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改正错误的成语

形容改正错误的成语


1脱胎换骨 [ tuō tāi huàn gǔ ]

解释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脱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出处 宋 葛长庚《沁园春 赠胡葆元》:“常温养,使脱胎换骨,身在云端。”

2浪子回头 [ làng zǐ huí tóu ]

解释 浪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回头:回心悔悟。不务正业者改邪归正。

出处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浪子回头,仍不惭为君子。”

3改邪归正 [ gǎi xié guī zhèng ]

解释 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指不再做坏事。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今可舍邪归正以入佛乘。”

4亡羊补牢 [ wáng yáng bǔ láo ]

解释 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5悬崖勒马 [ xuán yá lè mǎ ]

解释 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勒:收住缰绳。

出处 元 郑德辉《智勇定齐》:“呀,你如今船到江心补漏迟,抵多少临崖勒马才收骑。”

6洗心革面 [ xǐ xīn gé miàn ]

解释 洗心:消除邪恶的思想;革面:改变旧的面目。比喻彻底悔改;重新做人。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

7悔过自新 [ huǐ guò zì xīn ]

解释 悔:悔恨;过:过失;错误;自新:使自己成为新人。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出处 《新唐书 冯元常传》:“元常喻以恩信,约悔过自新,贼相率脱甲而缚。”

8改恶从善 [ gǎi è cóng shàn ]

解释 改去坏的、错误的;向好的、正确的方向转化。指不做坏事;重新做人。表示坏人或罪犯经过教育改造;有了明显的悔改表现。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明则动,动则变。”汉 郑玄注:“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

9朝过夕改 [ zhāo guò xī gǎi ]

解释 形容改正错误快。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翟方进传》:“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

10迷途知返 [ mí tú zhī fǎn ]

解释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迷失了道路;知道后改到正路上来。比喻犯了错误后;知道改正。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

11痛改前非 [ tòng gǎi qián fēi ]

解释 彻底改正以前的错误。痛:彻底、深切地;不能解作“痛苦”。非:错误。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2卷:“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两个住下。”

12扶正祛邪 [ fú zhèng qū xié ]

解释 祛:去除。扶持正气,去除邪气。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

出处 傅维康《医药史话·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以在治疗上就要运用扶正祛邪。”

13改过迁善 [ gǎi guò qiān shàn ]

解释 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

出处 《周易 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14朝闻夕改 [ zhāo wén xī gǎi ]

解释 早晨闻过,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错误之迅速。

出处 《晋书 周处传》:“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涂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15弃恶从善 [ qì è cóng shàn ]

解释 丢弃邪恶行为去做好事。

出处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愿意和韩劲合作,使吴迪弃恶从善。”

16改过从善 [ gǎi guò cóng shàn ]

解释 改正错误,决心向善。指去恶就善。同“改过迁善”。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七卷:“不知大舅怎生样劝喻,便能改过从善。如此可见好人原容易做的,只在一转念耳。”

17矫枉过当 [ jiǎo wǎng guò dāng ]

解释 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同“矫枉过正”。

出处 清 周亮工《书影》卷四:“石公此论,未为不是;惜乎矫枉过当,遂开后人口实。”

18矫枉过中 [ jiǎo wǎng guò zhōng ]

解释 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同“矫枉过正”。

出处 唐 张说《吊陈司马书》:“矫枉过中,斯害也已。”

19矫邪归正 [ jiǎo xié guī zhèng ]

解释 矫邪:纠正邪恶、邪念;归正:归于正路。改正错误,走上正道。

出处 《晋书 吕光等载记论》:“向使矫邪归正,革伪为忠,……则燕秦之地可定,桓文之功可立。”

20无所适从 [ wú suǒ shì cóng ]

解释 适:往;从:听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宋 姚宽《西溪丛语》:“观古今诸家潮之说者多矣……源殊派异,无所适从。”

21与众不同 [ yǔ zhòng bù tóng ]

解释 和大家不一样。

出处 东汉 王充《论衡》:“故富贵之家,役使奴童,育养牛马,必有与众不同者矣。”

22负荆请罪 [ fù jīng qǐng zuì ]

解释 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3置之脑后 [ zhì zhī nǎo hòu ]

解释 放在一边不再想起。

出处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孔黄二人自问无愧,遂亦置之脑后。”

24立锥之地 [ lì zhuī zhī dì ]

解释 立锥:插锥子。指插锥子的地方。比喻能容身的极小的地方。也作“置锥之地。”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

25闻过则喜 [ wén guò zé xǐ ]

解释 听到有人批评自己的过失;就心里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批评意见。过:过失、错误。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26矫枉过正 [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

解释 矫:纠正;枉:弯曲;过正:超过了限度。弯向另一方。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限度而弯向另一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27择善而从 [ zé shàn ér cóng ]

解释 选择好的而遵循;依从。择:选择。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28改头换面 [ gǎi tóu huàn miàn ]

解释 改变人的面目。比喻在外表上、形式上作一些更改、变动;而保留原来的内容实质。

出处 唐 寒山《诗》第213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

29朝令夕改 [ zhāo lìng xī gǎi ]

解释 早上发的命令;晚上就改变。形容政令多改;使人民无所适从。

出处 唐 元稹《授马总检校刑部尚书天平军节度使制》:“有迎新送故之困,朝令夕改之烦,自非有为而为。”

30顽固不化 [ wán gù bù huà ]

解释 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卑府从前在那府里,也做过一任知县,地方上的百姓,极其顽固不化。”

31回头是岸 [ huí tóu shì àn ]

解释 回头:回过头来;指改邪归正。佛家语;意思是要皈依佛法;就能登上超脱苦海的彼岸。后借来比喻犯错的人;只要悔改;就有出路。

出处 元 无名氏《度翠柳》:“世俗人争长竞短,你死我活。有呵吃些个,有呵穿些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32众矢之的 [ zhòng shǐ zhī dì ]

解释 许多箭射击的共同靶心(矢:箭;的:靶心)。比喻大家攻击的目标。

出处 清 谭嗣同《报贝元徽》:“今之原祸始音,必以合肥为众矢之的。”

33自知之明 [ zì zhī zhī míng ]

解释 自己了解自己这样的明智。指对自己的(优)缺点了解得透彻。明:明智。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

34中庸之道 [ zhōng yōng zhī dào ]

解释 中:折中;庸:平常。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35不偏不倚 [ bù piān bù yǐ ]

解释 偏、倚:不正;歪。原指儒家的中庸之道。现指不偏袒任何一方。

出处 宋 朱熹《中庸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36焚书坑儒 [ fén shū kēng rú ]

解释 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出处 汉 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37执迷不悟 [ zhí mí bù wù ]

解释 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出处 《梁书 武帝纪上》:“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众一临,刑兹罔赫,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38从善如流 [ cóng shàn rú liú ]

解释 从:听从;善:指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如流:像水从高处流下那么快。听从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顺畅。形容乐于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39总而言之 [ zǒng ér yán zhī ]

解释 总括起来说(总:总括;归纳)。

出处 《周易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唐 孔颖达疏:“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

40改过自新 [ gǎi guò zì xīn ]

解释 改正错误;重新做起。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孝文本纪》:“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41弃旧图新 [ qì jiù tú xīn ]

解释 图:图谋、追求。抛弃旧的、不好的东西;追求新的、正确的东西。

出处 唐 韩愈《昌黎集 上宰相书》第16卷:“忽将弃其旧而新是图,求老农老圃而为师。”

42有伤风化 [ yǒu shāng fēng huà ]

解释 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多指男女关系方面)。

出处 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

43苦海无边 [ kǔ hǎi wú biān ]

解释 苦海:原为佛家语。苦难像大海无边无际。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59卷:“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44知错就改 [ zhī cuò jiù gǎi ]

解释 知道自己错了就立即改正。

出处 王朔《刘慧芳》:“我这人缺点很多,知错就改便是其中之一。”

45所作所为 [ suǒ zuò suǒ wéi ]

解释 指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为。多指一些不好的行为。

出处 明 李贽《答周西岩书》:“我不识渠半生以前所作所为,皆是谁主张乎?”

46转瞬之间 [ zhuǎn shùn zhī jiān ]

解释 非常短暂的一瞬间。转瞬:转眼;一眨眼。

出处 清 黄宗羲《董在中墓志铭》:“若余于董氏,则有师友偲偲之力,而零落于转瞬之间,更可伤也。”

47转眼之间 [ zhuǎn yǎn zhī jiān ]

解释 转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时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出处 明 胡文焕《群音类选 葛衣记 荐之知信》:“无端平地起波涛,转眼之间忘久要。”

48能言善辩 [ néng yán shàn biàn ]

解释 善:擅长;辩:辩论。形容很会说话;善于辩论;口才好。

出处 元 尚仲贤《气英布》:“若得能言巧辩之士,说他归降。”

49肘腋之患 [ zhǒu yè zhī huàn ]

解释 肘腋:胳膊肘儿和夹肢窝。比喻极接近的地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50开诚相见 [ kāi chéng xiāng jiàn ]

解释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对人坦白直率;真诚相见。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

51迷途知反 [ mí tú zhī fǎn ]

解释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出处 《南史 陈伯之传》:“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

52迷而知反 [ mí ér zhī fǎn ]

解释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53死不改悔 [ sǐ bù gǎi huǐ ]

解释 到死也不肯改过悔悟。形容极其顽固;坚持错误。

出处 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少数极顽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着右派帽子进棺材。”

54舍邪归正 [ shě xié guī zhèng ]

解释 舍:放弃;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五祖》:“友离累劫,诚哉不虚;今可舍邪归正,以入佛乘。”

55怙恶不悛 [ hù è bù quān ]

解释 一贯作恶;屡教不改。怙:坚持;悛:悔改。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56置之死地 [ zhì zhī sǐ dì ]

解释 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

出处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57朱陈之好 [ zhū chén zhī hǎo ]

解释 表示两家结成姻亲。

出处 唐·白居易《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58诛心之论 [ zhū xīn zhī lùn ]

解释 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0回:“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其实只想以手代剪。这个‘撕’字乃诛心之论,如何不切!”

59幡然悔悟 [ fān rán huǐ wù ]

解释 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

出处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八回:“话说谭绍洸听得冯云山这番议论,已幡然悔悟。”

60奋勇前进 [ fèn yǒng qián jìn ]

解释 奋:发扬。鼓起勇气,一直向前。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左右二拒,一齐鸣鼓,鼓声如雷,各各奋勇前进。”

61置之高阁 [ zhì zhī gāo gé ]

解释 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出处 《晋书 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62终天之恨 [ zhōng tiān zhī hèn ]

解释 到死的时候也不能消除的憾恨。终天:终身。

出处 明 归有光《震川集 请敕命事略》:“及先人之方殁,而始获一第,曾不得一日之禄养,所以为终天之恨也。”

63竹马之友 [ zhú mǎ zhī yǒu ]

解释 指儿童时期的朋友。

出处 《晋书 殷浩传》:“少时吾与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浩辄取之。”

64竹马之交 [ zhú mǎ zhī jiāo ]

解释 指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竹马:指小孩当马骑着的竹竿。

出处 唐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65犯颜极谏 [ fàn yán jí jiàn ]

解释 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66令人痛心 [ lìng rén tòng xīn ]

解释 指让人悲愤痛恨。

出处 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特别是我们这些负责的同志还有不少的歪风,给予工作的损害也是令人痛心的。”

67醉翁之意 [ zuì wēng zhī yì ]

解释 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出处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8钟鼎之家 [ zhōng dǐng zhī jiā ]

解释 富贵宦达之家。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69置锥之地 [ zhì zhuī zhī dì ]

解释 置:放。锥:锥子。插锥子的地方。形容极小的地方。亦作“立锥之地”。

出处 《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70锥刀之利 [ zhuī dāo zhī lì ]

解释 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同“锥刀之末”。

出处 《后汉书 舆服志上》:“争锥刀之利,杀人若刈草然,其宗祀亦旋夷灭。”

71缀辞之士 [ zhuì cí zhī shì ]

解释 缀辞:写书作文。指著书立说的人。

出处 晋·潘岳《马开督玮》:“慷慨非死而死者,缀辞之士,未之或遗也。”

72东扶西倒 [ dōng fú xī dǎo ]

解释 从这边扶起,却又倒向那边。比喻顾此失彼。也形容坏习气太多,纠正了这一点,那一点又冒头了。

出处 宋 杨万里《过南荡》诗:“笑杀槿篱能耐事,东扶西倒野酴醿。”

73锥刀之末 [ zhuī dāo zhī mò ]

解释 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六年》:“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74总角之好 [ zǒng jiǎo zhī hǎo ]

解释 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

出处 《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晋书 何劭传》:“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

75挢枉过正 [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

解释 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诸侯王表序》:“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往过其正矣。”

76总角之交 [ zǒng jiǎo zhī jiāo ]

解释 幼年时的好朋友(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分两边扎成形状如角的髻)。

出处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莫逆之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

77肘胁之患 [ zhǒu xié zhī huàn ]

解释 见“肘腋之患”。

出处 清·昭梿《啸亭杂录·王文端》:“明张差之事,殷鉴犹存,吾见上时必当极力言之,以除肘胁之患。”

78众怨之的 [ zhòng yuàn zhī dì ]

解释 众人怨恨的目标。

出处 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可见得我们就这大关的事不是好事,我这当督检的,还是众怨之的呢。”

79其道无由 [ qí dào wú yóu ]

解释 见“其道亡繇”。

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

80珠翠之珍 [ zhū cuì zhī zhēn ]

解释 指水陆所产的美味食物。

出处 三国魏 曹植《七启》:“山鵽斥鷃,珠翠之珍。”

81逐臭之夫 [ zhú chòu zhī fū ]

解释 比喻嗜好怪癖,与众不同的人。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之好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

82退藏于密 [ tuì cáng yú mì ]

解释 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

出处 《周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83麈尾之诲 [ zhǔ wěi zhī huì ]

解释 谓高明的教诲。

84过而能改 [ guò ér néng gǎi ]

解释 有了错误就能改正。

出处 《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85柱石之坚 [ zhù shí zhī jiān ]

解释 像柱石一样坚硬。比喻大臣坚强可靠,能担负国家重任。

86杼柚之空 [ zhù yòu zhī kōng ]

解释 形容生产废弛,贫无所有。

出处 语出《诗 小雅 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郑玄笺:“言其政偏,失砥矢之道也。谭无他货,维丝麻尔,今尽杼柚不作也。”

87中冓之言 [ zhōng gòu zhī yán ]

解释 中冓:内室。内室的私房话。也指有伤风化的丑话。

出处 《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汉书·济川王明传》:“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

88舟水之喻 [ zhōu shuǐ zhī yù ]

解释 舟:船。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出处 《三国志·魏志·王基传》:“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

89自新之路 [ zì xīn zhī lù ]

解释 罪犯自己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出路。

出处 《三国志 魏志 田豫传》:“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

90祝鮀之佞 [ zhù tuó zhī nìng ]

解释 《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祝鮀,春秋卫人,能言善辩,或谓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

出处 《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91革心易行 [ gé xīn yì xíng ]

解释 谓改正错误思想,改变错误行为。

出处 汉·贾谊《新书·先醒》:“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田改丰)馂,昼学道而夕讲之。”

92终焉之志 [ zhōng yān zhī zhì ]

解释 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

出处 南朝梁 沈约《宋书 傅隆传》:“义熙初,年四十,始为孟昶建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坐辞兼,免。复为会稽征虏参军。家在上虞,及东归,便有终焉之志。”

93钟鼓之色 [ zhōng gǔ zhī sè ]

解释 见“钟鼓之色”。

出处 《管子·小问》:“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

94祖龙之虐 [ zǔ lóng zhī nüè ]

解释 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祖龙,指秦始皇。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书痴》:“异史氏曰:‘天下之物,积则招妒,好则生魔:女之妖,书之魔也。事近怪诞,治之未为不可;而祖龙之虐,不已惨乎!其存心之私,更宜得怨毒之报也。’”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