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谏官的意思 谏官造句

谏官造句


10字左右

  • 1、唐代谏诤风气与文学家谏官的命运
  • 2、谏官御史为之扼腕愤发。
  • 3、初为谏官,助来景弹劾张昌宗兄弟。
  • 4、后世废门下省,谏官随之废除。
  • 5、司谏、正言都是很重要的专职谏官
  • 6、谏官司马光累上疏谏之,不允。
  • 7、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
  • 8、又任命余靖为右正言谏官
  • 9、康干忆谏官,梅庄留美谈。
  • 10、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

20字左右

  • 1、二十年辛丑会试有奸弊,为谏官着风采。
  • 2、谏官御史,扼腕愤发,而执政之臣,从而弭之,以避黄门之怨。
  • 3、制下旬日,谏官论奏,言楚所犯非轻,未合居廉察之任。
  • 4、谏官是中唐政治和文化舞台上活跃的社会角色之一。
  • 5、乞自今以往,有司奏事谏官得以预闻,庶望少补。
  • 6、诸谏官言:顺党奸罪重,廷臣共除之,遑问牙牌。
  • 7、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
  • 8、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上闵其劳,特免入直。
  • 9、右司谏范仲淹带头,全体台谏官都“极陈其不可”,结果遭受黜责。
  • 10、今王振窃弄国柄,擅杀谏官,宠任王佑等匪人,蒙蔽圣聪。

30字左右

  • 1、宋朝开启了台谏合流制度,御史与谏官充分发挥了监察百官的作用。
  • 2、近年以来,正牙不奏事,庶官罢巡对,谏官能举职者,独诰命有不便则上封事耳。
  • 3、谏官不罪或者言者无罪,这只是一种礼法制度,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种道德规范。
  • 4、此例一开,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而皇帝却在一旁偷着乐。
  • 5、这谏官的谏言挑起了朝臣中敏感的神经,顿时朝堂中群臣纷纷互相攻击指责。
  • 6、魏晋南北朝的谏官制度源自秦朝,也为隋唐谏官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
  • 7、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
  • 8、正如他自己所说: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40字左右

  • 1、恩威不施,则政令难行;耳目闭塞,则政令常误;能听逆耳忠言,能允谏官犯上,则上行下效,天下必将垂拱而治!
  • 2、谏官只知以一时一事论人,见过忘功,从风动议,一犬吠影,众犬吠声,全不知胜败乃兵家之常。
  • 3、在史官、谏官等御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珥笔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珥氏、笔氏。
  • 4、在担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讽喻诗,结果触怒皇帝,得罪权贵,一再贬谪。
  • 5、帝意遂决,于是中丞孔道辅率谏官范仲淹、宋庠等切谏,皆坐贬,废郭后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
  • 6、包拯刚到谏院上任,谏官陈旭、吴奎和御使里行唐介等人,就纷纷向他提出了三司使张尧佐的问题。
  • 7、谏官的职能是发现君主和高级官员的不当行为,以及反响强烈的社会问题,并直接向君主提出意见或建议。
  • 8、本文还对明清谏官的选任,考核,权责及明清言谏制度的局限和借鉴作用进行了相关探讨。
  • 9、在任谏官的五年之中,敢于犯言直谏,知无不言,曾谏劝孝宗警惕一人专政之弊,不要相信佛书,主张削减俸禄。

50字左右

  • 1、唐代发达的谏官制度有深刻的社会基础,这一社会基础主要表征为经学的弘扬广大和谏官的道隐情怀两大方面。
  • 2、谏官司言,御史司察;谏官掌规谏讽谕,献可替否,御史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监督政府,纠察皇帝,御史监督官吏,纠弹大臣。
  • 3、谏官,是专司谏诤之职的,国家设立谏官的目的,就是让他讲话,所以谏官是言者无罪的,讲错了也不要紧,所谓谏言不咎,谏官不罪。

60字左右

  • 1、在一个国家强大时,必定有圣明的君主和忠诚的谏官;但是在那些荒淫无道的君主在位时朞,奸佞当道,忠良已被杀的杀,伤的伤,国不明,民不聊生。

80字左右

  • 1、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接受隋炀帝拒谏亡国的教训,即位后虽然国家还处在战争中,但他善于倾听,广招贤士,尽力求言,进一步扩大谏官权利,积极鼓励群臣多提意见和建议。

词语解释

谏官[ jiàn guān ]

1.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鲁公为谏官。——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谏官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