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驳诘的意思 驳诘造句

驳诘造句


10字左右

  • 1、”知县见尸格已被书吏改轻,也不驳诘
  • 2、不用正词驳诘,已见其志在偷生。
  • 3、狱上,噶礼屡驳诘
  • 4、狗的驳诘极有层次。
  • 5、反覆驳诘,卒无异词。
  • 6、故终为后人驳诘

20字左右

  • 1、朱嶟的奏折最为有名,他的驳诘理直气壮。
  • 2、这个过程充满了反复的讨论、辩难、驳诘与权衡。
  • 3、他们讲学,不在书院,就在街头逢人问难驳诘
  • 4、她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抢着驳诘我:你像他们,能有出息吗。

30字左右

  • 1、该书从大量史实出发,依据国际法法理,层层驳诘,旁征博引,抽丝剥茧,鞭辟入里。
  • 2、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十分形象地肯定了狗的驳诘,表明了作者的鲜明倾向。
  • 3、本部堂正要问他姓甚名谁,忽然来了个粮差的打扮,与那书生对驳诘
  • 4、颠倒一下,使驳诘语居前,证语居后,便拗折有势,这是章法上的妙处。
  • 5、好在,这位官员对这种荒谬“说法”的驳诘,给记者们上了很好的一课,算是开了个好头。
  • 6、获贵初情,县中初报,最关紧要,驳诘之繁,累官累民,皆初报不慎之故。

40字左右

  • 1、我的感觉是,所谓“名校办民校”不过是利益驱动罢了,是说不出正当的经得起驳诘的动机和理由的。
  • 2、幸亏如此,人们才读到了那一篇又一篇互相驳诘的天下妙文,让你禁不住拍案叫绝,回肠荡气。
  • 3、部中议覆事件,或辗转驳诘,或过目不留,出一言而势在必行,定一稿而限逾积日,殆非怀谦集益之道。
  • 4、其言有云:外省有一事件到部,必遣人与书吏讲求,能饱其欲,则引例准行;不遂其欲,则借端驳诘

50字左右

  • 1、地方有应行之事、应兴之役,一丝一忽取公帑,有司上畏户、工二部之驳诘,下畏身家之赔累,但取其事之美观而无实济者,日奔走之以为勤。
  • 2、之所以这样“评估”,首先是,在思想观念层面上,经过激烈的交锋,互相驳诘,在攻防进退的互动基础上,人们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 3、我是主张思想独立的人,我的心坎上,绝不受任何人的压制,同时我也尊重他人思想之独立,所以驳诘我的文字,不能回辩。
  • 4、救赎者应领受几代文艺家推卸掉的责任,清理他们的革命激情和保守心态,并进入漫长的有关自身文化养成和审美构成的自我驳诘

60字左右

  • 1、史学家依据现有的文献提出了一个假说,如果这假说不被某个突然出土的时代更加久远的小脚女人的尸体驳诘的话,则会成为公认的事实。

词语解释

驳诘[ bó jié ]

1.亦作“駮诘”

驳诘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