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非常严厉的成语

形容非常严厉的成语


1一本正经 [ yī běn zhèng jīng ]

解释 正经:庄重;正派。形容态度规矩而庄重。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闹别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没有做错。’”

2声色俱厉 [ shēng sè jù lì ]

解释 俱:全;都。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

出处 《晋书 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3肃然起敬 [ sù rán qǐ jìng ]

解释 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尊敬的心情。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4道貌岸然 [ dào mào àn rán ]

解释 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高傲;严肃的样子。形容神态庄重;外貌严肃正经。现多用于讽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也作“岸然道貌”。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成仙》:“道貌岸然。”

5目光如炬 [ mù guāng rú jù ]

解释 目光发亮象火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

出处 《南史 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6正襟危坐 [ zhèng jīn wēi zuò ]

解释 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

出处 《史记 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7一丝不苟 [ yī sī bù gǒu ]

解释 苟:苟且。丝毫也不马虎。形容办事极为认真。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8正言厉色 [ zhèng yán lì sè ]

解释 正:严正;厉:严厉;色:脸色。话语严正;态度严厉。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

9金刚怒目 [ jīn gāng nù mù ]

解释 金刚:旧时寺院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称四大金刚。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刚努目”。

出处 宋 庞元英《谈薮 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10当头棒喝 [ dāng tóu bàng hè ]

解释 当头:迎头;喝:大声喊叫。原是佛教用语。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以考验对方的领悟程度。现在泛指使人震动和醒悟的猛烈手段。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黄檗运禅师法嗣 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11辞严义正 [ cí yán yì zhèng ]

解释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 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12正颜厉色 [ zhèng yán lì sè ]

解释 颜: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出处 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诚辞直,正颜厉色,不作伪饰,以为心害。”

13疾言厉色 [ jí yán lì sè ]

解释 疾:急速;厉:严厉。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常用来形容人发怒时说话的表情态度。

出处 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四》:“平居于人无忤,睦亲族以礼,抚臧获以恩,未尝疾言厉色。”

14盱衡厉色 [ xū héng lì sè ]

解释 盱衡:举眉扬目;厉:严厉;色:面色。横眉怒目,面色严厉。

出处 《汉书·王莽传》:“当此之时,公运独见之明,奋亡前之威,盱衡厉色,振扬武怒。”

15不苟言笑 [ bù gǒu yán xiào ]

解释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指态度庄重、严肃。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16冷若冰霜 [ lěng ruò bīng shuāng ]

解释 若:好像。冷得像冰霜一样。比喻对人对事十分冷淡;没有一丝热情。有时也指面目或态度严厉;使人无法靠近。

出处 清 刘鄂《老残游记续集》第二回:“笑起来一双眼又秀又媚,却是不笑起来又冷若冰霜。”

17词严义正 [ cí yán yì zhèng ]

解释 措词严肃,道理正当。

出处 元·黄溍《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国公谥武宣刘公神道碑》:“为之开陈祸福,词严义正,累数千言。”

18疾声厉色 [ jí shēng lì sè ]

解释 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

出处 明 马愈《马氏日抄 胡宗伯》:“虽盛怒,未尝疾声厉色。”

19凛若冰霜 [ lǐn ruò bīng shuāng ]

解释 冷得像冰霜一样。比喻态度严肃,不易接近。

出处 宋 曾巩《酬柳国博》诗:“洞无畦畛心常坦,凛若冰霜节最高。”

20恶言厉色 [ è yán lì sè ]

解释 说话和脸色都很严厉。

出处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八章:“洪珊老师虽然照样是恶言厉色的把书茵斥骂一顿,但态度已经和缓下来了。”

21疾言怒色 [ jí yán nù sè ]

解释 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出处 清 戴名世《张验封传》:“为人宽厚和平,平生未尝有疾言怒色,有犯者皆不与校。”

22问罪之师 [ wèn zuì zhī shī ]

解释 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出处 《旧唐书 侯君集传》:“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

23夏日可畏 [ xià rì kě wèi ]

解释 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出处 《左传·文公七年》:“鄷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24整整截截 [ zhěng zhěng jié jié ]

解释 端方严肃貌。

出处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八:“入其门,升其堂,整整截截,动有条理。”

25直言正色 [ zhí yán zhèng sè ]

解释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出处 《三国志·魏志·国渊传》:“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26侃然正色 [ kǎn rán zhèng sè ]

解释 刚直严肃的样子。

27口沸目赤 [ kǒu fèi mù chì ]

解释 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出处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言人之非,嗔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

28行峻言厉 [ xíng jùn yán lì ]

解释 行:行为;峻:严厉。行为和言语都十分严厉。

出处 唐·韩愈《答尉迟生书》:“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

29正容亢色 [ zhèng róng kàng sè ]

解释 谓神色严肃。

出处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五:“‘这就该说是‘上海的外国小姐’才对呀!’赵夫人正容亢色地说。”

30雷厉风行 [ léi lì fēng xíng ]

解释 厉:猛烈;行:奔跑;引申为迅速。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对法令的执行严厉迅速。也用来形容工作极度紧张;办事果断;行动迅速。

出处 宋 曾巩《亳州谢到任表》:“运独断之明,则天清水止;昭不杀之戒,则雷厉风行。”

31不伦不类 [ bù lún bù lèi ]

解释 伦:类。既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正派或不规范。也指将互不相关的事物拿来作比拟。

出处 明 吴炳《疗妒羹 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

32高谈阔论 [ gāo tán kuò lùn ]

解释 高:大声地;阔:广阔。指志趣高雅、范围广泛的谈论。多含褒义。也指大发议论或不着边际地谈论。多含贬义。

出处 唐 吕岩《徽宗斋会》:“高谈阔论若无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33锲而不舍 [ qiè ér bù shě ]

解释 锲: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4曲高和寡 [ qǔ gāo hè guǎ ]

解释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出处 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35小心翼翼 [ xiǎo xīn yì yì ]

解释 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翼翼:恭敬慎重的样子。

出处 《诗经 大雅 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36不动声色 [ bù dòng shēng sè ]

解释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

出处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37鸦雀无声 [ yā què wú shēng ]

解释 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自然环境很静或形容人们默不作声;一声不响。鸦:乌鸦;雀:麻雀。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四卷:“公曰:‘鸦去无声,运何言闻?’”

38郑重其事 [ zhèng zhòng qí shì ]

解释 对事物的态度认真严肃(郑重:严肃认真)。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39谈笑风生 [ tán xiào fēng shēng ]

解释 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饶有兴趣;气氛热烈。风生:有兴致;很风趣。

出处 宋 辛弃疾《念奴娇 赠夏成玉》词:“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40怒发冲冠 [ nù fà chōng guān ]

解释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41宠辱不惊 [ chǒng rǔ bù jīng ]

解释 宠:宠爱;辱:羞辱。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惊宠辱”。

出处 《新唐书 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42威风凛凛 [ wēi fēng lǐn lǐn ]

解释 形容威严可畏;气势逼人。威风:使人敬畏的气势或气派;凛凛:可敬畏的样子。

出处 元 费唐臣《贬黄州》:“见如今御台威风凛凛,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

43和颜悦色 [ hé yán yuè sè ]

解释 颜:面容;悦色:高兴的脸色。指温和高兴的脸色。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汉 郑玄注:“言和颜悦色为难也。”

44和蔼可亲 [ hé ǎi kě qīn ]

解释 指一个人的修养好;对人谦和可亲。和蔼:和气;谦逊。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原来这唐六轩唐观察为人极其和蔼可亲,见了人总是笑嘻嘻的。”

45严于律己 [ yán yú lǜ jǐ ]

解释 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形容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作“严以律己”。

出处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天治道。”

46壁垒森严 [ bì lěi sēn yán ]

解释 壁垒:古时军营周围的围墙;泛指防御工事;森严:整齐严肃。原指防守严密。后也比喻界限很分明。也作“森严壁垒”。

出处 明 于麟《清夜钟》:“临淮方出将,壁垒气森严。”

47严刑峻法 [ yán xíng jùn fǎ ]

解释 峻:严酷。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丙吉传》:“后遭条狱之诏,吉扞拒大难,不避严刑峻法。”

48手舞足蹈 [ shǒu wǔ zú dǎo ]

解释 蹈:跳动。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乐则生矣,全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49严惩不贷 [ yán chéng bù dài ]

解释 惩:处罚;惩处;贷:宽恕。严厉惩办;决不宽容。

出处 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有或违者,必罚不贷。”

50火冒三丈 [ huǒ mào sān zhàng ]

解释 怒火上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愤怒。

出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51玩世不恭 [ wán shì bù gōng ]

解释 旧指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玩世:用消极、游戏的态度对待生活;不恭:不严肃。

出处 明 李开先《雪蓑道人传》:“醉后高歌起舞,更有风韵,只是玩世不恭,人难亲近耳。”

52怒气冲冲 [ nù qì chōng chōng ]

解释 形容愤怒得气呼呼的样子。

出处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钱同秀]一手将烟灯砸在地下,说道:‘好好,你们做了一路!’就怒气冲冲的出来上车。”

53嬉皮笑脸 [ xī pí xiào liǎn ]

解释 形容嬉笑不严肃的样子。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你见我和谁玩过!有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他们去!”

54克己奉公 [ kè jǐ fèng gōng ]

解释 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以公事为重。指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55油头滑脑 [ yóu tóu huá nǎo ]

解释 形容人轻浮油滑;不诚实。

出处 鲁迅《书信集 550 致王志之》:“歌德派拉君之事,我未注意,此君盖法国礼拜六派,油头滑脑,其到中国来,大概确是搜集小说材料。”

56油腔滑调 [ yóu qiāng huá diào ]

解释 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形容说话轻浮油滑;不诚恳。

出处 清 王士祯《师友诗传录 卷一 郎廷槐问》:“若不多读书,多贯穿,而遽言性情,则开后学油腔滑调,信口成章之恶习矣。”

57日日夜夜 [ rì rì yè yè ]

解释 每天每夜。形容延续的时间长。

出处 洪深《青龙潭》第二幕:“这里,刘秀三日日夜夜的车水,车的晕倒在水车上。”

58寡不敌众 [ guǎ bù dí zhòng ]

解释 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

59号令如山 [ hào lìng rú shān ]

解释 指军令严肃,不容更改。

出处 《宋史 岳飞传》:“岳节使号令如山,若与之敌,万无生理,不如往降。”

60谨慎小心 [ jǐn shèn xiǎo xīn ]

解释 非常小心地进行,谨言慎行。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八回:“他是兢兢业业谨慎小心的东西,不敢轻易离寺,恐惹出是非。”

61军令如山 [ jūn lìng rú shān ]

解释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

62横眉怒目 [ héng méi nù mù ]

解释 眉毛横竖;双目怒睁。形容强、凶狠的神情。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不一时,只听得院子里许多脚步响,早进来了横眉怒目,挺胸凸肚的一群人。”

63嘻皮笑脸 [ xī pí xiào liǎn ]

解释 脸上带着顽皮的或不正经的嘻笑。形容不严肃或轻浮的样子。

出处 ①《红楼梦》第三十回:“你要仔细!你见我和谁玩过!有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他们去!”②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三:“金旺来了,嘻皮笑脸向小芹说:‘这会可算是个空子吧?”

64大义凛然 [ dà yì lǐn rán ]

解释 临难不苟的节操令人敬畏;不可侵犯。形容为了正义而坚强不屈。大义:正义、正气;凛然:严肃使人敬畏的样子。

出处 清 顾炎武《日知录 孙氏西斋录》:“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

65委靡不振 [ wěi mǐ bù zhèn ]

解释 委靡:也作“萎靡”,颓丧。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出处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失。”

66怒气冲天 [ nù qì chōng tiān ]

解释 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出处 元 杨显之《潇湘雨》四:“只落口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67目不斜视 [ mù bù xié shì ]

解释 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

68缄口结舌 [ jiān kǒu jié shé ]

解释 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出处 明 张煌言《上延平王书》:“而所为若是,则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缄口结舌,坐观胜败。”

69岿然不动 [ kuī rán bù dòng ]

解释 高大挺立;难以撼动。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诠言训》:“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70老成持重 [ lǎo chéng chí zhòng ]

解释 老成:老练成熟;持重:稳重;不轻浮。原指年老有德;后形容人阅历多;稳重有经验;态度沉稳;不轻举妄动。

出处 《宋史 种师中传》:“师中老成持重,为时名将,诸军自是气夺。”

71俨乎其然 [ yǎn hū qí rán ]

解释 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出处 鲁迅《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刊物上登载一篇俨乎其然的像煞有介事的文章,我们就知道字里行间还有看不见的鬼把戏。”

72雷动风行 [ léi dòng fēng xíng ]

解释 ①指万物运动变化迅速。②比喻推行政令的严厉迅猛。

出处 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雷动风行,天下方如草之偃。”

73岸然道貌 [ àn rán dào mào ]

解释 指严肃的神态。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

74菩萨低眉 [ pú sà dī méi ]

解释 象菩萨那样低眉看人。形容人的面貌慈祥善良。

出处 宋 庞元英《谈薮》:“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75森严壁垒 [ sēn yán bì lěi ]

解释 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出处 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词:“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76大喝一声 [ dà hè yī shēng ]

解释 喝:大声喊叫。大叫让对方震惊或猛醒。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那旗人大喝一声道:‘滚你的吧!这里又没有谁给我借钱,要你来装这些穷话做甚么!’”

77怨家债主 [ yuàn jiā zhài zhǔ ]

解释 佛教语,指与我有冤仇的人。

出处 唐 孔思义《造像题记》:“业道受苦及怨家债主,悉愿布施欢喜,速得神生净土。”

78日中则移 [ rì zhōng zé yí ]

解释 同“日中则昃”。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

79不可动摇 [ bù kě dòng yáo ]

解释 形容极其坚定、牢固。

出处 鲁迅《而已集·革“首领”》:“虽然这‘北京文艺界’已被徐丹甫先生在《学灯》上指定,隐隐然不可动摇了。”

80众口一辞 [ zhòng kǒu yī cí ]

解释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出处 宋 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81远年近日 [ yuǎn nián jìn rì ]

解释 见“远年近岁”。

出处 元·刘君锡《来生债》楔子:“到家中我将这远年近日欠少我钱钞的文契,我都烧了。”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恰才柳隆卿胡子传把那远年近日欠下我的银子,都对付在你身上,你还我银子来。”

82辞严气正 [ cí yán qì zhèng ]

解释 犹言辞严义正。

出处 《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83凛凛威风 [ lǐn lǐn wēi fēng ]

解释 凛凛: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气派令人敬畏。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8回:“有一个守旗壮士,冠簪鱼尾,甲皱龙鳞,身长一丈,凛凛威风,便是险道神郁保四。”

84移天换日 [ yí tiān huàn rì ]

解释 改变天,更换日。比喻价目表使用欺骗手段篡夺政权。

出处 《晋书 齐王冏传》:“赵庶人听任孙秀移天易日。”

85短叹长吁 [ duǎn tàn cháng xū ]

解释 吁:叹息。短一声、长一声不停地叹气。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不见时准备着千言万语,得相逢都变做短叹长吁。”

86疾言遽色 [ jí yán jù sè ]

解释 言语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刘宽传》:“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87士死知己 [ shì sǐ zhī jǐ ]

解释 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88台阁生风 [ tái gé shēng fēng ]

解释 台阁:东汉尚书的办公室。泛指官府大臣在台阁中严肃的风气。比喻官风清廉。

出处 《晋书 傅玄传》:“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于是贵游慑伏,台阁生风。”

89斗酒学士 [ dǒu jiǔ xué shì ]

解释 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

出处 《新唐书·王绩传》:“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90敛容屏气 [ liǎn róng bǐng qì ]

解释 敛容:收起笑容,态度变得严肃。屏气:闭住气不敢出声。比喻有所畏惧而恭敬谨慎,不敢稍微放肆。

出处 《论语·乡党》:“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91金刚努目 [ jīn gāng nǔ mù ]

解释 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出处 《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宋·庞元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

92吁天呼地 [ yù tiān hū dì ]

解释 呼天唤地。形容极度悲切。

出处 南朝陈徐陵《檄周文》:“翊从潇湘,空竭关陇,荆梁左右,汉沔东西。吁天呼地,望伫哀救。”

93辞严谊正 [ cí yán yì zhèng ]

解释 同“辞严义正”。

出处 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六》:“蕃武忠君爱国,辞严谊正,不暇自恤,枚蹈危机,其失在于疏尔。”

94己饥己溺 [ jǐ jī jǐ nì ]

解释 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95插科打诨 [ chā kē dǎ hùn ]

解释 科:古代戏曲用语;插科:指剧中人的表情和动作;诨:戏谑;开玩笑;打诨:用诙谐的语言相戏谑。指演剧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引观众发笑。现也指在郑重场合中插入的戏谑动作或言语。也作“撒科打诨”、“搀科散诨”。

出处 明 高明《琵琶记 副末开场》:“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

96撑眉努眼 [ chēng méi nǔ yǎn ]

解释 撑:竖起;努眼:把眼睛张大。双眉飞扬,两眼圆瞪。比喻神情威严,为人专断强横。

出处 宋·朱熹《答或人》:“其知之者撑眉努眼,喝骂将去,便谓只此便是良心本性。”

97溺心灭质 [ nì xīn miè zhì ]

解释 指淹没天然的心性,掩盖纯朴的本质。

出处 语出《庄子 缮性》:“文灭质,博溺心。”

98夜长梦短 [ yè cháng mèng duǎn ]

解释 喻因有心事而难以入睡。

出处 许地山《归途》:“夜长梦短,她只睁着眼等天亮。”

99敌惠敌怨 [ dí huì dí yuàn ]

解释 犹言报德报怨。

出处 《左传·文公六年》:“夷之蒐,贾季戮臾骈,臾骈之人欲尽杀贾氏以报焉,臾骈曰:‘不可,吾闻前志有之曰:敌惠敌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