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纳鞋底的意思 纳鞋底造句

纳鞋底造句


10字左右

  • 1、纳鞋底,一针一线,密不透风。
  • 2、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

20字左右

  • 1、要说纳鞋底儿是基本功,那么,做鞋帮和绱鞋帮,则是技术活了。
  • 2、也总会看到奶奶坐在桂花树下带着老花镜纳鞋底
  • 3、外婆的手艺很好,会纳鞋底,会织毛衣,也能炒一手好菜。
  • 4、奶奶的顶针还在吗,奶奶她还在为大家纳鞋底吗。
  • 5、但她依然用她手中的线纳鞋底编织着爱的缜密。
  • 6、情急之下,他想到了老伴纳鞋底用的锥子。
  • 7、年青的妇女们聚在院子里织毛衣,纳鞋底
  • 8、金发夫妻牵着吉娃娃呢喃低语,纳西老人守着大藏獒纳鞋底
  • 9、隐约看见她坐在厢房的老式阁床上,躬着身纳鞋底
  • 10、做棉鞋的过程中最复杂,最辛苦的就是纳鞋底

30字左右

  • 1、麻经过泡又搓成麻绳,细的麻绳绱鞋纳鞋底用,剩下的麻秆就当柴火烧了。
  • 2、老人们下棋、喝茶、聊天;妇女们则一边纳鞋底,一边拉家常;孩子们则在树下追逐打闹。
  • 3、妈妈纳鞋底的时候很是熟练,几乎不用去在意针的走向,都能知道针脚的位置。
  • 4、奶奶有一双缝衣纳鞋底的巧手,除此之外,我们家要数爸爸手巧了。
  • 5、而千层底鞋,是将布头或旧布裱成袼褙,多层合在一起,以麻线纳鞋底,因层多而得名。
  • 6、布鞋一般为圆头、圆口、布帮、布底,做时要经过搓麻绳、纳鞋底、做鞋帮、绱鞋等多道工序。
  • 7、破被夹里、破棉毛衫、疏松的“洋”布;不可用“卡其”、“的确凉”、丝绸之类,不然纳鞋底时针易折断。
  • 8、她准备自己纳鞋底,打鞋帮,到时候把绣了花的鞋面布拿回来贴上。
  • 9、一日下雨,一家人坐着,父亲在修整二胡,母亲在纳鞋底,就闲聊到我长大后的事。
  • 10、纳鞋底的老艺人,戴着老花镜,一手拿着针线,一手拿着黑绑白底的布鞋。

40字左右

  • 1、信天游,也叫顺天游,酸曲儿,是陕北广泛流传的山歌,赶脚的人吆上牲口唱,妇女在家纺线线、纳鞋底唱。
  • 2、至于编柳筐、纳鞋底这些技能,生活水平提高也就没有实用性了,所以我觉得失传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 3、刹绳、扣绳、牛鞅上的绾绳,都得用麻来拧,就是纳鞋底,也得用麻搓成绳子,拿麻绳纳的鞋底、鞋帮子最耐用。
  • 4、院中至今保留的三口大灶,便是当时用来传授厨艺的“教具”,而裁衣服、纳鞋底这样的针线课,也不可少。
  • 5、眼前不禁浮现出外婆戴着老花镜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纳鞋底的情形。小时上学,正值“文革”。
  • 6、她每天奔走在福利院的各个房间,为福利院的孩子们缝补浆洗、纳鞋底、喂食端尿,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
  • 7、拣茶籽,切萝卜晒干,切芥菜做酸菜,或是小孩子做作业,主妇们纳鞋底,这都少不了火笼陪伴。
  • 8、小姑娘长的很漂亮,但行事却恶毒的很。此刻她手里拿着一根纳鞋底的针,针身很粗,泛着幽冷寒光。
  • 9、于是,我找来妈妈用来纳鞋底的线麻索儿,将小鸡一只一只套起来,有的套脖子,有的套翅膀,有的套脚爪爪。
  • 10、院中纳鞋底的大妈们都被吓得老脸刷白粉一般,往日总爱在门口抽烟白相的一群半大的小青年也自觉散去。

50字左右

  • 1、以前农村不能没有麻,耕绳、刹绳、扣绳、牛鞅上的绾绳,都得用麻来拧,就是纳鞋底,也得用麻搓成绳子,拿麻绳纳的鞋底、鞋帮子最耐用。
  • 2、垫鞋底的布,可用自家编织的土布、破被夹里、破棉毛衫、疏松的“洋”布;不可用“卡其”、“的确凉”、丝绸之类,不然纳鞋底时针易折断。
  • 3、什么抿尖用的抿床,做拨烂子的擦子,纳鞋底的针锥等物品在其他的商场已难觅“踪迹”,但是在这里却整齐地陈列着。
  • 4、她宁愿坐在墙角落呆呆地看奶奶眯缝着浑浊的双眼一针复一线地纳鞋底,也不愿和父母一起坐在舒适的大凉椅上看电视。
  • 5、果树下,乘凉的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一编织毛衣一边谈论自己的见闻,或是一边纳鞋底一边评头论足一些事情。
  • 6、闲暇时,一家人聚在香樟树下,祖父喝酒,祖母纳鞋底,父亲品茶,母亲嗑瓜子,我在父亲的小轿车旁玩我的电动摇控小赛车。
  • 7、没有家务的拖累,也不会织毛衣纳鞋底,她成了村里的一位闲人,大婶大妈们总喜欢差遣她,她也特喜欢四处奔走。
  • 8、回到老家,看到奶奶正坐在校园里纳鞋底。郁闷的我不曾注意其他,跟爷爷奶奶打过招呼便钻进了自己的房间,一声不吭。
  • 9、什么活都干过,劳改时成了纳鞋底的好手,熬大锅粥熬的最好喝;到农村后很快学会了各种农活,拉车可以拉到千八百斤。
  • 10、饭后,乡邻又送上各自的礼物:王大妈的手编筐,李大娘的纳鞋底,刘大爷的竹鸟笼……思诚高兴地接受了礼物,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60字左右

  • 1、及至院子里挂满了湿漉漉的衣服,屋内饭香也是扑鼻而来,她才有闲情逸致坐在一张椅子上开始新的思索,然而手里仍旧忙活着纳鞋底子。
  • 2、我纳鞋底的技术越来越熟练,每天放学回到家都要纳一会。经过连续三四天的时间,一双鞋底终于纳好了。奶奶又缝上鞋帮,做成一双新拖鞋,穿起来舒服极了。
  • 3、远的如部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不知流落何处;近的如纳鞋底、制秤、弹棉花等部分民间手艺,老人健忘,新人缺乏,日渐颓废,濒临失传。
  • 4、家里养的小白兔是不是还会一边吃着草一边偷偷瞄着我呢?奶奶是否还在桂花树下,捧着针线盒子在纳鞋底了呢?我仿佛又回到了天真的童年。
  • 5、纳鞋底的时候,妈妈就会从袋中拿出她收集的布角料,一片一片的展开,一层一层的铺上,当有一定厚度的时候,就开始了她纳鞋底的漫长而又枯燥的过程了。
  • 6、我印象深刻的是晚上睡醒后,看到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纳鞋底的情形,第二天看到母亲的手缝满胶布的手指,我还会疑惑不解,读书后才知道其中的原因。
  • 7、老太专心致志地低头纳鞋底。她那双苍老布满老人斑的手,如一只枯叶蝶,穿梭在娇艳的桃花间;如一尾灵动的鱼儿,在鞋底两面欢快地游动。
  • 8、纳鞋底的时候,妈妈还习惯性地把针在头发上擦拭一下,年幼的我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现在想来,这可能是使针上沾点油以增加润滑性,减小摩擦的原因吧。
  • 9、而掌着油灯的人呢,又多数是年老的妇人,她们守着油灯纳鞋底或者是补衣裳,油灯那如豆的火苗一耸一耸的,映着她们花白的头发和衰老平和的面庞。

70字左右

  • 1、母亲和我依依惜别后,我目睹眼前的新布鞋,母亲纳鞋底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一天,我穿着布鞋在走廊路过,几个同学迎面走来,时而咬着耳朵窃窃私语,时而又掩口而笑。
  • 2、纳鞋底是个手工活,但也是个辛苦活,鞋底贴得厚,首先用针锥钻鞋底,再用大头针带着麻线穿入,要用力把麻线拉紧。这样做出来的鞋底才整板,如果赶着做,一天下来,拉得手酸痛酸痛。
  • 3、男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就直接坐在火笼上,没有谁去坐冷板凳;女人们聚在一起,纳鞋底打鞋垫织毛衣,脚下也都放个火笼;孩子们上课时,脚下也都有个温暖的火笼。
  • 4、踱步至厨房,墙角的锄头孤零零的立着,父亲披星戴月,扛着锄头的身影,若影若现;灶台前的小木凳没了火光的映照,也没了生气,奶奶坐在灶台前的勾纳鞋底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 5、每到赶集天,他都会像赶灵车似的,天没亮就绕四五个村寨走一圈,把一群老太太拉到镇子上,等天黑了再接回去。老人们都夸他驾驶技术好,坐在后边也不耽误纳鞋底,打毛线。
  • 6、别看钓青蛙简单,可真有趣!只要在小竹竿上拴一根纳鞋底的线,一头上吊个蚯蚓,然后提着竹竿,轻轻走到池塘边,把蚯蚓放在草丛里,上下抖动竹竿,那些傻乎乎的青蛙看见了,就来争吃。
  • 7、印象中最常见的情景便是曾祖母坐在那棵老槐树下,或晒晒太阳,或纳纳鞋底,或闭眼小憩,或与邻里聊聊天那棵老槐树,见证了曾祖母生命中所有开心的时光和岁月的流转。
  • 8、昏暗的灯光下,又是谁在给我纳鞋底?是姥姥;反之,在床上呼呼大睡的人还是我……先到这儿,我的眼框里早已蓄满泪花儿,美好的回忆顿时让我格外轻松……
  • 9、母亲先是把大人穿坏的鞋子底割下来,用剪刀剪得同蒲鞋的底一样大小,再用纳鞋底的麻线订在蒲鞋底面,然后用做衣服余下的旧布把蒲鞋的面全罩起来,这样蒲鞋既耐穿又不透风。

90字左右

  • 1、再往前走,夜更深了,我的身体有点凉意,感觉是露珠滴在我的手上,哈一口气吹手,好暖和,如果妈妈在身旁该多好啊,在夜深人静的晚上,陪我学习的是妈妈,坐在我的身边纳鞋底,有时给我做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冬天暖手的温水袋……

100字左右

  • 1、门前几个纳鞋底的老太太,脸上显出一种沧桑的美,好像在述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旁边就建起了两幢亮丽的钢筋混泥土小楼房,对面是一个肉铺,横梁上挂着几片肥硕的猪肉,几个闲着的屠夫正光着膀子在那里打牌,脚下的血水一直沿着街面流了好远。
  • 2、冬日里,夜晚很漫长,也很多事情可以做。拣茶籽,切萝卜晒干,切芥菜做酸菜,或是小孩子做作业,主妇们纳鞋底,这都少不了火笼陪伴。有时,无事,就干巴巴坐着大人们聊聊天,孩子坐在火笼上趴在大人腿上就能睡着。在我的记忆中,我童年没有跟大人撒娇的场面;但冬天的夜晚,坐在火笼上趴在妈妈或爷爷的大腿上睡着的亲昵情景还是不少。
  • 3、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整天在村子里的大树上攀爬,在树下捉迷藏、嬉戏追逐;老爷爷和老奶奶们用棕榈叶做一个大蒲扇驱赶蚊子、扇风纳凉,讲故事、闲聊家常;妇女们也三五成群的在大树下纳鞋底或织毛衣,直到很晚很晚才三三两两依依不舍地回家。

词语解释

纳鞋底[ nà xié dǐ ]

1.见“纳鞋”

纳鞋底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