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本来就是事实的成语

形容本来就是事实的成语


1千真万确 [ qiān zhēn wàn què ]

解释 真:真实;确:确实。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9回:“匡超人大惊道:‘那有此事!我昨日午间才会着他,怎么就拿了?’景兰江道:‘千真万确的事。’”

2不容置疑 [ bù róng zhì yí ]

解释 容:容许;疑:怀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正确和可靠。

出处 宋 陆游《谓南文集》:“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3无可置疑 [ wú kě zhì yí ]

解释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出处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战国时某些地区已能制钢,无可置疑。”

4诚心诚意 [ chéng xīn chéng yì ]

解释 诚:真实的心意。真心诚意。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也作“诚心实意”。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个真佛去的呢。”

5无中生有 [ wú zhōng shēng yǒu ]

解释 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6捕风捉影 [ bǔ fēng zhuō yǐng ]

解释 原指做事像风和影子一样难以捕捉。后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凿可靠的根据。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69卷:“若有一豪之不实,如捕风捉影,更无下功处,德何由进?”

7实事求是 [ shí shì qiú shì ]

解释 实事:客观事物;求:研究。是:事物内部的规律性。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8一言九鼎 [ yī yán jiǔ dǐng ]

解释 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9颠倒黑白 [ diān dǎo hēi bái ]

解释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10画蛇添足 [ huà shé tiān zú ]

解释 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11如愿以偿 [ rú yuàn yǐ cháng ]

解释 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6回:“在抚台面前说了许多好话,后来也祥甫竟如愿以偿,补授临清州缺。”

12一言为定 [ yī yán wéi dìng ]

解释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贾琏笑道:‘你我一言为定。只是我信不过二弟,你是萍踪浪迹,倘然去了不来,岂不误了人家一辈子的大事。’”

13一诺千金 [ yī nuò qiān jīn ]

解释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14栩栩如生 [ xǔ xǔ rú shēng ]

解释 形容形象逼真;如同活人一样。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生:活的。

出处 清 吴趼人《发财秘诀》:“那个人做得才和枣核般大,头便像一颗绿豆,手便像两粒芝麻,却做得须眉欲活,栩栩如生。”

15入木三分 [ rù mù sān fēn ]

解释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出处 唐 张怀瓘《书断 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16货真价实 [ huò zhēn jià shí ]

解释 货物质量好;价格公道;原是旧时商人招揽生意的用语。也可形容地道、不走样、不离谱。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17称心如意 [ chèn xīn rú yì ]

解释 称:符合;称心:符合心愿。完全符合心意。

出处 宋 朱敦儒《感皇恩》词:“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18绘声绘色 [ huì shēng huì sè ]

解释 绘:指绘;描摹。形容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绘声绘影,能令阅者拍案叫绝。”

19言之凿凿 [ yán zhī záo záo ]

解释 凿凿:确实。话说得非常确实。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宋儒据理谈天,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于日月五星,言之凿凿,如指诸掌。”

20以假乱真 [ yǐ jiǎ luàn zhēn ]

解释 以:用;乱真:使真的东西混乱;与假的掺杂在一起分不清。用假的东西来冒充或混杂真的东西。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馀分闰位,谓以伪乱真耳。”

21混淆是非 [ hùn xiáo shì fēi ]

解释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比喻故意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出处 清 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22惟妙惟肖 [ wéi miào wéi xiào ]

解释 形容描写或摹仿得非常逼真、传神。惟:语气助词。

出处 宋 岳珂《英光堂帖赞》:“永之法,妍以婉,(米)芾之体,峭以健。马牛其风,神合志通;彼妍我峭,惟妙惟肖。”

23言而有信 [ yán ér yǒu xìn ]

解释 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4呼之欲出 [ hū zhī yù chū ]

解释 呼:招呼;之: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欲:就要。指好像叫他一声;他就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十分生动。

出处 宋 苏轼《郭忠恕画赞序》:“空蒙寂历,烟雨灭没,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25跃然纸上 [ yuè rán zhǐ shàng ]

解释 跃然:跳跃;活跃的样子。形容好像活的一样;跳跃在纸面上。

出处 清 薛雪《一瓢诗话》:“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

26避而不谈 [ bì ér bù tán ]

解释 有意回避;不去谈论。

出处 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27童叟无欺 [ tóng sǒu wú qī ]

解释 童:未成年的孩子;叟:年老的男人;欺:蒙骗。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28取信于民 [ qǔ xìn yú mín ]

解释 取得人民的信任。

出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一取信于民。”

29活灵活现 [ huó líng huó xiàn ]

解释 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

出处 郁达夫《皋亭山》:“凡此种种,以及香灰疗病,娘娘托梦等最近的奇迹,他们都说得活灵活现。”

30证据确凿 [ zhèng jù què záo ]

解释 确凿:确实。证据确实可靠,无法否认。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尸场检验,证据确凿。且并未用刑,尔兄自认斗杀,招供在案。今尔远来,并非目睹,何得捏词妄控。理应治罪,姑念为兄情切,且恕。不准。”

31赤诚相待 [ chì chéng xiāng dài ]

解释 赤诚: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3章:“这所剩的数千饥饿疲惫之师因感学生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和平日赤诚相待,暂时不忍离去,勉强可以一战。”

32既成事实 [ jì chéng shì shí ]

解释 既:已经;已然。已经形成事实。

出处 唐 杜甫《雨不绝》诗:“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

33当之有愧 [ dāng zhī yǒu kuì ]

解释 担当不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感到惭愧。

出处 宋·欧阳修《回丁判官书》:“夫人有厚己而自如者;恃其中有所以当之而不愧也。”常用自谦之辞。

34果不其然 [ guǒ bù qí rán ]

解释 果然如此。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稀罕。’,今日果不其然。”

35毋庸置疑 [ wú yōng zhì yí ]

解释 毋庸:不必。不必怀疑。

出处 柯岗《逐鹿中原》第七章:“胜利仍操我手,这是毋庸置疑的。”

36含血喷人 [ hán xuè pēn rén ]

解释 嘴含鲜血喷到别人身上。比喻捏造事实;诬陷好人。

出处 清 李玉《清忠谱 叱勘》:“你不怕刀临头颈,还思含血喷人。”

37信守不渝 [ xìn shǒu bù yú ]

解释 坚守信用不变。

出处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五章:“她还像许多年前那样信守不渝,石湖女人只要真的爱上谁,连命都舍得豁出去的。”

38无庸置疑 [ wú yōng zhì yí ]

解释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4章:“无庸置疑,处在他眼下的地位,这种被别人关怀所引起的美好情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39故甚其词 [ gù shèn qí cí ]

解释 指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

出处 清 黄钧宰《金壶浪墨 汉奸》:“盖我军所用侦探,率以数百钱,遣无赖小民,道听途说,或且故甚其词,以恫喝将士,摇动人心。”

40捕影系风 [ bǔ yǐng xì fēng ]

解释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 《梁书 刘孝绰传》:“但雕朽污粪,徒成延奖;捕影系风,终无效答。”

41立木南门 [ lì mù nán mén ]

解释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42一语成谶 [ yì yǔ chéng chèn ]

解释 谶: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一语成谶,就是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就是“不幸而言中”(不吉利的事情,诅咒别人似的)。

43信而有证 [ xìn ér yǒu zhèng ]

解释 真实而有根据。

出处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

44尺水丈波 [ chǐ shuǐ zhàng bō ]

解释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出处 唐 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之一:“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45夫子自道 [ fū zǐ zì dào ]

解释 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46秉笔直书 [ bǐng bǐ zhí shū ]

解释 秉:握。书写史实不隐讳。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47抱诚守真 [ bào chéng shǒu zhēn ]

解释 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出处 鲁迅《坟 摩罗诗力说》:“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

48系风捕景 [ xì fēng bǔ jǐng ]

解释 亦作“系风捕影”。①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②比喻不露形迹。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49岑楼齐末 [ cén lóu qí mò ]

解释 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

出处 《孟子 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幼学琼林 卷三 人事类》:“岑楼齐末,不识高卑。”

50季路一言 [ jì lù yī yán ]

解释 比喻信用极好。

出处 《左传·哀公十四年》:“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

51犬马之诚 [ quǎn mǎ zhī chéng ]

解释 比喻诚心实意。一般谦称自己的诚意。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

52贵而贱目 [ guì ér jiàn mù ]

解释 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出处 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53含血噀人 [ hán xuè xùn rén ]

解释 见“含血喷人”。

出处 《五灯会元·黄龙新禅师法嗣·崇觉空禅师》:“含血噀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蓦地唤回,打个筋斗。”

54即事穷理 [ jí shì qióng lǐ ]

解释 谓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出处 清·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

55董狐直笔 [ dǒng hú zhí bǐ ]

解释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出处 《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56堕甑不顾 [ duò zèng bù gù ]

解释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出处 《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57翻黄倒皁 [ fān huáng dǎo yí ]

解释 犹言颠倒黑白。

58不明不暗 [ bù míng bù àn ]

解释 明:明亮;暗:昏暗。事实真像被歪曲而不清楚。指不怎么明显,也不怎么秘密。

出处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59论列是非 [ lùn liè shì fēi ]

解释 论:评论;列:列举。罗列事实,评论是非。

出处 《汉书 司马迁传》:“仍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60略迹论心 [ lüè jì lùn xīn ]

解释 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

出处 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以于立玉、于元荐为乱天下者,亦岂遂为定论乎?略迹而论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有国士之风。”

61贵耳贱目 [ guì ěr jiàn mù ]

解释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出处 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