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看的很清楚的成语

形容看的很清楚的成语


1一目了然 [ yī mù liǎo rán ]

解释 目:看。了然:明明白白的样子。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2了如指掌 [ liǎo rú zhǐ zhǎng ]

解释 了:了解;清楚。指掌:指手掌里的东西。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目不转睛 [ mù bù zhuǎn jīng ]

解释 睛:眼珠。眼睛不眨;眼珠不转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得出神。

出处 晋 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4泾渭分明 [ jīng wèi fēn míng ]

解释 古人认为;渭河水清;泾河水浊;两水合流后;清浊依旧分明。比喻是非清楚;容易区别。

出处 唐 李德裕《刘公神道碑铭》:“遇物而泾渭自分,立诚而风雨如晦。”

5全神贯注 [ quán shén guàn zhù ]

解释 贯注:集中在一点。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 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6一览无余 [ yī lǎn wú yú ]

解释 览:看。余:剩余。看一眼就全部看在眼里。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7洞若观火 [ dòng ruò guān huǒ ]

解释 如同看火那样看得清楚。比喻对事物观察得十分明白透彻。

出处 明 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当以某辞入告,某策善后,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

8清清楚楚 [ qīng qīng chǔ chǔ ]

解释 清晰明白有条理。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6回:“又见世南生得清清楚楚,弱不胜衣,故憨憨的只管贪看。”

9一清二楚 [ yī qīng èr chǔ ]

解释 十分明白、清楚。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小顺儿样样事情都要闹个一清二楚,不然怎幺能当好妈妈的保镖呢。”

10洞烛其奸 [ dòng zhú qí jiān ]

解释 洞烛:洞察;洞悉。看透对方的阴谋诡计。形容观察力强;看问题敏锐。

出处 《明史 董传策传》:“(严)嵩稔恶误国,陛下岂不洞烛其奸!”

11白黑分明 [ bái hēi fēn míng ]

解释 比喻是非分得清楚。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薛宣传》:“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由是知名。”

12了若指掌 [ liǎo ruò zhǐ zhǎng ]

解释 比喻对情况十分明白清楚。

出处 《宋史 道学传序》:“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13炳如观火 [ bǐng rú guān huǒ ]

解释 炳:光明、明亮、显着。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出处 鲁迅《坟 文化偏至论》:“其词秩然有条,各分大义,炳如观火。”

14洞察其奸 [ dòng chá qí jiān ]

解释 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2回:“倘明哲君子,洞察其奸,于家中妇女不时正言规劝,以三姑六婆视为寇仇。”

15料敌若神 [ liào dí ruò shén ]

解释 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

出处 《旧唐书·郭子仪传》:“故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汾阳郡王、尚父子仪,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训师如子,料敌如神。”

16班班可考 [ bān bān kě kǎo ]

解释 班班:明显的样子;考:考查。指文字记录十分明显,可以考查。

出处 宋 陈亮《与韩无咎尚书》:“本朝二百年之间,学问文章、政事术业,各有家法,其本末源流,班班可考。”

17洞察秋毫 [ dòng chá qiū háo ]

解释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18洞隐烛微 [ dòng yǐn zhú wēi ]

解释 形容目光犀利,观察事物深刻透彻。

出处 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学师]谓[马建忠]能洞隐烛微,提纲挈领,非徒钻故纸者可比。”

19不待蓍龟 [ bù dài shī guī ]

解释 蓍龟:古时卜筮,用蓍草和龟甲,以卜吉凶。不用占卜就能决定。比喻事情是明摆着的,非常清楚。

出处 《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20烂若披掌 [ làn ruò pī zhǎng ]

解释 形容对情况非常熟悉。

出处 清·王晫《今世说·客止》:“与人言古今成败,烂若披掌,听者忘倦。”

21洞鉴废兴 [ dòng jiàn fèi xīng ]

解释 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代兴盛衰败情况。

出处 《魏书·李顺传》:“卿往复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不克以不?”

22一针见血 [ yī zhēn jiàn xiě ]

解释 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常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一针即瘥。”

23豁然开朗 [ huò rán kāi lǎng ]

解释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出处 晋 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4历历在目 [ lì lì zài mù ]

解释 历历:清楚、分明。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25茅塞顿开 [ máo sè dùn kāi ]

解释 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开通了。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现在一下开窍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26明察秋毫 [ míng chá qiū háo ]

解释 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7阴谋诡计 [ yīn móu guǐ jì ]

解释 暗地里策划做坏事的计谋。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大家如能个个像我,坦白地公开了自己的坏处,政治上用不着阴谋诡计。”

28耳熟能详 [ ěr shú néng xiáng ]

解释 听得多了;就可以说得详尽细致。耳熟:听熟了;详:细说。

出处 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29如数家珍 [ rú shǔ jiā zhēn ]

解释 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出处 《清朝野史大观 郭生始创戏院》:“吴县王鹤琴先生耆年硕德,与谈吴中掌故,则掀髯抵掌,如数家珍。”

30恍然大悟 [ huǎng rán dà wù ]

解释 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悟:理解、明白。指忽然一下子明白;觉悟过来。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五卷:“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31无所不知 [ wú suǒ bù zhī ]

解释 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

出处 《列子·黄帝》:“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

32洞幽察微 [ dòng yōu chá wēi ]

解释 彻底地看到幽深微妙处。

33秋毫之末 [ qiū háo zhī mò ]

解释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34一动不动 [ yī dòng bù dòng ]

解释 指静止不动或懒得活动。

出处 王朔《浮出海面》:“我继续一动不动地凝视他们,这对可怜的情人实在无法保持冷静,松开嘴,忿忿地起身走了。”

35洞察一切 [ dòng chá yī qiè ]

解释 洞察:看得很清楚。对一切都看得清楚。形容对所有的事物都有深入准确的判断力。

出处 罗广斌《红岩》第五章:“浓黑的眉梢下,又是那双炯炯有神、明亮、洞察一切的目光,还是那无比坚定、声震屋宇的语音。”

36无所不通 [ wú suǒ bù tōng ]

解释 通:知道。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出处 《孝经 感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37无一不知 [ wú yī bù zhī ]

解释 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引《五符经》:“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一者,至贵无偶之号也。”

38洞中肯綮 [ dòng zhōng kěn qǐ ]

解释 观察敏锐,言论能掌握问题的关键处。

出处 《元史 韩性传》:“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容开导,洞中肯綮,裨益者多。”

39炳若观火 [ bǐng ruò guān huǒ ]

解释 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出处 梁启超《欧洲地埋大势论》:“人民之职业物产之制造,种种殊异之处,则如网在纲,炳若观火。”

40澄清天下 [ chéng qīng tiān xià ]

解释 指整肃政治,清楚奸佞,使天下复归太平。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41洞幽烛远 [ dòng yōu zhú yuǎn ]

解释 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出处 明 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42洞幽烛微 [ dòng yōu zhú wēi ]

解释 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微:微末,精细处。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出处 明 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43达地知根 [ dá dì zhī gēn ]

解释 比喻根底清楚、明白。

出处 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怕不依随蒙君一夜恩,争奈忒达地忒知根,兼上亲上成亲好对门。”

44一字一板 [ yī zì yī bǎn ]

解释 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出处 老舍《二马》:“温都太太把房钱,吃饭的时间,晚上锁门的时候,和一切的规矩,都当着伊牧师一字一板的交待明白了。”

45洞见症结 [ dòng jiàn zhèng jié ]

解释 洞见:清楚地看到;症结:肚子里结块的病,比喻问题的关键。比喻事情的纠葛或问题的关键所在。形容观察锐利,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四》:“(香畹首肯曰)斯言洞见症结矣。”

46擘两分星 [ bò liǎng fēn xīng ]

解释 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比喻准确清楚。两,较小的重量单位;星,秤杆上标记斤两的小点子。

出处 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只我问他个擘两分星,说一段从头的至尾。”

47洞如观火 [ dòng rú guān huǒ ]

解释 见“洞若观火”。

出处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得悉其山川险要部落游牧,暨其强弱多寡离合之情,皆洞如观火矣。”

48洞悉无遗 [ dòng xī wú yí ]

解释 洞:深入,透彻;洞悉:知道。对一切观察得很清楚。

出处 孙中山《伦敦被难记》:“此人之果为谁,及其抵英国后之一举一动,本使馆洞悉无遗。”

49洞彻事理 [ dòng chè shì lǐ ]

解释 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50不见舆薪 [ bù jiàn yú xīn ]

解释 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51澈底澄清 [ chè dǐ chéng qīng ]

解释 指完全清楚,毫无遗漏。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如今这个人的来历是澈底澄清的明白了。”

52探赜索隐 [ tàn zé suǒ yǐn ]

解释 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

出处 《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

53了然于胸 [ liǎo rán yú xiōng ]

解释 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

出处 《晋书 袁齐传》:“夫经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54豁然确斯 [ huō rán què sī ]

解释 明白透彻。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郭象注:“了无,则天地万物彼我是非豁然确斯也。”

55钩深致远 [ gōu shēn zhì yuǎn ]

解释 致:招致。探取深处的,使远处的到来。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

出处 《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56洞鉴古今 [ dòng jiàn gǔ jīn ]

解释 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

出处 《旧唐书·王及善等传论》:“苟非洞鉴古今,深识王霸,何由立其高论哉。”

57牙白口清 [ yá bái kǒu qīng ]

解释 比喻说话清楚。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怎当得十三妹定要问他个牙白口清,急得无法。”

58匡鼎解颐 [ kuāng dǐng jiě yí ]

解释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出处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