或羞愧。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皇后纪下 献帝伏皇后》:“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20大惊失色 [ dà jīng shī sè ]

解释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21噤若寒蝉 [ jìn ruò hán chán ]

解释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22惶惶不安 [ huáng huáng bù ān ]

解释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

23毛骨悚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释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24惶恐不安 [ huáng kǒng bù ān ]

解释 惶恐:惊慌、害怕。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 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25恐慌万状 [ kǒng huāng wàn zhuàng ]

解释 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出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十分动摇’、‘恐慌万状’两句话。”

26栗栗危惧 [ lì lì wēi jù ]

解释 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

出处 《尚书 汤浩》:“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27惊惶万状 [ jīng huáng wàn zhuàng ]

解释 惊惶: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28胆裂魂飞 [ dǎn liè hún fēi ]

解释 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秦凤一闻此言,胆裂魂飞,忙忙奏知李娘娘。”

29怛然失色 [ dá rán shī sè ]

解释 恐惧使得人变了神色。

出处 宋 苏洵《送石昌舍人北使行》:“闻千马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30骨寒毛竖 [ gǔ hán máo shù ]

解释 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谓骨寒毛竖也。”

31汗不敢出 [ hàn bù gǎn chū ]

解释 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32寒心酸鼻 [ hán xīn suān bí ]

解释 寒心:心中战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

出处 战国 楚 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33寒毛卓竖 [ hán máo zhuó shù ]

解释 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出处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佛独自安然。”

34兢兢战战 [ jīng jīng zhàn zhàn ]

解释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畏惧的样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 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小储君倒也安安稳稳守着妆盒做护身符,则是我陈琳兢兢战战抱着个天大闷葫芦”。

35捻神捻鬼 [ niǎn shén niǎn guǐ ]

解释 形容惊慌害怕的样子。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噤声!”

36力不从心 [ lì bù cóng xīn ]

解释 力:力量;能力;从:依从;顺从。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地。”

37心惊肉跳 [ xīn jīng ròu tiào ]

解释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38心胆俱裂 [ xīn dǎn jù liè ]

解释 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俱:都;裂:破开。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大37回:“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

39惊心动魄 [ jīng xīn dòng pò ]

解释 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出处 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40坐卧不安 [ zuò wò bù ān ]

解释 坐不稳;睡不安。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出处 《坛经 行由品》:“房中思想,坐卧不安。”

41心神不宁 [ xīn shén bù níng ]

解释 形容心情不平静;精神不安定。宁:安宁。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33回:“(三藏)心神不宁道:'徒弟啊,我怎幺打寒噤呢?'”

42理屈词穷 [ lǐ qū cí qióng ]

解释 理:道理;理由;屈:短;尽;穷:穷尽。理由站不住脚;无话可说。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43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解释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出处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44神魂颠倒 [ shén hún diān dǎo ]

解释 神魂:精神。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着了迷;以致心神不定;失去常态。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陆五汉硬留合色鞋》:“神魂颠倒,连家里也不思想。”

45自相惊扰 [ zì xiāng jīng rǎo ]

解释 自己人互相惊吓不安。

出处 《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46面如土色 [ miàn rú tǔ sè ]

解释 土色:灰黄色。脸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出处 《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归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结眉额。”

47一声不吭 [ yī shēng bù kēng ]

解释 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梁实秋《废话》:“犹如两人见面不免说说一句‘今天天气……’之类的话,聊胜于两个人都绷着脸一声不吭而已。”

48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解释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49丧魂落魄 [ sàng hún luò pò ]

解释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出处 管桦《惩罚》:“鬼子山本踉跄了一下,岔开两腿,丧魂落魄地瞥了一眼从死尸堆里露出半个脸的川岛。”

50五色无主 [ wǔ sè wú zhǔ ]

解释 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知分》:“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51小心谨慎 [ xiǎo xīn jǐn shèn ]

解释 说话办事细心慎重;不敢马虎大意。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52心不在焉 [ xīn bù zài yān ]

解释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汉语助词;相当于“于此”。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53心慈面软 [ xīn cí miàn ruǎn ]

解释 心地慈和,拉不下脸面。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我又是个心慈面软的人,凭心撮弄我,我还是一片痴心。”

54心潮澎湃 [ xīn cháo péng pài ]

解释 心里像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澎湃:波浪互相撞击。

出处 臧克家《得识郭老五十年》:“字里行间,有一种高亢的声音在呼喊,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撼人,有一种呼风唤雨的革命精神和雄壮气魄使得你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55心粗气浮 [ xīn cū qì fú ]

解释 形容人不细心,不沉着。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0回:“毕竟当武官的心粗气浮,也不管跟前有人没有。”

56怒不可遏 [ nù bù kě è ]

解释 遏;止住。愤怒得难以抑制。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57悬心吊胆 [ xuán xīn diào dǎn ]

解释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3回:“又恐你在深山穷谷被虎狼所伤,使为娘的悬心吊胆,废寝忘食。”

58毛发耸然 [ máo fā sǒng rán ]

解释 见“毛发悚然”。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朵思见之,毛发耸然,回顾孟获曰:‘此乃神兵也!’”

59毛骨耸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释 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武叠两个指头,说将出来。言无数句,使听者毛骨耸然。”

60畏敌如虎 [ wèi dí rú hǔ ]

解释 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出处 明·徐光启《谨申一得以保万全疏》:“自然人贾勇,何至如今畏敌如虎,视营伍如蹈阱乎?”

61畏缩不前 [ wèi suō bù qián ]

解释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出处 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七卷:“唐子方始弹张尧佐,与谏官皆上疏。及弹文公,,则吴奎畏缩不前,当时谓拽动阵脚。”

62肆无忌惮 [ sì wú jì dàn ]

解释 肆:放肆;任意而行;忌惮:惧怕;畏惧。任意妄为;一点顾忌、畏惧也没有。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宋 朱熹注:“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63胆战心寒 [ dǎn zhàn xīn hán ]

解释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64野心勃勃 [ yě xīn bó bó ]

解释 野心:指攫取名利、地位、地盘等的欲望;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野心很大。

出处 清 陈天华《狮子吼》:“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国尽归他的字下。”

65闻风丧胆 [ wén fēng sàng dǎn ]

解释 听到一些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极度恐惧。丧胆:吓破胆。

出处 唐 李德裕《授张仲武东面招抚回鹘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探致虏之术;岂止闻风破胆,益坚慕义之心。”

66面无人色 [ miàn wú rén sè ]

解释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67风声鹤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释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出处 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68心弛神往 [ xīn chí shén wǎng ]

解释 弛:心神向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

出处 宋 欧阳修《祭杜公文》:“系官在朝,心往神驰,送不临穴,哭不望帷。”

69心比天高 [ xīn bǐ tiān gāo ]

解释 形容心地高傲或所想超过现实。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70心神不定 [ xīn shén bù dìng ]

解释 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出处 《平妖传》第五回:“这般繁华去处,怕你们心神不定,惹出什么事非来。”

71毛骨竦然 [ máo gǔ sǒng rán ]

解释 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出处 清 李渔《比目鱼 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

72丧胆亡魂 [ sàng dǎn wáng hún ]

解释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73临难不恐 [ lín nàn bù kǒng ]

解释 临:到;难:灾难;恐: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出处 《韩非子 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74临难不惧 [ lín nàn bù jǔ ]

解释 临:到;难:灾难;惧: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出处 《韩非子 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75吊胆提心 [ diào dǎn tí xīn ]

解释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76心不两用 [ xīn bù liǎng yòng ]

解释 谓一个人的心思一时只能专注于一事。

出处 北齐·刘昼《新论·专学》:“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具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

77心不应口 [ xīn bù yīng kǒu ]

解释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谓为人虚伪。

出处 明·杨德芳《步步娇·闺怨》曲:“恨他心不应口,把欢娱翻成僝僽。情儿泛泛,浑如江水流。”

78心荡神怡 [ xīn dàng shén yí ]

解释 见“心荡神摇”。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炀帝看了这些佳人的态度,不觉心荡神怡,忍不住立起身来,好像元宵走马灯,团团的在中间转。”

79心长力短 [ xīn cháng lì duǎn ]

解释 心里很想做,但力量够不上。

出处 茅盾《子夜》十六:“今天仲翁来招呼我们,实在我们心长力短,对不起极了!”

80心驰神往 [ xīn chí shén wǎng ]

解释 整个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心:心思;驰:奔向。

出处 《隋书·史祥传》:“身在边隅,情驰魏阙。”

81毛发悚然 [ máo fā sǒng rán ]

解释 亦作“毛发耸然”。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

出处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戴监生》:“戴监生偷听到两个鬼的一番议论,议论中居然提到他。戴骤聆至此,毛发悚然。”

82胆颤心寒 [ dǎn chàn xīn hán ]

解释 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6回:“半空中一声霹雳,只震得三妖胆颤心寒。”

83亡魂丧胆 [ wáng hún sàng dǎn ]

解释 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

出处 明 无名氏《破天阵》:“杀匈奴亡魂丧胆,保家邦万载咸宁。”

84发短心长 [ fà duǎn xīn cháng ]

解释 发短:指年老;心长:智谋深。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出处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三年》:“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

85心惊胆颤 [ xīn jīng dǎn chàn ]

解释 见“心惊胆战”。

出处 《秦并六国平话》上卷:“城前发喊,惊得赵王心惊胆颤,文武诸将仓皇无计。”

86心慈手软 [ xīn cí shǒu ruǎn ]

解释 心怀恻隐而不忍下手。

出处 金近《他叫“东郭先生”》:“他下定决心,往后不再心慈手软了。”

87心谤腹非 [ xīn bàng fù fēi ]

解释 口里不说,心里谴责。指暗地里反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

88心长发短 [ xīn cháng fà duǎn ]

解释 心长:智谋深;发短:指年老。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三年》:“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

89惊心吊胆 [ jīng xīn diào dǎn ]

解释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2回:“我们在这里也是惊心吊胆。”

90毛发悚立 [ máo fà sǒng lì ]

解释 毛发:头发和汗毛;耸:竖起。头发与汗毛竖起。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迄今思之,尚毛发悚立也。”

91破胆寒心 [ pò dǎn hán xīn ]

解释 犹胆颤心惊。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 :“臣永所以破胆寒心,豫言之累年。”

92竖起脊梁 [ shù qǐ jǐ liáng ]

解释 比喻振作精神。

出处 宋·陈亮《癸卯秋答朱元晦秘书书》:“伯恭钦夫敏妙固未易及,然正大之体,挺特之气,竖起脊梁,当时轻重有无,独于门下归心而已。”

93肉跳心惊 [ ròu tiào xīn jīng ]

解释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

94心荡神迷 [ xīn dàng shén mí ]

解释 荡:摇动。形容心神不定,难以自持。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阳衍正在心荡神迷,一闻此语,慌忙接过芍药道:'承女郎见爱,何福能消!但未识芳闺何处?'”

95钳口挢舌 [ qián kǒu jiǎo shé ]

解释 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出处 《清史稿·朱琦传》:“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钳口挢舌而莫敢言。”

96心不由主 [ xīn bù yóu zhǔ ]

解释 为情感所激动,指神智不能由自己控制。

出处 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 张协贫女团圆》:“张协本意无心娶你,在穷途身自不由己。况天寒举目又无亲,乱与伊家相娶。”

97色若死灰 [ sè ruò sǐ huī ]

解释 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98临难无慑 [ lín nàn bù shè ]

解释 慑:恐惧。面对危难,却无所恐惧。

出处 唐·张说《齐黄门侍郎卢公神道碑》:“公处屯安贞,赋诗颓饮,视得失蔑如也,临难无慑。”

99亡魂丧魄 [ wáng hún sàng pò ]

解释 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

出处 《孤本元明杂居 打董达》第二折:“哥哥你宽肺腑,休间阻,我教他亡魂丧魄,认个贤。”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