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掩人耳目的成语

形容掩人耳目的成语


1掩人耳目 [ yǎn rén ěr mù ]

解释 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

出处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2耳聪目明 [ ěr cōng mù míng ]

解释 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

出处 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3耳目一新 [ ěr mù yī xīn ]

解释 听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

出处 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4掩耳盗铃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释 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5耳濡目染 [ ěr rú mù rǎn ]

解释 濡:音如;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 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6耳闻目睹 [ ěr wén mù dǔ ]

解释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见亲眼看到。

出处 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7遮人耳目 [ zhē rén ěr mù ]

解释 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8贱目贵耳 [ jiàn mù guì ěr ]

解释 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

出处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草三 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

9耳闻目见 [ ěr wén mù jiàn ]

解释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10耳闻目击 [ ěr wén mù jī ]

解释 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出处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回刘汀州书》:“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闻目击,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遂得附名骥尾,以诏不朽,岂非幸欤!”

11目不忍见 [ mù bù rěn jiàn ]

解释 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

出处 《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12目击耳闻 [ mù jī ěr wén ]

解释 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13目睹耳闻 [ mù dǔ ěr wén ]

解释 睹:看见;闻:听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出处 《资治通鉴 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14闭目塞耳 [ bì mù sè ěr ]

解释 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出处 《隋书 东夷传 高丽》:“王乃坐之空馆,严加防守,使其闭目塞耳,永无闻见。”

15乱人耳目 [ luàn rén ěr mù ]

解释 乱:扰乱。指故意去迷惑人。

出处 茅盾《子夜》:“我倒疑惑那是吴荪甫他们故意造的谣言,乱人耳目!”

16耳目昭彰 [ ěr mù zhāo zhāng ]

解释 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出处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却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

17耳不忍闻 [ ěr bù rěn wén ]

解释 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闻。”

18以耳代目 [ yǐ ěr dài mù ]

解释 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出处 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19耳视目听 [ ěr shì mù tīng ]

解释 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20耳目心腹 [ ěr mù xīn fù ]

解释 耳目:指侦探消息的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

21目达耳通 [ mù dá ěr tōng ]

解释 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

出处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策考》:“噽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22倾耳注目 [ qīng ěr zhù mù ]

解释 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

出处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23耳闻目览 [ ěr wén mù lǎn ]

解释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出处 唐 孙揆《灵应传》:“宝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

24耳闻目染 [ ěr wén mù rǎn ]

解释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 丛维熙《北国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

25耳视目食 [ ěr shì mù shí ]

解释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

出处 宋 司马光《迂书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26惊耳骇目 [ jīng ěr hài mù ]

解释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27耳濡目击 [ ěr rú mù jī ]

解释 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 明 李东阳《刘公神道碑铭》:“古者重世臣将家,盖其韬略技艺,耳濡目击,有不习而能者。”

28目见耳闻 [ mù jiàn ěr wén ]

解释 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出处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9目食耳视 [ mù shí ěr shì ]

解释 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出处 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30耳目众多 [ ěr mù zhòng duō ]

解释 耳目: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

出处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众多,恐有泄漏,实属不便。”

31目染耳濡 [ mù rǎn ěr rú ]

解释 见“目擩耳染”。

出处 《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32耳濡目及 [ ěr rú mù jí ]

解释 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 明 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33避人耳目 [ bì rén ěr mù ]

解释 指避免走漏消息。

34遮掩耳目 [ zhē yǎn ěr mù ]

解释 见“遮人眼目”。

出处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35耳染目濡 [ ěr rǎn mù rú ]

解释 染:沾染;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7回:“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

36豁人耳目 [ huō rén ěr mù ]

解释 开扩眼界,使耳目清新。

出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37股肱耳目 [ gǔ gōng ěr mù ]

解释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股肱:比喻辅佐帝王的大臣;耳目:亲信。比喻得力助手和亲信。

出处 《尚书·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

38以耳为目 [ yǐ ěr wéi mù ]

解释 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

出处 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39目擩耳染 [ mù rǔ ěr rǎn ]

解释 擩:通“濡”,沾染。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

出处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

40属人耳目 [ shǔ rén ěr mù ]

解释 属:集中在一点。指引人注意。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

41嵬目鸿耳 [ wéi mù hóng ěr ]

解释 见“嵬眼澒耳”。

出处 明·瞿佑《剪灯新话》序:“所惜笔路荒芜,词源浅狭,无嵬目鸿耳之论以发扬之耳。”

42耳目闭塞 [ ěr mù bì sāi ]

解释 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43耳目股肱 [ ěr mù gǔ gōng ]

解释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出处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44长目飞耳 [ cháng mù fēi ěr ]

解释 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

出处 管仲《管子 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

45目濡耳染 [ mù rú ěr rǎn ]

解释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46庸耳俗目 [ yōng ěr sú mù ]

解释 指学识浅薄的人。

出处 清·朱仕琇《与林穆庵书》:“此数人知之,遂足为名一世,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

47稗耳贩目 [ bài ěr fàn mù ]

解释 比喻见闻浅薄的人。

出处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此可见诸儒师资有自,非同后世稗耳贩目之学也。”

48贵耳贱目 [ guì ěr jiàn mù ]

解释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出处 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49赁耳佣目 [ lìn ěr yōng mù ]

解释 指借助于所见所闻。

出处 清 钱谦益《覆徐巨源书》:“流浪壮齿,记滥俗学,侵寻四十,赁耳佣目,乃稍知古学之由来。”

50在人耳目 [ zài rén ěr mù ]

解释 表示为人们所听到看到,都已熟知。

出处 明·张岱《奇字问·序》:”近取《左(传)》、《国(语)》、《史记》……诸书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释之。”

51耳闻不如目见 [ 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

解释 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

出处 汉 刘向《说苑 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