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不清楚情况的成语

形容不清楚情况的成语


1吞吞吐吐 [ tūn tūn tǔ tǔ ]

解释 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2含含糊糊 [ hán hán hu hū ]

解释 含混不清的样子。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老太太与凤姐姐方才说话含含糊糊,不知是什么意思。”

3不知所云 [ bù zhī suǒ yún ]

解释 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感情激动;语无伦次。也指说话颠三倒四。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4头头是道 [ tóu tóu shì dào ]

解释 原为禅宗语;原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条理清楚;道理充分;面面俱到。

出处 《续传灯录 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5含糊其辞 [ hán hú qí cí ]

解释 糊:不明确;不清晰;辞:也作“词”;言辞。指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7回:“二人先受岸贾之嘱,含糊其词,不肯替赵氏分辨。”

6颠三倒四 [ diān sān dǎo sì ]

解释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7名正言顺 [ míng zhèng yán shùn ]

解释 名正:名义或名分正当;言顺:道理讲得通。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8糊里糊涂 [ hú lǐ hú tú ]

解释 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三回:“难道龚定庵就这么糊里糊涂的给他们药死了吗?”

9藏头露尾 [ cáng tóu lù wěi ]

解释 头藏起来;却把尾巴露出来了。比喻遮遮掩掩或躲躲闪闪;不肯把真实情况全暴露出来。也作“露尾藏头”。

出处 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劝周公莫便生嗔,将酒礼强勒成亲,不争我藏头露尾,可甚的知恩报恩。”

10模棱两可 [ mó léng liǎng kě ]

解释 模棱:说话处事含混;两可: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形容对事情的两面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

出处 《旧唐书 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11不正之风 [ bù zhèng zhī fēng ]

解释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12张口结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解释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13扑朔迷离 [ pū shuò mí lí ]

解释 扑朔:兔脚搔爬;迷离:兔眼半闭。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出处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五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4不明不白 [ bù míng bù bái ]

解释 形容不清白、不正派或含糊不清。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李生)常与这些轻薄少年,成群结队,驰马试剑,黑夜里往来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么不明不白的事。”

15理屈词穷 [ lǐ qū cí qióng ]

解释 理:道理;理由;屈:短;尽;穷:穷尽。理由站不住脚;无话可说。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16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解释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17直截了当 [ zhí jié liǎo dàng ]

解释 了当:干脆;爽快。干脆爽快;不绕弯子。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紫芝妹妹嘴虽利害,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当,倒是一个极爽快的。”

18结结巴巴 [ jiē jiē bā bā ]

解释 说话吞吞吐吐、疙疙瘩瘩。

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十三:“结结巴巴的,他把昨夜晚的事说了一遍,虽然费力,可是说的不算不完全。”

19若隐若现 [ ruò yǐn ruò xiàn ]

解释 好像隐没了;又好像现出了。形容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状态。

出处 唐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有福而长今。”

20影影绰绰 [ yǐng yǐng chuò chuò ]

解释 模模糊糊,不真切。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62回:“我不知怎的,但没人在房里,心里只害怕,恰似影影绰绰,有人在眼前一般。”

21心中无数 [ xīn zhōng wú shù ]

解释 指对情况不太了解或处理事情没有把握。数:数目;指掌握的实际情况。

出处 蒋和森《风萧萧 冲天记一》:“他虽然素称'博学',熟读经史,可是对此却心中无数。”

22含糊不清 [ hán hú bù qīng ]

解释 躲躲闪闪,缺乏明确的表态。模棱两可,暧昧。

出处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各级党组织直到每个支部的态度都要十分坚定,不能有任何游移不定、含糊不清的表现。”

23明辨是非 [ míng biàn shì fēi ]

解释 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出处 宋 欧阳修《与王懿敏公》:“某窃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负抱愧耻,何可胜言。”

24模模糊糊 [ mó mó hū hū ]

解释 思想上不清晰。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雪雁出来一看,模模糊糊认得是薛姨妈那边的人。”

25躲躲闪闪 [ duǒ duǒ shǎn shǎn ]

解释 躲避闪开,以免遇到某些情况。亦形容遮遮盖盖,支支吾吾,不坦率,不直爽。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九回:“三人于是躲躲闪闪,联步而行。一面走著,看那国人都是端方大雅;再看自己,只觉无穷丑态。”

26雾里看花 [ wù lǐ kàn huā ]

解释 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出处 唐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27笨嘴拙腮 [ bèn zuǐ zhuō sāi ]

解释 口才不行,不会说话

出处 熊尚志《藕和花的故事》:“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小伙子,还是像小时候一样笨嘴拙腮的。”

28笨嘴拙舌 [ bèn zuǐ zhuō shé ]

解释 拙:不巧。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辞。也作“笨口拙舌”。

出处 杨朔《石油城》:“刘公之低着头,用大手搓着大腿,挺为难地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29笨嘴笨舌 [ bèn zuǐ bèn shé ]

解释 笨:不灵巧。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出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冯永祥平时以能说会道出名于工商界的,现在却变得好像是一个笨嘴笨舌的人了。”

30不甚了了 [ bù shèn liǎo liǎo ]

解释 甚:很;了了:明白。对事情不很明白;不大清楚。

出处 《北齐书 永安王浚传》:“文宣末年多酒,浚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

31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解释 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32隐隐约约 [ yǐn yǐn yuē yuē ]

解释 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只见山坡旁隐隐约约,倒象撺出一箭,直向大虫面上射去。”

33迷离恍惚 [ mí lí huǎng hū ]

解释 模糊闪烁;分辨不清;似有若无。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一半却迷离惝恍,摇曳着桐叶的黑影。”

34混淆黑白 [ hùn xiáo hēi bái ]

解释 混淆:混杂不清;使界限模糊。把黑的白的故意搅在一起。指有意制造混乱以颠倒是非。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震传》:“白黑溷淆,清浊同源。”

35期期艾艾 [ qī qī ài ài ]

解释 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36半吞半吐 [ bàn tūn bàn tǔ ]

解释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五卷:“仿王孟以为高,而半吞半吐者,谓之贫贱骄人。”

37叽哩咕噜 [ jī lǐ gū lū ]

解释 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或不明白。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老三还在那里叽哩咕噜说:‘是个好些儿的,就去中进士做官给我看,不要在我们家里混闲饭吃。’”

38胡里胡涂 [ hú lǐ hú tú ]

解释 形容不明事理或对事物的认识模糊。

出处 鲁迅《伪自由书 新药》:“不过对于误服这药的病人,却能够使他不再寻求良药,拖重了病症而至于胡里胡涂的死亡。”

39混混沌沌 [ hùn hùn dùn dùn ]

解释 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53回:“仍然不知稼穑艰难,混混沌沌的过日子。”

40半吐半露 [ bàn tǔ bàn lù ]

解释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

出处 《红楼梦》第五十回:“因贾母尚未说明,自已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了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

41心拙口夯 [ xīn zhuō kǒu bèn ]

解释 心思笨,又不善于说话。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谁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着人说呢!”

42笨嘴笨腮 [ bèn zuǐ bèn sāi ]

解释 笨:不灵巧。说话表达能力很差。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4回:“好的,幸而我们都笨嘴笨腮的,不然也就吃了猴儿尿了。”

43驴唇马嘴 [ lǘ chún mǎ zuǐ ]

解释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文偃禅师》:“若是一般掠虚汉,食人涎唾,记得一堆一担骨幢,到处逞驴唇马嘴。”

44五里雾中 [ wǔ lǐ wù zhōng ]

解释 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45钝口拙腮 [ dùn kǒu zhuō sāi ]

解释 指口才笨拙,说话不流利。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0回:“好妹妹,我是钝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

46茫然不解 [ máng rán bù jiě ]

解释 茫然迷惘的样子。指对某事不理解。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二回:“邵肩齐说及前事,娄朴茫然不解。”

47叽里咕噜 [ jī lǐ gū lū ]

解释 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或不明白。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7回:“忽又听见他们叽里咕噜的说起外国话来,我以为他们请了外国客来了。”

48不知所言 [ bù zhī suǒ yán ]

解释 见“不知所云”。

出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49神志不清 [ shén zhì bù qīng ]

解释 神志错乱或精神错乱。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弟子方才被什么妖人迷住,弄得身不由己、神志不清。”

50词不逮意 [ cí bù dǎi yì ]

解释 犹言词不达意。

出处 清·龙启瑞《覆唐子实书》:“嗣有四乡联团之议,曾泐数行奉达,仓卒中词不逮意。”

51暮色苍茫 [ mù sè cāng máng ]

解释 指时已傍晚,天色昏暗,眼前的景物已模糊不清。

出处 《茅盾散文 旅踪屐痕 海参崴印象》:“海参崴在冬季白昼时间极短。上午八时天还未大亮,下午五时,已经暮色苍茫。”

52词钝意虚 [ cí dùn yì xū ]

解释 形容由于心虚而说话吞吞吐吐。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林之孝家的听他词钝意虚,又因近日玉钏儿说那边正房内失落了东西,几个丫头对赖,没主儿,心下便起了疑。”

53看朱成碧 [ kàn zhū chéng bì ]

解释 将红的看成绿的。形容眼睛发花,视觉模糊。

出处 南朝 梁 王僧孺《夜愁》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

54渺渺茫茫 [ miǎo miǎo máng máng ]

解释 辽阔无际的样子,也指模糊不清楚。

出处 明 刘基《六幺令》词:“追寻畴者,愁如流水,渺渺茫茫趁潮汐。”

55若隐若显 [ ruò yǐn ruò xiǎn ]

解释 若:好象;隐:隐藏;显:显现。好象隐藏不露,又好象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出处 宋 赵佶《宣和画谱 山水三》:“作《风烟欲雨图》,非阴非霁,如梅天雾晓,霏微暗霭之状,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于微茫之间,若隐若显,不能穷也。”

56惝恍迷离 [ chǎng huǎng mí lí ]

解释 惝恍:也作:“惝况”,失意的样子。迷离:模糊不清。指茫然若失而模糊不清的样子。

57词不逮理 [ cí bù dài lǐ ]

解释 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出处 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长卿(司马相如)工而未速,孟坚(班固)辞不逮理,平子(张衡)意不及文。”

58迷离徜仿 [ mí lí cháng fǎng ]

解释 见“迷离惝恍”。

59云雾迷蒙 [ yún wù mí méng ]

解释 迷蒙: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云雾笼罩,使景物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60前言不搭后语 [ qián yán bù dā hòu yǔ ]

解释 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乱,不能自圆其说。

出处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四科长急得前言不搭后语地说:‘701,不是我!’”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