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波浪大的成语

形容波浪大的成语


1波澜壮阔 [ bō lán zhuàng kuò ]

解释 澜:大波浪;壮阔:又雄壮又宽广。指水的波涛浩渺广阔。比喻声势雄壮有力;规模宏大。

出处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三卷:“其年诸短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是何神勇。”

2乘风破浪 [ chéng fēng pò làng ]

解释 乘:趁着。趁着顺风;破浪前进。比喻志向远大;气魄雄伟;不怕困难;奋勇前进;多含施展远大抱负之意。也作“乘长风破万里浪”、“长风破浪”。

出处 《宋书 宗悫传》:“悫少时,炳问其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3惊涛骇浪 [ jīng tāo hài làng ]

解释 惊:惊异;涛:大波浪;骇:惊吓。令人惊惧的大波浪。比喻险恶的环境、遭遇或艰难的考验。

出处 唐 田颖《玉山常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4推波助澜 [ tuī bō zhù lán ]

解释 使水掀起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其声势;使事态扩大。澜:大波浪。

出处 隋 王通《文中子 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5浩浩荡荡 [ hào hào dàng dàng ]

解释 指水势汹涌广阔浩大。后形容规模宏大;气势雄壮。

出处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荡荡,横无边涯。”

6力挽狂澜 [ lì wǎn kuáng lán ]

解释 力:竭力;挽:挽回;狂澜:巨大的波浪。用力阻止巨大的波浪。比喻竭力扭转险恶危急的局势。

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7大风大浪 [ dà fēng dà làng ]

解释 指巨大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也比喻尖锐、复杂、激烈、艰苦的斗争。

出处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

8山崩地裂 [ shān bēng dì liè ]

解释 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9翻江倒海 [ fān jiāng dǎo hǎi ]

解释 把大江大海都翻转过来;形容水势很大;现在多用来形容声势浩大或力量巨大。也用以形容混乱不堪破坏极甚的情况。

出处 唐 李筌《太自阴经》:“东温而层冰澌散,西烈则百卉摧残,鼓怒而走石飞沙,翻江倒海。”

10狂风恶浪 [ kuáng fēng è làng ]

解释 恶浪:凶猛的浪头。比喻形势或处境非常险恶、危急。也比喻敌人险恶的破坏活动。

出处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一章:“对敌斗争,好比在海上遇到狂风恶浪,你怕它,不行。”

11波涛汹涌 [ bō tāo xiōng yǒng ]

解释 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5卷:“盖因波涛汹涌,水遂为其所激而动也。”

12狂涛骇浪 [ kuáng tāo hài làng ]

解释 比喻剧烈的社会运动。

出处 清 梁启超《近代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其立于城上之罗兰夫人及狄郎的士党,遂不得不为狂涛骇浪之所淘尽矣。”

13汹涌澎湃 [ xiōng yǒng péng pài ]

解释 形容声势浩大。汹涌:波涛猛烈地向上涌;澎湃:大浪互相碰撞。

出处 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14排山倒海 [ pái shān dǎo hǎi ]

解释 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压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出处 宋 杨万里《病起喜雨闻莺》诗:“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15海啸山崩 [ hǎi xiào shān bēng ]

解释 大海汹涌呼啸,高山崩裂倒塌。形容来势凶猛急速。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楚兵人人耀武,个个扬威,分明似海啸山崩,天摧地塌。”

16风急浪高 [ fēng jí làng gāo ]

解释 形容风浪很大。

出处 《文汇报》1992.3.2:“出海口附近波涛汹涌,风急浪高。”

17浩浩汤汤 [ hào hào shāng shāng ]

解释 犹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出处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8骇浪惊涛 [ hài làng jīng tāo ]

解释 骇:使惊怕;涛:大波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出处 唐 田颖《玉山堂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19风起浪涌 [ fēng qǐ làng yǒng ]

解释 涌:向上升起,冒出。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比喻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

出处 《晋书·谢安传》:“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

20风起水涌 [ fēng qǐ shuǐ yǒng ]

解释 大风刮起,水波汹涌。

出处 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21纵风止燎 [ zòng fēng zhǐ liáo ]

解释 用鼓风的方法灭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却反而助长其声势。

出处 隋 王通《中说 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22汹涌淜湃 [ xiōng yǒng péng pai ]

解释 同“汹涌彭湃”。

出处 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八月三十日》:“荷兰之来因河、马斯河,美之密昔西比等河汹涌淜湃,从前濒年泛决。”

23骏波虎浪 [ jùn bō hǔ làng ]

解释 形容迅猛汹涌的波浪。

24随波逐流 [ suí bō zhú liú ]

解释 随:跟着;逐:追赶;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是随着别人走。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25风起云涌 [ fēng qǐ yún yǒng ]

解释 涌:水腾跃。大风刮起来;乌云涌上来。比喻新生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也用以形容自然景象不断变化;雄伟壮观。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诸侯作难,风起云蒸。”

26无边无际 [ wú biān wú jì ]

解释 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出处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

27风平浪静 [ fēng píng làng jìng ]

解释 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江河湖海里没风浪;显出一时安闲宁静的景象。也比喻事情平息;恢复沉静。

出处 宋 杨万里《泊光口》:“风平浪静不生纹,水面浑如镜面新。”

28平白无故 [ píng bái wú gù ]

解释 平白:凭空;故:缘故;原因。没有道理;没有原因。

出处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平白无故的生出这等毒计。”

29轩然大波 [ xuān rán dà bō ]

解释 高高涌起的巨大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轩然:高高的样子。

出处 唐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30无风起浪 [ wú fēng qǐ làng ]

解释 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

出处 唐 希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

31天下太平 [ tiān xià tài píng ]

解释 全国或世界局势稳定。形容社会安定;秩序良好。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仲尼燕居》:“言而覆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夫是天下太平也。”

32夜深人静 [ yè shēn rén jìng ]

解释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深夜人静,为何叩门?”

33声势浩大 [ shēng shì hào dà ]

解释 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浩大。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如今宋江领兵围城,声势浩大,不可抵敌。”

34气势汹汹 [ qì shì xiōng xiōng ]

解释 汹汹:声势盛大的样子。气势很盛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

35变化无常 [ biàn huà wú cháng ]

解释 常:常规;准则。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忽漠无形,变化无常。”

36无事生非 [ wú shì shēng fēi ]

解释 非:是非。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8回:“有不安本分的强盗,有无事生非的强盗。”

37平安无事 [ píng ān wú shì ]

解释 平平安安,没出什么事故。

出处 元 无名氏《昊天塔孟良盗骨》第二折:“哥哥将令,着兄弟巡界河去,平安无事,回哥哥的话来。”

38风吹浪打 [ fēng chuī làng dǎ ]

解释 狂风猛吹;巨浪拍打。比喻恶劣的环境;险要的遭遇或严峻的考验磨难。

出处 清 洪昇《长生殿 埋玉》:“可怜一对鸳鸯,风吹浪打,直恁的遭强霸。”

39萍踪浪迹 [ píng zōng làng jì ]

解释 象浮萍、波浪一般的无定。比喻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

出处 明 徐霖《绣襦记》:“相公这样人家,萍踪浪迹,你那里去寻他?”

40波路壮阔 [ bō lù zhuàng kuò ]

解释 波路:波涛。比喻规模宏伟,声势浩大。同“波澜壮阔”。

出处 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41狂涛巨浪 [ kuáng tāo jù làng ]

解释 比喻剧烈的社会运动。同“狂涛骇浪”。

出处 巴金《废园外 长夜》“先前那里面有的是狂涛巨浪,现在却是一阵炙骨熬心的烈火。”

42倒海翻江 [ dǎo hǎi fān jiāng ]

解释 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出处 宋 陆游《夜宿阳山矶将晓大雨北风甚劲遂抵雁翅浦》诗:“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白浪如山泼入船,家人惊怖篙师屋。”

43山鸣谷应 [ shān míng gǔ yìng ]

解释 形容回音响亮;也比喻此鸣彼应;互相配合。

出处 宋 苏轼《后赤壁赋》:“戛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44掀风鼓浪 [ xiān fēng gǔ làng ]

解释 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出处 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借着诺蒙坎停战协定的订立和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传闻,掀风鼓浪,挑拨中苏两大民族间的感情。”

45狂风巨浪 [ kuáng fēng jù làng ]

解释 猛烈的风,巨大的浪。指来势迅猛或同时有强劲冲击力的变化。

出处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7章:“打鱼的人要经得起狂风巨浪,打猎的人不怕虎豹豺狼。”

46海不扬波 [ hǎi bù yáng bō ]

解释 比喻太平无事。

出处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47奋勇直前 [ fèn yǒng zhí qián ]

解释 奋:振起。勇气十足地直往前冲。形容在艰巨的任务或困难前不畏缩。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驱使,奋勇直前,水火不避。”

48遮天蔽日 [ zhē tiān bì rì ]

解释 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三回:“远远望见辽兵盖地而来,黑洞洞遮天蔽日,都是皂雕旗。”

49随俗沉浮 [ suí sú chén fú ]

解释 顺随世俗,没有己见。

出处 《晋书 文苑传 王沉》:“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不能随俗沉浮,为时豪所抑。”

50随波漂流 [ suí bō piāo liú ]

解释 随:跟从。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出处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泥滞苟且,没而不觉,随波漂流,与熛俱灭者亦甚众多。”

51太平无事 [ tài píng wú shì ]

解释 指时世安宁和平,也指生活清静无忧。

出处 明 焦竑《玉堂丛语 方正》:“惟高堂厚禄身享太平无事之日者,见月则乐也。”

52风口浪尖 [ fēng kǒu làng jiān ]

解释 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出处 向春《煤城怒火》第21章:“现在到了风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时候了,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抗日,一定要干出个英雄样来!”

53风平波息 [ fēng píng bō xī ]

解释 风和波浪都没有。比喻平静无事。

出处 《四海记·祖师复下凡间救苦》:“武当山祖师大显威灵,逢难救难,遇危救危,四海风平波息,发感神威。”

54汹涌彭湃 [ xiōng yǒng péng pai ]

解释 波浪翻腾,互相撞击。亦比喻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出处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彭湃。”

55趁浪逐波 [ chèn làng zhú bō ]

解释 趁:追逐;逐:追逐。追逐波浪漂流。比喻没有一定的主见,随大流

出处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不是我自间阔,趁浪逐波,落落托托。”

56随波逐浪 [ suí bō zhú làng ]

解释 ①随着波浪飘荡。②颠沛貌。③犹言随波逐流,随大流。④谓同行同止。

出处 ①唐·白居易《浪淘沙》词之六:“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西还有几家。”②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详察这生分女作歹为非,更和这忤逆男随波逐浪。”③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七军乱窜,随波逐浪者,不计其数。”

57萍踪浪影 [ píng zōng làng yǐng ]

解释 像浮萍、波浪一样无定所。比喻到处漂泊,踪迹无定。

出处 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58平静无事 [ píng jìng wú shì ]

解释 形容非常安全,没有事情发生

出处 毛泽东《批判大汉族主义》:“有些是很严重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平静无事……故须进行认真的教育,以期一步一步地解决这个问题。”

59惊涛怒浪 [ jīng tāo nù làng ]

解释 同“惊涛骇浪”。

出处 宋·韩拙《论观画别识》:“巅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竑腾沸,喷溅漂流。”

60此伏彼起 [ cǐ fú bǐ qǐ ]

解释 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出处 鲁迅《坟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因为政局的不安定,真是此起彼伏如转轮。”

61惊涛巨浪 [ jīng tāo jù làng ]

解释 同“惊涛骇浪”。

出处 清·李调元《大风渡黄河歌》:“我闻黄河天上来,惊涛巨浪相喧豗。”

62海波不惊 [ hǎi bō bù jīng ]

解释 惊:震动。比喻平安无事。

出处 唐·李庾《东都赋》:“开元太平,海波不惊,乃驾神都,东人夸荣。”

63浪静风恬 [ làng jìng fēng tián ]

解释 恬:安静。风平浪静。比喻十分平静。

出处 元·王实甫《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这些时浪静风恬。”

64浪恬波静 [ làng tián bō jìng ]

解释 恬:安静。风平浪静。比喻十分平静。

出处 明·吾丘瑞《运甓记·辞亲赴任》:“浪恬波静,指日到武冈之任。”

65波光粼粼 [ bō guāng lín lín ]

解释 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波光明净。

出处 阿来《尘埃落定》第七章:“月亮升起来,照着波光粼粼的小河。”

66澎湃汹涌 [ péng pài xiōng yǒng ]

解释 澎湃:大浪互相撞击;汹涌:波涛猛烈地向上涌。形容声势浩大。

出处 曹靖华《飞花集》:“我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花海中,徘徊,徘徊复徘徊,半生往事,如钱塘怒涛,澎湃汹涌,冲击心头!”

67回山倒海 [ huí shān dǎo hǎi ]

解释 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

出处 北齐 魏收《魏书 高闾传》:“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

68沸沸汤汤 [ fèi fèi tāng tāng ]

解释 水腾涌貌。

出处 《山海经·西山经》:“[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

69淈泥扬波 [ gǔ ní yáng bō ]

解释 淈:搅浊;扬:掀起。搅混泥浆,掀起波浪。形容人没有主见,随大流

出处 战国·楚·屈原《楚辞·渔父》:“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70滑泥扬波 [ huá ní yáng bō ]

解释 谓同流合污,随俗浮沉。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燮传》:“吾既不能隐处巢穴,追绮季之迹,而犹显然不远父母之国;斯固以滑泥扬波,同其流矣。”

71碧波荡漾 [ bì bō dàng yàng ]

解释 碧:青绿色。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9章:“灿烂的阳光,美丽的野花,碧波荡漾的原西河,凹凸不平的石板街……”

72海不波溢 [ hǎi bù bō yì ]

解释 海上风平浪静,没有波浪。比喻平安无事。

出处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五卷:“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

73雄伟壮观 [ xióng wěi zhuàng guān ]

解释 气势伟大美丽。

74天摧地塌 [ tiān cuī dì tā ]

解释 摧:毁坏,犹如天塌地陷。比喻重大事变。

出处 元·关汉卿《拜月亭》楔子:“你直待白骨中原如卧麻。虽是这战伐,负着个天摧地塌,是必想着俺子母每早来家。”

75波委云集 [ bō wěi yún jí ]

解释 委:堆积。如波浪之相积,云层聚集。比喻众物聚集在一处。

出处 唐·刘知畿《史通·杂述》:“虽复门千户万,波委云集,而言皆琐碎,事必丛残。”

76无风不起浪 [ wú fēng bù qǐ làng ]

解释 比喻事情发生,总有个原因。

出处 高玉宝《高玉宝》第十章:“无风不起浪,咱能听说,想必不会在天外头,只要下狠心,不愁找不着。”

77一尺水十丈波 [ yī chǐ shuǐ shí zhàng bō ]

解释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88回:“到底还是媒人嘴,一尺水十丈波的。”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