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字典 賁的意思

賁
播放 ㄅㄧˋ 播放 fén ㄈㄣˊ 播放 bēn ㄅㄣ 播放 fèn ㄈㄣˋ 播放 féi ㄈㄟˊ 播放 bān ㄅㄢ 播放 ㄌㄨˋ 播放 pān ㄆㄢ
笔画 12画 部外笔画 5画
部首 貝部 结构 上下结构
简体 五笔 FAMU 仓颉 JTBC 郑码 EDEL 四角 40806 统一码 U+8CC1
笔顺编号 121222511134
笔顺名称 横、竖、横、竖、竖、竖、横折、横、横、横、撇、点
相关查询 賁的笔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bì(ㄅㄧˋ)

1文饰。《玉篇•貝部》:“賁,飾也。”《易•賁》:“白賁,无咎。”王弼注:“以白為飾而无患憂。”《書•湯誥》:“天命弗儹,賁若草木。”孔傳:“賁,飾也。言福善禍淫之道不差,天下惡除,焕然咸飾,若草木同華。”元郝經《豐縣漢祖廟碑》:“有所廢缺,輒為增賁,故常焕若一新。”

2华美;光彩貌。《廣雅•釋詁一》:“賁,美也。”《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賁然來思。”朱熹注:“賁然,光彩之貌也。”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燒尾》:“上與侍臣親賁臨焉。”宋王安石《謝手詔索文字表》:“雲漢之光,俯加賁冒。”

3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离下艮上。《易•賁》:“象曰:山下有火,賁。”孔穎達疏:“欲見火上照山,有光明文飾也。”《文心雕龍,情采》:“賁象窮白,貴乎反本。”《晋書•江逌傳》:“致飾則素,故賁返於剥。”

4色不纯。《易•雜卦》:“賁,无色也。”韓康伯注:“飾貴合衆,無定色也。”《吕氏春秋•壹行》:“孔子卜,得賁。”高誘注:“賁,色不純也。”

5征。《玉篇•貝部》:“賁,徵也。”

fén(ㄈㄣˊ)

1大。《集韻•文韻》:“賁,大也。”《詩•大雅•靈臺》:“虡業維椎,賁鼓維鏞。”孔穎達疏:“賁,大也。故謂大鼓為賁鼓。”《尚書大傳》卷二:“天子賁庸。”鄭玄注:“賁,大也。牆謂之庸。”

2三足龟。《爾雅•釋魚》:“龜三足,賁。”《集韻•文韻》:“賁,三足龜也。”《書•盤庚下》:“用宏兹賁。”章炳麟《古文尚書拾遺》:“此以賁為大龜之名。”

3简策。《古文苑•衛覬〈漢金城太守殷君碑〉》:“䪛韣竹賁,誕循前業。”章樵注:“賁,簡策也。”

bēn(ㄅㄣ)

1鬲(膈),今名膈膜或横膈膜。《素問•繆刺論》:“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林億新校正引楊玄操云:“賁,鬲也。”《靈樞經•本藏》:“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脅下痛。”

2通“奔”。奔走。《廣韻•魂韻》:“賁,勇也。”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屯部》:“賁,叚借為奔。”《書•牧誓序》:“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孔穎達疏:“若虎之賁走逐獸,言其猛也。”《墨子•備梯》:“令賁士、主將皆聽城鼓之音而出。”《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衛士旅賁。”顔師古注:“旅,衆也。賁與奔同,言為奔走之任也。”《宋書•百官志下》:“虎賁舊作虎奔,言如虎之奔走也。”

fèn(ㄈㄣˋ)

1同“墳”。隆起。《穀梁傳•僖公十年》:“覆酒於地而地賁。”范甯注:“賁,沸起也。”按:《左傳》、《國語》皆作“墳”。《靈樞經•邪氣藏府病形》:“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唐王勃《晚秋遊武擔山寺序》:“雖珠衣玉匣,下賁窮泉;而廣岫長林,終成勝境。”

2同“忿”。愤怒。《集韻•吻韻》:“忿,怒也。或作賁。”《禮記•樂記》:“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鄭玄注:“賁讀為憤。憤,怒氣充實也。”

3通“僨”。覆败。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屯部》:“賁,叚借為僨。”《禮記•射義》:“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後者,不入,其餘皆入。”鄭玄注:“賁讀為僨。僨,猶覆敗也。”又《大學》“此謂一言僨事”唐陸德明釋文本作“賁”,云:“本又作僨。”

4通“奮”。发抒,显露。《荀子•堯問》:“忠誠盛於内,賁於外,形於四海。”梁启雄簡釋引刘师培曰:“賁、僨古通,僨、奮亦古通。《廣雅》訓奮為‘動’,又訓為‘舒’;《史記》集解訓奮為‘發’,則‘賁於外’者,即發舒於外之義。”宋司馬光《上許州吴給事書》:“非敢以為文也,賁露下情而已。”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庶以伸久鬱之公議,賁不朽之餘光。”

féi(ㄈㄟˊ)

1姓。《通志•氏族略三》:“賁氏,(魯)縣賁父之後。《風俗通》:‘魯有賁浦。’賁,音奔,又音肥。”《史記•黥布列傳》:“醫家與中大夫賁赫對門。”司馬貞索隱:“賁,音肥,人姓也。”《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董憲將賁休以蘭陵城降。”李賢注:“《前書》曰賁赫,賁音肥。今姓音奔。”

bān(ㄅㄢ)

1同“斑(辬)”。杂色花纹或斑点。《集韻•删韻》:“辬,《説文》:‘駁文也。’或作斑、辬,古作賁。”《易•賁》唐陸德明釋文:“傅氏云:賁,古斑字,文章貌。”清李廣芸《炳燭編》卷三:“賁,固色之不一者,故亦讀為斑。”

lù(ㄌㄨˋ)

1〔賁渾〕古地名。《集韻•屋韻》:“賁,賁渾,地名。”《公羊傳•宣公三年》:“楚子伐賁渾戎。”陸德明釋文:“賁渾,舊音六,或音奔。二傳作‘陸渾’。”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答問》:“問:宣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公羊》作賁渾,賁何以有陸音?曰:此轉寫之譌。本當作𡻲,即古文睦字,从𡴆𡴆讀為六,故睦亦有陸音。”

pān(ㄆㄢ)

1〔賁禺〕即番禺,旧县名,在广东省。1992年改为番禺市,2000年改为广州市番禺区。《山海經•海内南經》:“桂林八樹在賁隅東。”郭璞注:“賁隅音番禺,今番禺縣。”《水經注•泿水》:“泿水東别逕番禺,《山海經》謂之賁禺者也。”

异体字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賁

卷别正文・酉集中

位置第1207頁,第14字

部首貝部

康熙筆画12画 部外 5画

《唐韻》、《集韻》、《韻會》:彼義切;《正韻》:必轡切,𡘋音臂。《說文》:飾也。《易・賁卦》:山下有火,賁。〔釋文〕鄭云:變也。文飾之貌。王肅云:有文飾黃白色。又,〈序卦〉:賁,飾也。又,《雜卦傳》:賁,無色也。《書・湯誥》:賁若草木。〔註〕賁,飾也。《詩・小雅》:賁然來思。

,《集韻》:逋還切,音班。《易・賁卦》〔釋文〕:傅氏云:賁,古班字,文章貌。

,《集韻》:符分切,音焚。《書・盤庚》:用宏兹賁。〔傳〕宏、賁,皆大也。《詩・大雅》:賁鼓維鏞。〔傳〕賁,大鼓也。

,《爾雅・釋魚》:龜三足,賁。〔疏〕龜之三足者名賁。

,《廣韻》:博昆切;《集韻》、《韻會》、《正韻》:逋昆切,𡘋音奔。《書・立政》:綴衣虎賁。〔傳〕虎賁以勇力事王。《周禮・夏官・虎賁氏》: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又,〈旅賁氏〉:掌執戈盾,夾王車而趨。《孟子》: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趙註〕賁,勇士也。

,《集韻》:父吻切──與憤同。《禮・樂記》: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註〕賁,讀爲憤;憤,怒氣充實也。

,沸也。《榖梁傳・僖十年》:覆酒於地,而地賁。〔註〕賁,沸起也。〔釋文〕與瀵同。

,地名。《榖梁傳・昭五年》:叔弓帥師,敗莒師于賁泉。〔註〕賁泉,魯地──扶粉反。

,《集韻》:方問切,音糞。《禮・射義》:賁軍之將。〔註〕賁,讀爲僨──猶覆敗也。

,《集韻》:力竹切,音六──賁渾,地名。《公羊傳・宣三年》:楚子伐賁渾之戎。〔釋文〕賁,舊音六。《左傳》、《榖梁傳》作陸。

,《廣韻》、《集韻》、《韻會》𡘋符非切,音肥──姓也。《前漢・英布傳》:中大夫賁赫。《後漢・光武紀》:董憲將賁休。〔註〕《前書》賁赫,音肥,今姓音奔。

,《集韻》:孚袁切,音翻──番禺,《山海經》作賁禺。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卷别卷六下 位置第204頁,第10字

反切彼義切

说文解字:賁飾也。从貝芔聲。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賁飾也。

段注《易・象傳》曰:山下有火賁。《序卦傳》曰:賁,飾也。按古假賁爲奔。

从貝。芔聲。

段注彼義切。十五部。按亦音墳。亦音肥。文與微合韵冣近。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