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词典 蜈蚣
gōng

蜈蚣


拼音 wú gōng

词性 名词
简拼 WG


词语解释

蜈蚣[ wú gōng ]

1.节肢动物,由许多环节构成,每节有脚一对,头部的脚像钩子,能分泌毒液,捕食小虫

centipede;


引证解释

1.节肢动物。体扁长。头部金黄色,有鞭状触角。躯干部背面暗绿色,腹面黄褐色,由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有足一对。第一对足有毒腺,能分泌毒液。捕食小昆虫。中医入药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蜈蚣:《南越志》云,大者其皮可以鞔鼓。取其肉暴为脯,美于牛肉。”

《三国志平话》卷下:“军师令军速过,言不闻蛮景烟瘴,瀘水蜈蚣巴蛇,乃蛮地毒物。”

曹禺 《原野》第一幕:“哼,我跟瞎婆子是一尺的蝎子碰上十寸的蜈蚣,今天我们谁也不含糊谁。”


国语辞典

1.动物名。节肢动物门多足纲。身体扁而长,全身有许多体节,每一节上有对脚。最小的蜈蚣仅一公分长,十三对脚;最大的将近三十公分,有一百七十七对脚。故也称为“百足”、“百足之虫”、“百足虫”。体节的第一对脚有毒爪,可射出毒液,当作武器;最后的一对脚特长,有如尾巴。常栖息于朽木或石缝下,捕食昆虫。古时称为“螂蛆”


网络解释

1.蜈蚣 (节肢动物)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蝍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

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适宜人工饲养。《本草纲目》曰:“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本草衍义》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


英语翻译 centipede

法语翻译 chilopoda, centipède

德语翻译 Hundertfüßer (Bio)​, Tausendfuß, Hundertfüßler (S, Bio)​

相关汉字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相关谜语

谜面:头戴红缨帽,身穿乌金袍,嘴里喊我公公,手里要发牢骚。(打一动物)
谜底:蜈蚣
解析: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岩石和土地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

谜面:身子分成节,全身长满脚,虽然会伤人,用它能做药。(打一动物)
谜底:蜈蚣
解析:蜈蚣为雌雄异体,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

谜面:节节身体长又扁,多脚整齐排两边,第一对脚呈钩状,杀死小虫成百千。(打一动物)
谜底:蜈蚣
解析:蜈蚣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

谜面:对面山上一挂鞭,千人万人不敢捡。(打一动物)
谜底:蜈蚣
解析: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等,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

谜面:红船头,黑船篷,二十四只篙子两边撑。(打一动物)
谜底:蜈蚣
解析: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昆虫类。

蜈蚣造句

蜈蚣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