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舌头的成语

形容舌头的成语


1能说会道 [ néng shuō huì dào ]

解释 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

出处 元 无名氏《渔樵闲话》:“但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2七嘴八舌 [ qī zuǐ bā shé ]

解释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出处 《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3巧舌如簧 [ qiǎo shé rú huáng ]

解释 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声的簧片一样。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处 《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4摇唇鼓舌 [ yáo chún gǔ shé ]

解释 鼓舌:嚼舌头;指诡辨。摇动嘴唇;鼓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5多嘴多舌 [ duō zuǐ duō shé ]

解释 指嘴多,不该说而说。

出处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如今秋雨淋漓,一日难走一日,快与我行动些。”

6闭口结舌 [ bì kǒu jié shé ]

解释 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

出处 《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7拙嘴笨舌 [ zhuō zuǐ bèn shé ]

解释 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拙:笨;不灵。

出处 清 随缘下士《林兰香》:“我亦并非处处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钝,不敢轻易开口。”

8耍嘴皮子 [ shuǎ zuǐ pí zǐ ]

解释 指光说不做。也指卖弄口才(含贬义)。

出处 傅光明《从老舍之死看老舍的幽默与悲剧意识》:“他绝不是那种耍嘴皮子,卖弄搞笑那种作家。”

9鼓唇摇舌 [ gǔ chún yáo shé ]

解释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 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10鼓唇弄舌 [ gǔ chún nòng shé ]

解释 鼓:拨动,振动。振动嘴唇,拨弄舌头。形容凭口舌挑拨、煽动或进行游说。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今已陷之于丧亡,尚不自耻,犹敢鼓唇弄舌于众诸侯之前耶?”

11长舌之妇 [ cháng shé zhī fù ]

解释 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出处 《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唯厉之阶。”

12舌敝唇焦 [ shé bì chún jiāo ]

解释 敝:破;焦: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出处 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13调唇弄舌 [ tiáo chún nòng shé ]

解释 见“调唇弄舌”。

出处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况在私衙中,料中外人来往,恣意调唇弄舌。”

14调嘴调舌 [ tiáo zuǐ diào shé ]

解释 见“调嘴弄舌”。

出处 《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打的经济鲫鱼般跳。骂道:‘怪短命!谁和你那等调嘴调舌的!”

15膏唇贩舌 [ gāo chún fàn shé ]

解释 犹言膏唇拭舌。贩舌,谓卖弄口舌。

出处 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其外膏唇贩舌,分路扬镳,无罪无辜,如兄如弟。”

16贫嘴滑舌 [ pín zuǐ huá shé ]

解释 同“贫嘴贱舌”。

出处 刘绍棠《蒲柳人家》:“打明天清早起,不许你再跟大姑娘小媳妇儿贫嘴滑舌。”

17结舌杜口 [ jié shé dù kǒu ]

解释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子,动弹不得。杜:堵塞。保持缄默,闭口不言。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

18鼓舌摇唇 [ gǔ shé yáo chún ]

解释 同“鼓唇摇舌”。

出处 元·高文秀《谇范叔》第二折:“几时行通利方,凭着咱鼓舌摇唇,立取他封侯拜将。”

19舐糠及米 [ shì kāng jí mǐ ]

解释 舐:用舌头舔东西。舔米外的糠,一直舔到里面的米。比喻占据的地方再夺取政权。也比喻由表及里,逐步进逼。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吴王濞列传》:“里语有之,‘舐糠及米。’”

20赤舌烧城 [ chì shé shāo chéng ]

解释 赤:火红色。赤舌如火,足以烧城。比喻毁谤或挑拔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

出处 汉 扬雄《太玄 干》:“赤舌烧城,吐水于瓶。”

21驷不及舌 [ sì bù jí shé ]

解释 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22调舌弄唇 [ tiáo shé nòng chún ]

解释 犹言调唇弄舌。

出处 明·徐元《八义记·孤儿出宫》:“须不会调舌弄唇。对天修合方真药圣,揭榜入宫庭。”

23鼓舌掀簧 [ gǔ shé xiān huáng ]

解释 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谓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

出处 清·胡泉《貂裘换酒·题〈聊斋志异〉》词:“笔墨久抛荒,懒劳神雕虫小技,鼓舌掀簧。”

24刀头舔蜜 [ dāo tóu tiǎn mì ]

解释 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比喻利少害多。也指贪财好色,不顾性命。

出处 《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25舌敝耳聋 [ shé bì ěr lóng ]

解释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26膏唇拭舌 [ gāo chún shì shé ]

解释 润滑嘴唇,拭净舌头。意谓极力用话语打动人,多指谗毁。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27掉舌鼓唇 [ diào shé gǔ chún ]

解释 炫耀口才,夸夸其谈。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9回:“妆女的呈娇献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28唇焦舌敝 [ chún jiāo shé bì ]

解释 焦:干;敝:破。嘴唇干,舌头破。形容说话太多,费尽唇舌。

出处 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29舌挢不下 [ shé jiǎo bù xià ]

解释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出处 《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30膏唇试舌 [ gāo chún shì shé ]

解释 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头。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出处 《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31金舌弊口 [ jīn shé bì kǒu ]

解释 金舌:用金子做舌头;弊:破。用金做的舌头,说破了嘴。比喻说话很多,枉费口舌。

出处 《荀子·正论》:“金舌弊口,犹将无益也。”

32膏唇岐舌 [ gāo chún qí shé ]

解释 犹言膏唇拭舌。岐舌,谓舌头上耍花招,说话反复无常。

出处 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岐舌,以诳知己。”

33搬口弄舌 [ bān kǒu nòng shé ]

解释 挑拨是非。同“搬唇递舌”。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四回:“必然嫂嫂见我做了这些衣裳,一定背后有说话;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

34鼓舌扬唇 [ gǔ shé yáng chún ]

解释 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

出处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

35唇敝舌腐 [ chún bì shé fǔ ]

解释 犹唇焦舌敝。

36齰舌缄唇 [ jiāo shé jiān chún ]

解释 咬舌闭口。形容闭口不言。

37豁口截舌 [ huō kǒu jié shé ]

解释 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出处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38金口木舌 [ jīn kǒu mù shé ]

解释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出处 汉 扬雄《法言 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39百舌之声 [ bǎi shé zhī shēng ]

解释 比喻唠叨、多嘴。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也。”

40改口沓舌 [ gǎi kǒu tà shé ]

解释 重新转动舌头,改变原来的说法。

出处 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尉数之曰:‘若复敢姗笑刘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对曰:‘民宁再受笞数十,终不能改口沓舌,妄谀刘侍御也!’”

41花言巧语 [ huā yán qiǎo yǔ ]

解释 原指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语或文辞。后指虚假而动听的话;也指说虚假而动听的话。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0卷:“巧言,即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42滔滔不绝 [ tāo tāo bù jué ]

解释 滔滔:水流滚滚;连续不断的样子。像水流一样不间断。比喻话多而又流畅。

出处 五代 后唐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43沉默寡言 [ chén mò guǎ yán ]

解释 沉默:沉静;不声不响;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也作“沉密寡言”、“沉静寡言”。

出处 《新唐书 梁崇义传》:“后为羽林射生,事来瑱,沉默寡言。”

44搬弄是非 [ bān nòng shì fēi ]

解释 搬弄:挑拨;是非:指口舌纷争。把别人的话搬来弄去;有意从中挑拨是非出来。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45口若悬河 [ kǒu ruò xuán hé ]

解释 若:像;悬河:瀑布;激流奔泻。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46出口成章 [ chū kǒu chéng zhāng ]

解释 章:篇章。话出口就能成文章。形容口才好或文思敏捷。也作“出言有章”、“脱口成章”、“出言成章”。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褚少孙论》引北魏 崔浩曰:“言出口成章,词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

47张口结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解释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48夸夸其谈 [ kuā kuā qí tán ]

解释 夸夸:说大话。言辞浮夸;大谈特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时浮夸;不切实际而又滔滔不绝。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进了书房门,听见杨执中夸夸而谈,知道是他已来了,进去作揖,同坐下。”

49油嘴滑舌 [ yóu zhuǐ huá shé ]

解释 形容人说话油滑轻浮;耍嘴皮子。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谁想晁大舍且不敢便叫珍哥竟到任内,要漫漫的油嘴滑舌骗得爹娘允了,方好进去。”

50反复无常 [ fǎn fù wú cháng ]

解释 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的状态。形容变动不定或狡诈多变。

出处 宋 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书》:“时事反复无常,天运所至,亦看人事对付如何。”

51伶牙俐齿 [ líng yá lì chǐ ]

解释 伶、俐:聪明、灵俐、乖巧。口齿灵活;说话利落。形容会说会道;灵活乖巧而善于应变。也作“俐齿伶牙。”

出处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讲三干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损人行止。”

52之乎者也 [ zhī hū zhě yě ]

解释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四个助词。原指浅近的字眼或文章;现多指用文言字眼作文说话;也借指文言文。

出处 宋 文莹《湘山野录》中卷:“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53鸦雀无声 [ yā què wú shēng ]

解释 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自然环境很静或形容人们默不作声;一声不响。鸦:乌鸦;雀:麻雀。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四卷:“公曰:‘鸦去无声,运何言闻?’”

54众说纷纭 [ zhòng shuō fēn yún ]

解释 纷纭: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说法多而杂。

出处 元 戴表元《剡源集》第20卷:“然当纯公既没,众说纷纭,卒能坚忍植立。”

55沸沸扬扬 [ fèi fèi yáng yáng ]

解释 沸沸:水翻滚的样子;扬:掀动;升腾。开水翻滚;气泡升腾的样子。比喻人声喧扰、议论纷纷。形容熙来攘往;非常热闹的情景。

出处 《山海经 西山经》:“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

56瞠目结舌 [ chēng mù jié shé ]

解释 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出处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57妙语连珠 [ miào yǔ lián zhū ]

解释 连珠:串珠;像珠子一样一个接一个串接着。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他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常常使众人大饱耳福。”

58议论纷纷 [ yì lùn fēn fēn ]

解释 纷纷:众多、杂乱的样子。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新令既出,百姓议论纷纷,或言不便,或言便。”

59说长道短 [ shuō cháng dào duǎn ]

解释 长、短:是非;好坏。说长处;讲短处。指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出处 汉 崔瑗《座佑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60闭口不言 [ bì kǒu bù yán ]

解释 闭住嘴巴不言语;指有话不说。

出处 西汉 桓宽《盐铁论 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61雕虫小技 [ diāo chóng xiǎo jì ]

解释 雕:刻;虫:鸟虫书。我国古代的一种字体;西汉时学童所学的一门功课。雕刻鸟虫书的小技巧。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出处 《隋书 李德林传》:“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

62由表及里 [ yóu biǎo jí lǐ ]

解释 表:表面;里:内里;本质。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指分析事物时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出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

63唇枪舌剑 [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

解释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出处 元 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64笨嘴拙舌 [ bèn zuǐ zhuō shé ]

解释 拙:不巧。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辞。也作“笨口拙舌”。

出处 杨朔《石油城》:“刘公之低着头,用大手搓着大腿,挺为难地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65能言善辩 [ néng yán shàn biàn ]

解释 善:擅长;辩:辩论。形容很会说话;善于辩论;口才好。

出处 元 尚仲贤《气英布》:“若得能言巧辩之士,说他归降。”

66多种多样 [ duō zhǒng duō yàng ]

解释 多方面,各种各样或有变化。

出处 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聊斋》写的人物很多,性格多种多样,故事曲折,引人入胜。”

67娓娓而谈 [ wěi wěi ér tán ]

解释 连续不倦地谈论着。形容健谈。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68大发议论 [ dà fā yì lùn ]

解释 发:表达,传达。尽情地发表各种意见和评论。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6回:“文琴便扯天扯地的大谈起来,一会儿大发议论,一会儿又竭力恭维。”

69口干舌燥 [ kǒu gān shé zào ]

解释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70贫嘴贱舌 [ pín zuǐ jiàn shé ]

解释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71顿口无言 [ dùn kǒu wú yán ]

解释 张口结舌,说不出话。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03回:“骂得王庆顿口无言,插烛也似磕头求方便。”

72七言八语 [ qī yán bā yǔ ]

解释 形容人多语杂。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妹子一心想笑话,你们七言八语,那里还敢理会,实实不曾听得。”

73贪财好色 [ tān cái hǎo sè ]

解释 贪图财货,喜好女色。

出处 《汉书·高帝纪》:“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

74贫嘴恶舌 [ pín zuǐ è shé ]

解释 同“贫嘴贱舌”。

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75舌尖口快 [ shé jiān kǒu kuài ]

解释 尖:尖锐,锋利。快:锐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

出处 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76枉费口舌 [ wǎng fèi kǒu shé ]

解释 白费口舌。

出处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七章:“许琴不愿向这个不关心人只关心自己的七姐枉费口舌。”

77甜嘴蜜舌 [ tián zuǐ mì shé ]

解释 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5回:“你不用和我甜嘴蜜舌的了,我都知道啊!”

78人多嘴杂 [ rén duō zuǐ zá ]

解释 杂:杂乱,多种多样。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闺臣恐人多嘴杂,说话不便,即同良箴,红蕖,紫绡另在一房居住。”

79搬唇递舌 [ bān chún dì shé ]

解释 挑拔是非。

出处 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三折:“你撒了手,不似你这个两头白面,搬唇递舌的歹弟子孩儿。”

80闭口藏舌 [ bì kǒu cáng shé ]

解释 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出处 五代 冯道《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81钳口挢舌 [ qián kǒu jiǎo shé ]

解释 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出处 《清史稿·朱琦传》:“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钳口挢舌而莫敢言。”

82辩口利舌 [ biàn kǒu lì shé ]

解释 指能言善辩,伶牙利嘴。

出处 汉 王充《论衡 物势》:“亦或辩口利舌,辞喻横出为胜。”

83一口三舌 [ yī kǒu sān shé ]

解释 比喻唠叨、话多。

出处 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无益。”

84戟指嚼舌 [ jǐ zhǐ jiáo shé ]

解释 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头。形容愤怒之极

出处 鲁迅《华盖集 “碰壁”之余》:“或则戟指嚼舌,喷血而亡。”

85尖酸刻薄 [ jiān suān kè bó ]

解释 说话带刺,待人冷酷。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6回:“舜英姐姐安心要尖酸刻薄,我也不来分辨,随他说去。”

86杜口结舌 [ dù kǒu jié shé ]

解释 犹言杜口吞声。

出处 汉·焦赣《易林·比之咸》:“杜口结舌,心中拂郁,去灾患生,莫所告冤。”

87齿亡舌存 [ chǐ wáng shé cún ]

解释 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出处 汉·刘向《说苑·敬慎》:“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88鼓唇咋舌 [ gǔ chún zǎ shé ]

解释 同“鼓唇摇舌”。

出处 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而胥吏衙役辈鼓唇咋舌,欲以罔利。”

89颠唇簸嘴 [ diān chún bò zuǐ ]

解释 谓搬弄口舌。

出处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王家若男若女,若大若小,那一个不欣羡潘小官人美貌,如潘安再出,暗暗地颠唇簸嘴,批点那飞天夜叉之丑。”

90口干舌焦 [ kǒu gàn shé jiāo ]

解释 见“口燥唇干”。

出处 清·刘璋《斩鬼传》第四回:“两个人想来想去,总没个好法于。看看想到半夜,饿的龌龊口干舌焦,只的问仔细鬼道:‘老弟,我们饥了。我有带来的一包狗粪,请你如何?’”

91说是道非 [ shuō shì dào fēi ]

解释 见“说是谈非”。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8卷:“我的父母没眼睛,把我嫁在这里,没来由教他来望,却教别人说是道非。”

92诗云子曰 [ shī yún zǐ yuē ]

解释 《诗经》所说和孔子所言。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著作。

出处 明·刘璋《凤凰池》第一回:“见那诗云子曰、者也之乎的人,他就摇首闭目,只与云锷颖臭味相投。”

93瞠目咋舌 [ chēng mù zé shé ]

解释 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出处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31回:“桂芳与文炜听了,不由的瞠目咋舌者,竟不知于冰为何如人。”

94称功颂德 [ chēng gōng sòng dé ]

解释 称颂功德。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95貂裘换酒 [ diāo qiú huàn jiǔ ]

解释 貂裘:貂皮做的大衣。用貂皮大衣换酒喝。形容宝贵者放荡不羁的生活。

出处 宋 张辑《贺新郎 乙未冬别冯可久》:“且趁霜天鲈鱼好,把貂裘换酒长安市。”

96弄嘴弄舌 [ nòng zuǐ nòng shé ]

解释 弄:玩弄,卖弄。犹言耍嘴皮子。形容卖弄口舌或搬弄是非。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这个弼马瘟着然会弄嘴弄舌。”

97齿弊舌存 [ chǐ bì shé cún ]

解释 谓刚者易折,柔者难毁。语本汉刘向《说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出处 语出汉·刘向《说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98弄口鸣舌 [ nòng kǒu míng shé ]

解释 弄口:逞巧辩,搬弄是非;鸣:发声。掉弄口舌。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

出处 南朝梁·任昉《奏弹范缜》:“弄口鸣舌,只足饰非。”

99焦唇干舌 [ jiāo chún gàn shé ]

解释 见“焦唇干舌”。

出处 《孔子家语·屈节》:“孤尝不料力而兴吴难,受困会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