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人在外地的成语

形容人在外地的成语


1孤苦伶仃 [ gū kǔ líng dīng ]

解释 伶仃:孤独的样子。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出处 唐 白居易《祭郎中弟文》:“孤苦零丁,又加衰疾;殆无生意,岂有宦情?”

2背井离乡 [ bèi jǐng lí xiāng ]

解释 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乡里、家宅。离开乡里。常指被迫远离家乡;到外地谋生。

出处 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背井离乡,卧雪眠霜。”

3颠沛流离 [ diān pèi liú lí ]

解释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出处 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第九卷:“而哀予颠沛流离万里,保有之难也,而共振显之。”

4天各一方 [ tiān gè yī fāng ]

解释 各在天底下的一边。形容离别后各居一地;相距遥远。

出处 汉 苏武《诗》:“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5形单影只 [ xíng dān yǐng zhī ]

解释 形容孤独;没有同伴。形:身体;单:孤单;影:身影;只:指单独。

出处 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唯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6天南地北 [ tiān nán dì běi ]

解释 一个天南;一个地北。形容分离两地;相隔很远。也形容地区各不相同。

出处 元 关汉卿《沉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要时间月缺花飞。”

7浪迹天涯 [ làng jì tiān yá ]

解释 浪迹:到处流浪、漂泊;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到处流浪;走遍天下。形容人生漂泊无定。

出处 唐 卢氏《逸史》:“李生告归曰:‘某不能甘此寒苦,且浪迹江湖。’”

8流落他乡 [ liú luò tā xiāng ]

解释 他乡:不是自己的故乡;外地。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地。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舍父逃走,流落他乡,撞东磕西,苦哉,阿弥陀佛。”

9离乡背井 [ lí xiāng bèi jǐng ]

解释 乡、井:家乡;背:离开。离开家乡;到外地去。

出处 元 关汉卿《金线池》:“我依旧安业着家,他依旧离乡背井。”

10离乡别土 [ lí xiāng bié tǔ ]

解释 同“离乡背井”。

出处 唐·元稹《花栽》诗:“买得山花一两栽,离乡别土易摧颓。”

11餐风露宿 [ cān fēng lù sù ]

解释 餐:吃;宿:睡觉。在风中吃饭;在露天过夜。形容旅途或野外的艰辛。也作“露宿风餐”、“风餐露宿”。

出处 宋 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12横生枝节 [ héng shēng zhī jié ]

解释 横生:意外发生的;枝节:树干上长出的枝和节;比喻细小或旁出的事情。比喻意外地插进一些问题;干扰了主要问题的解决。

出处 宋 叶适《答少詹书》:“又疑人之不相与,而以为外己,所以枝叶横生,意见多疑。”

13地主之谊 [ dì zhǔ zhī yì ]

解释 即招待外地来的客人;当地主人应尽的义务。地主:当地的主人。谊:情谊。

出处 左丘明《左传 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

14茕茕孑立 [ qióng qióng jié lì ]

解释 孤独无依的样子。

出处 晋 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15东奔西走 [ dōng bēn xī zǒu ]

解释 到处奔跑。形容四处奔忙或为某个目的而四下活动。也形容到处逃窜。走:跑。

出处 元 魏初《沁园春 留别张周卿韵》:“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遥望神州,故人千里。”

16他乡异县 [ tā xiāng yì xiàn ]

解释 指远离家乡的外地。

出处 《乐府诗集·饮马长城窟行》:“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17孑然一身 [ jié rán yī shēn ]

解释 孑然:孤独的样子。孤单单的一个人。

出处 宋 周煇《清波杂志》第八卷:“岁月滋久,根深蒂结,生育男女,于义有不可负者,兼渠孑然一身,无所依傍,处性不能自立。”

18孤形单影 [ gū xíng dān yǐng ]

解释 孤:单独;单:独。形容孤单一人,无亲无友。

出处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牧羊记·北海牧羝>》:“冷清清孤形单影,静恍恍没一个人来至。”

19离乡背土 [ lí xiāng bèi tǔ ]

解释 见“离乡别土”。

出处 元·张浩养《一枝花·咏喜雨》套曲:“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得也离乡背土。”

20不期而会 [ bù qī ér huì ]

解释 期:约会。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或自动聚集。

出处 《穀梁传 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

21衣锦昼行 [ yì jǐn zhòu xíng ]

解释 穿了锦绣衣裳在白天出行。旧时形容在本乡做官,或在外地做官告老回乡,荣耀异常。同“衣绣昼行”。

出处 宋 叶適《朝请大夫主管冲佑观焕章侍郎陈公墓志铭》:“大父康伯,相高宗,值逆亮送死,竭臣子力,赖累圣威灵,幸而破虏。临内禅,特诏定第,自请退休,得守乡社。都人称赞曰:‘所谓衣锦昼行者也。’”

22跋涉山川 [ bá shè shān chuān ]

解释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出处 《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23地主之仪 [ dì zhǔ zhī yí ]

解释 见“地主之谊”。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于理不当。”

24餐风咽露 [ cān fēng yàn lù ]

解释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出处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青天白日》:“餐风咽露,跋涉奔波。”

25离乡别井 [ lí xiāng bié jǐng ]

解释 见“离乡背井”。

出处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天情道理书》:“离乡别井,劳碌奔驰,不分蚤夜。”

26东飘西泊 [ dōng piāo xī bó ]

解释 谓四处漂泊,行踪无定。

出处 《荡寇志》第一一二回:“车夫道:‘只有一人想该斗得他过。’徐槐听了,忙问是何人?车夫道:‘这人姓颜,名叫树德……向来东飘西泊,不知住处。”

27梗迹蓬飘 [ gěng jì péng piāo ]

解释 比喻漂泊流离。梗,断梗;蓬,飞蓬。

出处 明·范受益《寻亲记·相逢》:“梗迹蓬飘,跋踄山川岂惮劳。”

28断梗飘萍 [ duàn gěng piāo píng ]

解释 见“断梗浮萍”。

出处 明·梅鼎祚《玉合记·祝发》:“想归海楼船未有期,梦与飘风会,似断梗飘萍谁可系。”

29断梗浮萍 [ duàn gěng fú píng ]

解释 比喻漂泊不定。

出处 宋·秦观《别贾耘老》诗:“人生百龄同臂伸,断梗浮萍暂相亲。”

30伶仃孤苦 [ líng dīng gū kǔ ]

解释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出处 晋 李密《陈情表》:“伶仃孤苦,至于成立。”

31来鸿去燕 [ lái hóng qù yàn ]

解释 比喻行踪漂泊不定的人。

出处 清 黄景仁《稚存从新安归作此寄之》诗:“来鸿去燕江干路,露宿风飞各朝暮。”

32孤苦零丁 [ gū kǔ líng dīng ]

解释 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语出晋李密《陈情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出处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3梗泛萍飘 [ gěng fàn píng piāo ]

解释 比喻流离漂泊。

出处 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二折:“只为他孤身去梗泛萍飘,撇的俺三口儿梦断魂劳。”

34东徙西迁 [ dōng xǐ xī qiān ]

解释 同“东迁西徙”。

出处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黄宗羲》:“宗羲窜匿草莽,东徙西迁,屡濒于危。”

35衣绣昼行 [ yì xiù zhòu xíng ]

解释 昼:白天。穿了锦绣衣服在白昼行走。比喻在本乡作官,或富贵后回到故乡。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张既传》:“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

36浮家泛宅 [ fú jiā fàn zhái ]

解释 泛:漂浮;宅:住所。形容以船为家,在水上生活,漂泊不定。

出处 《新唐书 隐逸传 张志和》:“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

37风萍浪迹 [ fēng píng làng jì ]

解释 浪迹:到处飘游。比喻漂泊不定。

出处 柔石《二月》:“萧涧秋在这六年之中,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底大部分的疆土。”

38梗泛萍漂 [ gěng fàn píng piāo ]

解释 断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漂泊流离。

出处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二折:“只为他孤身去梗泛萍漂,撇的俺三口儿梦断魂劳。”

39戴霜履冰 [ dài shuāng lǚ bīng ]

解释 形容不怕严寒,奔波于外。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于是莫不蒙尘触雨,戴霜履冰,怀黄握白,提清絜肥,以赴邪径之近易,规朝种而暮获矣!”

40行险侥幸 [ xíng xiǎn jiǎo xìng ]

解释 行险:冒险。冒险行事以求得意外的成功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41块然独处 [ kuài rán dú chǔ ]

解释 块然:孤独的样子。孤单一个人待着。形容独居无聊。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块然独处。”

42尽地主之谊 [ jìn dì zhǔ zhī yì ]

解释 地主:当地的主人;谊:通“义”。尽本地主人应尽的义务,指招待外地来客。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