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躲避风险的成语

形容躲避风险的成语


1有备无患 [ yǒu bèi wú huàn ]

解释 备:防备;患:患难;灾祸。事先有防备就可能避免灾祸。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千钧一发 [ qiān jūn yī fà ]

解释 钧:古时的计量单位;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上拴着千钧重物。形容万分危急的情形。

出处 宋 程珌《程端明公洛水集 丙子轮对札子》第11卷:“肆我祖宗得请于上帝,假手鞑靼,连岁屏除,岌岌之千钧一发矣。”

3远走高飞 [ yuǎn zǒu gāo fēi ]

解释 向远处走;向高处飞。多指摆脱困境;寻找光明的前途。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卓茂传》:“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4避重就轻 [ bì zhòng jiù qīng ]

解释 避重:指避开要紧的事;就轻:指抓小事情。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要害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

出处 宋 刘挚《忠肃集 侍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

5未雨绸缪 [ wèi yǔ chóu móu ]

解释 绸缪:修缮房屋。在没有下雨前;就要修缮好门窗。比喻事先作好准备;防患未然。

出处 《诗经 豳风 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6危在旦夕 [ wēi zài dàn xī ]

解释 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时间之内。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7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解释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出处 《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8在劫难逃 [ zài jié nán táo ]

解释 劫:劫数。佛教指大灾难。原指命中注定;后指不可避免的灾难。

出处 元 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那两个是船家将钱觅到,也都在劫数里不能逃。”

9防患未然 [ fáng huàn wèi rán ]

解释 防:防备;患:灾祸;然:这样;如此;未然:没有成为事实;没有这样。在事故或灾难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

出处 《明史 于谦传》:“乞敕内外守备各巡抚加意整饬,防患未然。”

10绝处逢生 [ jué chù féng shēng ]

解释 绝处:死路。在陷入绝望的困境中遇到了生路。

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喜得绝处逢生,遇着一个老者携杖而来。”

11避而不谈 [ bì ér bù tán ]

解释 有意回避;不去谈论。

出处 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12支支吾吾 [ zhī zhī wú wú ]

解释 亦作“支支梧梧”。谓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13岌岌可危 [ jí jí kě wēi ]

解释 岌岌: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形容形势极其危险。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

14暗箭难防 [ àn jiàn nán fáng ]

解释 暗箭:从隐蔽的地方放出来的箭;防:防备。从隐蔽的地方放出来的箭很难防备。

出处 《古今杂剧 刘千病打独角牛》第二折:“孩儿也,一了说:明枪好躲,暗箭难防。我暗算他,搬将过来,则一拳打倒那厮,救你父亲。”

15人命关天 [ rén mìng guān tiān ]

解释 关天:比喻关系重大。事关人命;关系重大。

出处 元 关汉卿《拜月亭》:“召新郎更拣选,忒姻眷不得可将人怨。可须因缘数定,则这人命关天。”

16刻不容缓 [ kè bù róng huǎn ]

解释 刻:片刻;容:容许;缓:延缓;耽搁。一刻也不容许延缓。形容形势十分紧迫。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胎前产后以及难产各症,不独刻不容缓,并且两命攸关。”

17躲躲闪闪 [ duǒ duǒ shǎn shǎn ]

解释 躲避闪开,以免遇到某些情况。亦形容遮遮盖盖,支支吾吾,不坦率,不直爽。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九回:“三人于是躲躲闪闪,联步而行。一面走著,看那国人都是端方大雅;再看自己,只觉无穷丑态。”

18一发千钧 [ yī fà qiān jūn ]

解释 钧:古代重量单位;约等于现在三十斤。千万斤的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19敢作敢为 [ gǎn zuò gǎn wéi ]

解释 做事果敢,不怕风险,无所顾忌。

出处 明 王士性《广志绎 江南诸省》:“此自英雄大略之主,敢作敢为之事,意到即行。”

20东闪西躲 [ dōng shǎn xī duǒ ]

解释 闪:侧身急避;躲:躲避。形容四处躲避。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卢俊义挺着朴刀,随后赶去,李逵在林木丛中东闪西躲。”

21东躲西藏 [ dōng duǒ xī cáng ]

解释 指到处躲避藏匿。

出处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

22不避斧钺 [ bù bì fǔ yuè ]

解释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23避其锐气 [ bì qí ruì qì ]

解释 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避开敌人的旺盛气势,等敌人疲惫松懈时再狠狠打击。

出处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24宦海风波 [ huàn hǎi fēng bō ]

解释 宦海:旧指官场。旧指官场沉浮,像海洋中的浪涛和大风,变化莫测;亦指官场中出现的风险和波折。

出处 宋·陆游《休日感化》:“宦海风波实饱经,入将人世寄邮亭。”

25高飞远走 [ gāo fēi yuǎn zǒu ]

解释 形容离开某地,逃避到远处去。

出处 """《后汉书 卓茂传》:“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26避难趋易 [ bì nán qiù yì ]

解释 指避开困难的而拣容易的做。

出处 见“避难就易”。

27东藏西躲 [ dōng cáng xī duǒ ]

解释 形容为了逃避灾祸而到处躲藏。

出处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枪刀剑戟都潎样。”

28避祸求福 [ bì huò qiú fú ]

解释 指避开灾祸而求取幸福。

出处 《后汉书 袁绍传》:“臣不敢畏惮强御,避祸求福,与进(何进)合图,事无违异。”

29避强击弱 [ bì qiáng jī ruò ]

解释 指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打其疲弱的。

出处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30避祸就福 [ bì huò jiù fú ]

解释 避开凶险,趋向幸福。

出处 先秦 商鞅《商君书 定分》:“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

31大杖则走 [ dà zhàng zé zǒu ]

解释 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亲用大棍子打他时,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亲于不义。旧时宣扬的封建孝道。

出处 汉·刘向《说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

32高飞远遁 [ gāo fēi yuǎn dùn ]

解释 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同“高飞远走”。

出处 清 孔尚任《桃花扇 辞院》:“事不宜迟,趁早高飞远遁,不要连累别人。”

33高飞远集 [ gāo fēi yuǎn jí ]

解释 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

出处 语出战国 楚 屈原《九章 惜诵》:“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女何之?”汉 东方朔《七谏 怨世》:“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34虎口拔须 [ hǔ kǒu bá xū ]

解释 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

出处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一章:“于是就有一些专门拉纤的掮客,壮着胆子来找侦缉队长,想从虎口拔毛。”

35避强打弱 [ bì qiáng dǎ ruò ]

解释 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出处 见“避强击惰”。

36避烦斗捷 [ bì fán dòu jié ]

解释 指避开烦难而比赛简捷。

出处 清 薛福成《选举论下》:“惟小楷试贴,一望可知优劣,不能无偏重之势,避烦斗捷,流风相师,久之而考者阅者,皆忘其所以然。”

37避强击惰 [ bì qiáng jī duò ]

解释 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出处 唐 元稹《批刘悟谢上表》:“卿宜密运谟猷,明宣号令,避强击惰,取暴抚羸。”

38避凉附炎 [ bì liáng fù yán ]

解释 谓疏远避开无权势者,亲热攀附有权势者。

出处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母,小人也,避凉附炎,且其性残虐。”

39虎口扳须 [ hǔ kǒu bá xū ]

解释 扳:拉。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

出处 清·陈瑞生《再生缘》第55回:“郦老师纵是丽君,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须,龙头锯角。”

40躲灾避难 [ duǒ zāi bì nàn ]

解释 躲:逃避;避:避开。闪躲与逃避灾难。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今日权且去沧州躲灾避难,早晚天可怜见,放你回来时,依旧夫妻完聚。”

41临难不避 [ lín nán bù bì ]

解释 避:回避。到了危难之时并不躲避。形容勇敢胆大。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

42不辟斧钺 [ bù bì fǔ yuè ]

解释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 《汉书 赵充国传》:“不敢避斧钺之诛。”

43一雷二闪 [ yī léi èr shǎn ]

解释 形容躲避迅速。

44避之若浼 [ bì zhī ruò měi ]

解释 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出处 《孟子 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也。”赵岐注:“与乡人立,见其冠不正,望望然,惭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