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赋役的意思 赋役造句

赋役造句


10字左右

  • 1、浙东地区赋役苛重。
  • 2、甲辰,制骁果之家,蠲免赋役
  • 3、萨摩下士、军赋役
  • 4、擒上杭盗魁,减漳、泉赋役之繁重者。
  • 5、赋役繁重,刑政苛暴。
  • 6、江南赋役甲天下,支销留解,端绪毛栉。
  • 7、在赋役上,分租、调、力役。
  • 8、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 9、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20字左右

  • 1、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
  • 2、兵役、赋税始终是政府对少数民族征发赋役的主要形式。
  • 3、废官牛租,令民实报田亩以均赋役,颇能兴利除弊。
  • 4、三年,行取授御史,疏请画一各省裁免赋役,从之。
  • 5、杂徭一名始见于北魏,唐代与租庸调并列为赋役正项。
  • 6、少有大志,凡天文、地志、兵刑、礼乐、河渠、赋役等等,皆研究明悉。
  • 7、时侨人着白籍,属不定居、无实土之虚悬流寓户口,皆无赋役
  • 8、减轻赋役,重农抑商,裁减冗官,启用儒臣等。
  • 9、第一部分,考述清代的赋役全书的纂修过程及其地位。
  • 10、丰州旧治,不居民中,赋役参集,劳逸不均。

30字左右

  • 1、在这一过程中,贡纳、兵役、赋税始终是政府对少数民族征发赋役的主要形式。
  • 2、特别登记丁、中男口和合已受田数,与封建国家重视赋役、兵源和执行均田制有关。
  • 3、在位朞间,继续推行萧道成的治国之策,恢复禄田俸佚,劝课农商,减免赋役,赈济穷困。
  • 4、眼下风俗侈靡,豪强兼并,赋役不均,官吏们耍弄诡奇花招,吃亏的还是百姓。
  • 5、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 6、十一年,给事中郭一鹗劾弘祚修赋役全书逾久未成,弘祚疏辨,一鹗复劾其巧饰。
  • 7、一条鞭法的颁行堪称中国赋役制度变迁历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
  • 8、清初赋役制度沿袭明末“一条鞭法”,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是多种赋役制度并行。
  • 9、加以大起徭役,营中都,建南京,缮治甲兵,调发军旅,赋役烦重,民人怨嗟,此人事之不修也。

40字左右

  • 1、及边事吃紧,军费开支陡然增加,对人民的征敛就愈其苛重:国家自陕西用兵以来,赋役烦重。
  • 2、而中国“秦制”以后赋役制度的基础在于,皇权是一切“子民”人身和财产的最终所有者、支配者。
  • 3、他有经世之才,在巡抚任上,厘奸革弊,抑制豪右,进行了一些有益于社会生产的赋役改革。
  • 4、恩免:凡皇帝即位、太后或皇帝寿辰、沿例渴陵、巡狩等重大活动,不分无灾有灾,都按定制给予赋役宽免。
  • 5、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
  • 6、监军沮授上前说道,主公,这几年来讨伐公孙瓒,连年兴兵,百姓疲惫不堪,仓库无有积蓄粮草,赋役十分沉重。
  • 7、但是,雍正年间实行的赋役改革与限制绅权,使世家大族与士绅阶层的特权逐渐被剥夺。
  • 8、唐代赋役令中对“蕃胡”征收货币税并非因为“商胡”的经营性质,税银羊的对象主要也不是“商胡”。
  • 9、王审知称臣中原,交好邻国,提倡节俭,减轻赋役,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他还建立学校,奖励通商。
  • 10、他不知道,管事人凭本子向他表明,依照他的意志租金已减少三分之一,同时本地的赋役却增加了一半。

50字左右

  • 1、其广南小州,有试秩通判兼知州者,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 2、录事参军主管州衙庶务,纠察各曹稽违;司户参军主管户籍、赋役、仓库受纳;司法参军主管议法断刑;司理参军主管审讯狱讼。
  • 3、明朝嘉靖年间,是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最后一个中兴事前,而明世宗,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
  • 4、他发现苛捐杂税太多,手续麻烦,民苦赋役,于是上奏朝廷,建议稍增田赋,免征苛捐杂税,使人民不感到赋役麻烦,国家也不减少税收。

60字左右

  • 1、地方志里当然不只有数据,那些由迁徙重新完成的土地资源占用,潜江县“占田多者皆流寓豪恣之人,土着者反为其佃仆,贫弱受累,赋役不均”。
  • 2、我知道时代着名散文大师归有光到过这里潜心讲学,我知道他对这里的水利民生十分关心,对当地的赋役提出自己的看法,使两岸的百姓深受其益。
  • 3、该项制度的产生,主要是受中国古代社会注重维护宗法家族利益精神的影响,也与维护乡党利益、处理相邻关系及其些赋役征发的法例和习惯等因素有关。

词语解释

赋役[ fù yì ]

1.赋税和徭役

赋役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