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致知的意思 致知造句

致知造句


10字左右

  • 1、万物皆有道,格物致知,要用心去体会
  • 2、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 3、先师谓知是独知,致知是不欺其独知。
  • 4、技为体,识为源,格物致知
  • 5、阳明心学之致知过程论
  • 6、丙辰,遣朱致知使金贺正旦。
  • 7、阅读,是人们致知的主要途径。
  • 8、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
  • 9、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 10、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程颐 

20字左右

  • 1、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
  • 2、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 3、六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4、白崖书院少主孔庖,年方志学,却独自一人踏上格物致知之途。
  • 5、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之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 6、所定课目有:语文学、象数学、格物学、致知学。
  • 7、正心诚意,顺天应时;格物致知,承贤守正。
  • 8、其次,他把格物致知同理欲之辩相联系。
  • 9、太谷学派格物致知说的生命本位特色
  • 10、万物皆有道,格物致知,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30字左右

  • 1、刘明顿时感觉不妙,G点开启格物致知模式:滴滴,摆渡分身幼体。
  • 2、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 3、朱子以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 4、“格物致知”是传统文化与知识论的重要概念,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 5、安玓,人是万物之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而你的特长,就是格物致知
  • 6、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 7、怎么样格物致知?潇洒哥:行与知相得益彰,爱自己、爱人民、爱国家……
  • 8、“大致知识分子掌权,常为升平盛世;藩镇跋扈,则每成割据的局面,地方有幸有不幸。
  • 9、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于居敬慎独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
  • 10、朱熹在静中格物致知;陶渊明在静中悠然见南山;曹雪芹在静中书写诗意红楼。

40字左右

  • 1、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行耳。
  • 2、当我们祈求精神世界的护持时,只要诚心够一定有求必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3、要真正认识贾宝玉这样的人,需要多读书识事,并且加上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方可。
  • 4、知更鸟数量不多,但蚊类似乎觉得它的血液最为可口,因此导致知更鸟成为了西尼罗病毒的“超级传播者”。
  • 5、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东鳞西爪,把许多知识信息机械地甚至牵强地拼合起来,从而导致知识的琐碎化。
  • 6、格物致知虽是为学的基础,但对理学家来说,它的意义实际上在于为诚意正心提供手段和前提。
  • 7、近者召用名儒,发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学,有好议论者,乃从而诋訾讪笑之,陛下一惑其言,即有厌弃儒学之意。
  • 8、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
  • 9、如果你为文而来,朱子文化城带你体验朱子文化的深厚底蕴,耳濡目染的熏陶格物致知的理学。
  • 10、它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批判了格物致知的内在矛盾,并主张心即理,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

50字左右

  • 1、棋艺方面,还不错,明道公有机会,不妨切磋切磋,而且,这小子常以知先行后处事,和明道公的那一句致知格物,正是不谋而合。
  • 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欲修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3、他们皆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之人,像萧传香精于建筑设计,学的是格物致知之学,而萧华楼则是被当做一派掌门培养,即所谓的帝王术。
  • 4、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 5、在这些人物身上,何尝能见到一星半点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见到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6、他,秉承格物致知,面对苍劲的竹子,虚想、空想、妄想,静坐七日夜,可是哪怕又七日有怎样呢?无非是格其无果,致之无物。
  • 7、文字经岁月之冲刷虽古朴,却于任何时刻鼓励吾辈奋勇拼搏,激励吾辈不屈不挠,使其或斗志昂扬,或居安思危,亦或格物致知
  • 8、前面一百米处有一条小河,正在哗啦啦地唱着赞歌,赞美百花仙境,也因为它的歌,卡普大致知道了百花仙境的来历。
  • 9、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10、有实干精神的改革思想家,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慎思笃行,行以致知,知行合一,才敢说自己摸到了“四个全面”的门道。

60字左右

  • 1、做一个有历史观的时代改革者、有实干精神的改革思想家,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慎思笃行,行以致知,知行合一,才敢说自己摸到了“四个全面”的门道。
  • 2、而后代诸家对儒学的理解,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三纲五常却有些将孔子宗教化,而康有为则将孔子当做改革的宗师,两人因侧重反而带偏了孔子。
  • 3、朋友,错过星星请不要后悔,错过月亮请不要落泪,否则你将错过太阳!时光飞逝,人生短暂,须臾之间,我要珍惜时间,志存高远,格物致知,勇往直前。
  • 4、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5、大致知道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了。一般一个男人,把你当成干妹妹,很难会发生其他的什么样的感情。除非你的长相非常出众,这个另当别论。
  • 6、据一个实验证明,一件事情,被十个人传就会变得面目全非,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十个人说话不过脑子,做事没有刨根问底,格物致知的精神。
  • 7、有些人只知道埋头苦干,而不懂得思考,例如,明代的王阳明想要通过观察竹子来达到格物致知的目的,而一连在竹丛前坐了七天,最后头晕目眩,以失败告终。
  • 8、虽然我从小就知道这句话,也大致知道祖训的意思。但是真正让我对这句话有着深深的体会和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发生在我五岁左右的一件事。
  • 9、良好的习惯养成有师长家长的耐心引导,适时表扬,示范力量,执着态度,友善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有自我专心致知,独立作业,反思训练等。
  • 10、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70字左右

  • 1、自不必提前启蒙运动时代多少支持格物致知的勇士用肉体浸着火光,中国明清二代闭上眼做翰墨文章,任由万里疆域上的科技之火苗在贫病交加中奄奄一息。
  • 2、从仁、义、礼、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似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系统,同时,也从思想文化的高度上,为华夏文明铺开了为人处世的漫漫长征。
  • 3、一杯淡茶,茗香扑鼻,伏案提笔,笔落生花。凝视而忘,殊不知经过了多少春秋冬夏。我相信钱老必是如此,心有所止,心在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定成大器,铸辉煌。心若未动,沉静自得。
  • 4、只因人情世故无法满足内心的询问与生命的希冀,于是择一处净地,叩问自己内心的密码,于萧萧竹林间致知,在与自然的交互中排解内心的忧虑和迷茫,最终将最本真的自我认取。
  • 5、视野之外是什么?是心灵的地界。古时王阳明格物致知成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贝多芬在失聪中指挥似乎听见了一次次的掌声。现在,我们应着心灵的感召来到这里,注定将满载而归。
  • 6、那该怎么才可以使自己拥有格物致知精神呢?其实这很简单,要想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必须要有推究探讨事物原理的精神,这是第一个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要求。

80字左右

  • 1、她说,自己每次上课注意力都不太集中,导致知识点不能连贯起来,而因为有些老师讲课语气比较温和,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到考试前几天,一下想要恶补知识,但发现东西太多,补不过来了。
  • 2、姑且不要说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了。我们的身修过吗?我们的家齐了吗?圣人有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单单从这最基本的标准上来讲,我们就差得很远。就更不要说其他的了。
  • 3、虽然物理学家取得的进步可以导致将它应用到一种可能涉及极端危险的技术和军事方面,但对此负责的是那些使用这种手段的人,而不是那些导致知识进步的人也就是说,是政治家而不是科学家。

90字左右

  • 1、但究其根本,在于有思想,动脑子,伟大的理论诞生于脑袋不停地运转,在于对生命的格物致知,在于对人类懒惰之性的鄙夷,动了脑子,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想出了三个理论,啪,贝多芬敲出了新旋律,咚,王小波找到新的乐子。
  • 2、中国几大古典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的王阳明,心学的创始人。曾经几时,他坚信着程朱理学,坚信着格物致知。直到他到竹林里格了七天的竹子,才对理学产生了怀疑。他坚信着经典,但也有自己的思考,于是就创立了心学。
  • 3、又过了一会儿,那名抢了我芭比娃娃的男子向我走来,递给了我一张纸条,纸条上面说他是一个聋哑人,但大致知道我在说什么,他说那个芭比娃娃是他捡到的原来是我错怪他了。我正想向他道歉,却发现他已经走了。

100字左右

  • 1、正巧,方老师叫王致知上去开电脑,他便屁颠屁颠地上去,无比幸福地笑着,刚到上面,他的脸上就泛泛起了淡淡的红晕,他越笑越开心,越笑越激动,脸上也由原来的淡粉色,变成了红彤彤的苹果,甚至比猴屁股还红……一直到下课,他还沉浸在那种甜蜜的感觉中……

词语解释

致知[ zhì zhī ]

1.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致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