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取舍的成语

形容取舍的成语


1舍本逐末 [ shě běn zhú mò ]

解释 抛弃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2舍生取义 [ shě shēng qǔ yì ]

解释 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舍生:舍弃生命。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买椟还珠 [ mǎi dú huán zhū ]

解释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却退还了匣子里的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出处 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还珠买椟 [ hái zhū mǎi dú ]

解释 同“买椟还珠”。

出处 清·蒋士铨《临川梦·送尉》:“篇成各自观,笑还珠买椟、胠箧探丸,英雄欺世,久之毕竟难瞒。”

5因小失大 [ yīn xiǎo shī dà ]

解释 因贪图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

出处 汉 刘昼《新论》:“灭国亡身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6本末倒置 [ běn mò dào zhì ]

解释 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弄颠倒了。

出处 金 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而牧之者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

7轻重倒置 [ qīng zhòng dào zhì ]

解释 置:放;摆。把重要的和次要的摆颠倒了。

出处 宋 刘安世《尽言集》:“轻重倒置,有害政体。”

8权衡利弊 [ quán héng lì bì ]

解释 权:称砣。衡:称杆。权衡:比较,衡量。比较一下哪一个有利哪一个有害。

出处 邓小平《贵州新区工作的策略》:“在处理杂色武装问题时,要依据不同对象,权衡利弊,审慎处理。”

9主次不分 [ zhǔ cì bù fēn ]

解释 指人办事不能分辨主要的和次要的。

10难割难分 [ nán gē nán fēn ]

解释 形容关系密切,感情融洽,难以取舍。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2回:“次日,探春将要起身,又来辞宝玉。宝玉自然难割难分。”

11剖腹藏珠 [ pōu fù cáng zhū ]

解释 破开肚子藏入珍珠。比喻自秘或惜物过甚。

出处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太宗贞观元年》:“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

12舍短取长 [ shě duǎn qǔ cháng ]

解释 短:短处,缺点;长:长处,优点。不计较别人缺点,取其长处,予以录用。

出处 《汉书·艺文志》:“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13去就之际 [ qù jiù zhī jì ]

解释 就:接近。指进退的分寸。

出处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以至于此。”

14鱼与熊掌 [ yú yǔ xióng zhǎng ]

解释 语本《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

出处 语本《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5王贡弹冠 [ wáng gòng dàn guān ]

解释 王:汉代王吉字子阳。贡:即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尘埃,喻将出来作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亦作“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萧育传》:“少与阵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16贡禹弹冠 [ gòng yǔ tán guān ]

解释 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17去就之分 [ qù jiù zhī fēn ]

解释 去就;进退或取舍。分:分寸。引申为应持的态度。比喻进取、取舍的分寸。亦作“去就之际”。

出处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