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让人闭嘴的成语

形容让人闭嘴的成语


1哑口无言 [ yǎ kǒu wú yán ]

解释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2缄口不言 [ jiān kǒu bù yán ]

解释 缄:封闭;言:说话。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

出处 《明史 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3钳口结舌 [ qián kǒu jié shé ]

解释 钳口:嘴巴张不开;结舌:舌头转不动。形容紧闭嘴巴;不敢说话。

出处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此智士所以钳口结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

4闭口结舌 [ bì kǒu jié shé ]

解释 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

出处 《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5缄口无言 [ jiān kǒu wú yán ]

解释 缄口: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师云:'汝若不会,老僧即缄口无言。'”

6钳口不言 [ qián kǒu bù yán ]

解释 钳口:闭口。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 《庄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梗耳!”

7钳口吞舌 [ qián kǒu tūn shé ]

解释 犹言闭口不言。

出处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若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

8直口无言 [ zhí kǒu wú yán ]

解释 犹言哑口无言。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众人被他骂的直口无言。”

9金人三缄 [ jīn rén sān jiān ]

解释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处 《孔子家语 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10闭口藏舌 [ bì kǒu cáng shé ]

解释 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出处 五代 冯道《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11杜口裹足 [ dù kǒu guǒ zú ]

解释 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12三缄其口 [ sān jiān qí kǒu ]

解释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出处 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13不声不响 [ bù shēng bù xiǎng ]

解释 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14噤若寒蝉 [ jìn ruò hán chán ]

解释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15理屈词穷 [ lǐ qū cí qióng ]

解释 理:道理;理由;屈:短;尽;穷:穷尽。理由站不住脚;无话可说。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16不置可否 [ bù zhì kě fǒu ]

解释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出处 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17守口如瓶 [ shǒu kǒu rú píng ]

解释 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

出处 唐 道世《诸经要集 择交部 惩过》:“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18闭口不言 [ bì kǒu bù yán ]

解释 闭住嘴巴不言语;指有话不说。

出处 西汉 桓宽《盐铁论 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19闭口无言 [ bì kǒu wú yán ]

解释 闭住嘴巴不言语。形容对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觉得理亏而无话可讲时的情态。参见“闭口不言”。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关胜连忙答礼,闭口无言,手脚无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回:“一席话说得朱博如闭口无言,只得别去。”

20闭口不谈 [ bì kǒu bù tán ]

解释 紧闭着嘴不说话或谈论秘密。

出处 沈从文《边城》:“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21缄口结舌 [ jiān kǒu jié shé ]

解释 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出处 明 张煌言《上延平王书》:“而所为若是,则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缄口结舌,坐观胜败。”

22不声不吭 [ bù shēng bù kēng ]

解释 吭:出声。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他不声不吭,唿地豁开人,带着一股风直向工程队对部走去。”

23怒目而视 [ nù mù ér shì ]

解释 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24沉默不语 [ chén mò bù yǔ ]

解释 指一言不发。

出处 沈从文《沅陵的人》:“这是一群默默无闻沉默不语真正的战士!”

25免开尊口 [ miǎn kāi zūn kǒu ]

解释 不必开口说什么。多表示要求不会得到同意。

出处 田汉《关汉卿》第五场:“谁跟你开玩笑!这事让朱四姐出面,你就免开尊口!”

26缚舌交唇 [ fù shé jiāo chún ]

解释 缚:用绳缠束。闭着嘴,不敢说话

出处 唐·孙樵《逐痁鬼文》:“复有司马安者,攘义盗仁,缚舌交唇,柔声婉颜,狐媚当权。”

27钳口挢舌 [ qián kǒu jiǎo shé ]

解释 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出处 《清史稿·朱琦传》:“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钳口挢舌而莫敢言。”

28金人缄口 [ jīn rén jiān kǒu ]

解释 金人:铜制的人。缄口:封嘴,指缄默不言。铜人闭口不讲话。形容言词谨慎。亦作“金人三缄”。

出处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第三卷:“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29箝口侧目 [ qián kǒu cè mù ]

解释 箝口:闭口不说话;侧目:怒目而视。闭嘴怒目而视。形容敢怒不敢言

出处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上》:“上司荐之曰干员,同僚推之曰能吏,小民之受其鱼肉者,虽痛心疾首箝口侧目,而无奈何也。”

30杜口无言 [ dù kǒu wú yán ]

解释 闭住嘴巴,不出一言。

出处 《晋书·吉挹传》:“挹辞气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陨,将吏持守,用不即毙,遂乃杜口无言,绝粒而死。”

31不声不气 [ bù shēng bù qì ]

解释 指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你们只想自己的爱人像旧式妇女一样,百依百顺,不声不气,来服侍你们。”

32箭穿雁口 [ jiàn chuān yàn kǒu ]

解释 箭:弓箭;穿:通过,穿通。比喻闭嘴不出声。

出处 元·马致远《汉宫秋》:“似箭穿雁口,没个人敢咳嗽。”

33结舌钳口 [ jié shé qián kǒu ]

解释 结舌:不敢讲话;钳:夹。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内心恐惧。

出处 宋·李纲《答宾劳》:“今子奋身寒苦,遭世隆昌,历金门,上玉堂,载笔螭坳,日侍清光,曾不能结舌钳口,循默自守。”

34杜口绝舌 [ dù kǒu jué shé ]

解释 杜口:闭口不言;绝舌:不说话。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十分害怕。

出处 汉·焦赣《易林·否之簨》:“杜口绝舌,言为祸母。”

35金人之箴 [ jīn rén zhī zhēn ]

解释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处 《孔子家语 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36金人之缄 [ jīn rén zhī jiān ]

解释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处 《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37杜口木舌 [ dù kǒu mù shé ]

解释 杜口:闭口不言;木舌:结舌。闭着嘴说不出话来。比喻缄口不言,形容不敢说话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38金舌蔽口 [ jīn shé bì kǒu ]

解释 比喻闭口不说话。

出处 《荀子 正论》:“金舌蔽口,犹将无益也。”

39敢怒不敢言 [ gǎn nù bù gǎn yán ]

解释 敢:胆量大;言:说。内心愤怒但不敢说出来。

出处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三回:“正是哑子吃黄连,苦在自肚里,敢怒不敢言。”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