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津液的意思 津液造句

津液造句


10字左右

  • 1、津液是由身体的水,以及溶质组成的。
  • 2、指出:津液乃人之精气所化。
  • 3、指人体津液的耗失与消亡。
  • 4、同时要口咽津液
  • 5、舌顶上腭多一津,任督二脉津液生。
  • 6、若女子津液不损,罢战还他五口。
  • 7、恶,为憎厌之义;露,即津液
  • 8、津液不足、大便燥结、高烧烦渴等症。
  • 9、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
  • 10、心烦口渴乃痰火郁蒸,热灼津液之故。

20字左右

  • 1、热在气分,急挫热势,防止津液亏耗,白虎汤加清热解毒之品。
  • 2、用于肺胃燥热,津液枯涸,口渴咽干等症状。
  • 3、用于肺胃燥热,津液枯涸,口渴溢干等症状。
  • 4、津液之类皆属坤营,其中有土之积余,即知是艮湿之气当机。
  • 5、此多责之燥热之邪,或脏腑之火、五志过极化火灼伤津液
  • 6、“晨起吃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
  • 7、古人认为“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
  • 8、故阴虚之甚者,其周身血脉津液,皆就枯涸。
  • 9、鼻干一病总由邪热攻于上焦,耗伤津液所致,鼻窍失润。
  • 10、阿芙蓉,芙前代罕闻,近方有用者,云是罂粟花之津液也。

30字左右

  • 1、津液是指人体内的正常水液,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
  • 2、中医常把其作清凉生津剂,用于治疗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大便燥结、高烧烦渴等症。
  • 3、中风病常见的痰、瘀、火、风等病理产物均由气机逆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所致。
  • 4、痰者,津液所化。盖由风伤肺,肺气不清而生痰,湿伤脾,脾气凝浊而生痰。叶天士 
  • 5、盖口中津液是金浆玉醴,能终日不睡,常含而咽之,令人精气常流,面目有光。徐春甫
  • 6、若热盛则水为热耗,而水消于上,膀胱之津液告竭,致小便不利也。
  • 7、是外有表邪,经络受阻,经脉拘急不舒,复因表虚汗出,津液不得濡润而成。
  • 8、我们体内有数条经脉是负责供给口腔、舌、咽津液的,尤其是唾液或是涎液。
  • 9、当我们吮吸着对方的津液,我们的舌头交缠着,温柔地抚摸着对方。
  • 10、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俱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矣。

40字左右

  • 1、道教常称津液为玉液、玉浆、醴泉、灵液等,认为此液由炼气而产生,是五脏之精华,甜美清香。
  • 2、5升,津液就像泉水,取用无穷,因此津液有众多美称,如金浆玉醴、天池之水、金津玉液、神水等。
  • 3、滑利血脉,只有津液行使正常生理功能,机体才能皮肤润泽,肌肉丰满,毛发光亮,双目有神、口唇红润。
  • 4、练腹式呼吸过程中,口中津液分泌增多,所谓金津玉液,下咽以后直达小肠,在肠聚津的基础上,进行炼精化气。
  • 5、凡采战,先须端坐,凝神定气,以鼻引清气口内,呵出浊气一口,即次叩齿,以舌搅华池,咽津液,行导引法。
  • 6、内生五邪指的是气血津液和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病理改变,即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和内湿。
  • 7、就中医观点而言,人体最基本赖以维生的气、血、津液之所以能畅通无阻,全依赖一身的阳气来推动。
  • 8、被李时珍称为“心之谷”,具有“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的功能,同时,由于它富含淀粉,因此又被人们称为“饭豆”。
  • 9、或饮酒过度,或过用煎炒,或途行劳倦,酷日炎暑,燥热生火,以致津液短少,胃热烦躁,头目不清,心神不爽。
  • 10、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入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

50字左右

  • 1、古代医学家认为“津”系“精”所化,精盈则肾水上升,化为津液津液再予咽下,能润心,使心火免于过盛,水火相济,阴平阳秘。
  • 2、冬季养阳,择食有道,银耳,梨,蜂蜜可滋阴润燥;少辛多酸,酸味水果可选苹果、石榴;宜喝牛奶,豆浆,可生津液。漫漫冬日,祝君健康!
  • 3、此多责之燥热之邪,或脏腑之火、五志过极化火灼伤津液;或因久病、精血不足而致津液枯涸;或过用燥热之剂,耗伤阴液所致。
  • 4、立秋到,问声好;气候变,防感冒;少辛辣,防秋燥;莲子汤,润肺好;常舔齿,生津液;四肢勤,掉秋膘;心态好,要多笑;懂养生,吉祥罩。
  • 5、从中医的角度来解释,阴虚就是由于人体里面的津液亏损,精血亏虚,导致身体里水不能制火,从而表现出虚热之症。
  • 6、立秋到,问声好;气候变,防感冒;少辛辣,防秋燥;莲子汤,润肺好;常舔齿,生津液;适进补,贴秋膘;心态好,要多笑;懂养生,吉祥罩。
  • 7、脑肠同治法的机理在于清心开窍、通腑泄热、调畅气机、输布津液、顿挫热势,揭示了中医开窍通腑法治疗发热的实质。
  • 8、李副院长说,粥有适口、易消化吸收、生津益气的功效,古人认为“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
  • 9、小雪时节,天气还未太冷,人们却已经穿得严实了,体内热气不易散发,应多喝汤、多喝粥、多喝水,可起到清火降气、滋补津液的作用。
  • 10、立秋到,秋雨凉;天气变,加衣裳;爱身体,多喝汤;润肠肺,秋燥防;养津液,喝豆浆;少辛辣,得健康;短信短,祝福长;愿朋友,多安康!祝心情更爽!

60字左右

  • 1、冬至到,寒风啸,食热粥,放红枣,牛羊肉,御寒妙,火锅香,别贪嘴,补津液,莲藕高,吃坚果,栗子宝,天干燥,多蔬果,猕猴桃,营养高,晚喝汤,最养胃。关怀到,愿安康!
  • 2、冬季养阳,择食有道,滋阴润燥之品:银耳,梨,蜂蜜;少辛多酸,少食辛辣,多食酸味水果,如苹果,石榴;宜喝牛奶,豆浆,可生津液。祝君冬日健康多多!
  • 3、可滋润肌肤皮毛,濡养脏腑组织器官,充养、滑利血脉,只有津液行使正常生理功能,机体才能皮肤润泽,肌肉丰满,毛发光亮,双目有神、口唇红润。
  • 4、但是一般女性经常久坐,导致体内毒素蓄积、气血不畅、气血津液不能滋养皮肤,就会产生诸如座疮、色斑、皮肤干燥、失去弹性等多种皮肤疾病。
  • 5、在临床应用上,不但内科病人可服膏方,妇科、儿科、外科、伤骨科、五官科的病人亦可,气血阴阳津液虚弱的病人也可以通过服用膏方来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 6、进入秋季燥气升,饮食滋阴润肺宜;芝麻富含蛋白质,补血养发生津液;枇杷消食助吸收,化痰消气还止咳;菠萝含维生素B,消除疲劳补体力。祝你健康!
  • 7、送入嘴中,和着津液咀嚼,一股辣椒的香味犹如黄河决堤之水直灌口腔,使我不得不闭上眼睛,拼命往外呼气,我的眼泪也早已被挤了出来。
  • 8、到家后,妈妈也是一个哈欠接着一个哈欠打,但她还是坚持给我做了一碗香喷喷的酸面条,那酸酸的味道扑鼻而入,勾出了我嘴里的馋虫,顿时口中津液横流。
  • 9、冬季养肾黄金季,几点秘诀分享你;每晚睡前按足心,保暖驱寒是首要;增加饮水助排毒,每天不少于八杯;吞咽津液养肾精,充足睡眠不熬夜。愿快乐安康!
  • 10、我眷恋高山,爱情让我们相生相息。我随着冰消雪融来到,触其坚涩硬朗的肌肤;我随着情人脊上的纹路流绕,让他的每一寸血肉,浸进我的津液

70字左右

  • 1、冬至养生有道,分享给你可好?保暖从脚开始,每晚热水泡泡,运动动中求静,微微出汗就好,饮食补充津液,莲藕萝卜当道,养心宽厚畅达,不为琐事烦恼,温馨关怀送到,愿你健康安好!
  • 2、冬至到重养生,白萝卜是个宝,生津液养元气,大白菜真不赖,含纤维润肠道,大骨汤要多喝,补热量除寒气,作息上有规律,常锻炼身体棒,冬至,愿你快乐相伴,幸福相随。
  • 3、一者言语少,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真道。
  • 4、忘那佛音,忘那罗刹。脱凡清心之地,染覆尘沙。佛静坐,是否未曾觉察?香火旺,禅声喑哑,浮生祸乱,红莲怒放。一柱清香升烟火袅袅,欲燃烬贪望;青瓷小盅温一盏清茶,咽津液甘甜,苦了心肠。

80字左右

  • 1、看着看着我的口中溢出了津液……终于,我忍不住拿起筷子,可是到底要不要吃呢?心想:菜有好几盘,偷吃一点点胡萝卜炒肉丝应该不会被外婆发现,可是这是给我们仨人吃的,算了吧,我就吃一点点。
  • 2、看着看着我的口中溢出了津液终于,我忍不住拿起筷子,可是到底要不要吃呢?心想:菜有好几盘,偷吃一点点胡萝卜炒肉丝应该不会被外婆发现,可是这是给我们仨人吃的,算了吧,我就吃一点点。
  • 3、“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夏季人体津液消耗大,天气容易反复,有心脏病或抵抗力差的人容易不适,并且冠心病在夏季的并发率比较高,所以夏季应当多注意养心。糯稻根煲泥鳅鱼,能敛汗养阳消肿护肝。

90字左右

  • 1、轻吐一口气,再缓缓的吸进来,呓?异味中似乎夹杂着一缕清香,回味着它,再来一口,清香化为浓郁,口齿间软软的糯糯的,津液从舌的根部不断溢出,实在是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看来我的食道被彻底征服了。
  • 2、椰子营养价值很高,果肉具有补虚强壮、益气祛风、消疳杀虫的功效,久食能令人面部润泽,益人气力及耐受饥饿,治小儿滴虫、姜气虫病;椰水具有滋补、消暑解渴的功效,主治暑热类渴,津液不足之渴;椰子壳油治癣,治杨梅疮。

100字左右

  • 1、不必说那绿如翡翠的清汤滑肉;不必说那百如凝脂的藕炖猪蹄;也不必说那红如玛瑙的麻辣鸡丁;单单是老鸭煲就足够让你口生津液:香浓的汤面露出鸭的一半身体,鸭身体旁边漂着鲜嫩的竹笋,又肥又大的黑木耳和一两颗青翠的香菜静静点缀其中。

词语解释

津液[ jīn yè ]

1.中医对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血液,唾液、泪液、汗液等

津液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