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声音逐渐消失的成语

形容声音逐渐消失的成语


1戛然而止 [ jiá rán ér zhǐ ]

解释 戛然:像声词。声音突然停止。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满场生旦净末,同声一个曲牌,也听不来南腔北调,只觉得如出一口。唱了几套,戛然而止。”

2销声匿迹 [ xiāo shēng nì jì ]

解释 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出处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3无声无息 [ wú shēng wú xī ]

解释 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

出处 鲁迅《书信集 1047 至胡风》:“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4万籁俱寂 [ wàn lài jù jì ]

解释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种种声响。

出处 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赖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5鸦雀无声 [ yā què wú shēng ]

解释 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自然环境很静或形容人们默不作声;一声不响。鸦:乌鸦;雀:麻雀。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四卷:“公曰:‘鸦去无声,运何言闻?’”

6风平浪静 [ fēng píng làng jìng ]

解释 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江河湖海里没风浪;显出一时安闲宁静的景象。也比喻事情平息;恢复沉静。

出处 宋 杨万里《泊光口》:“风平浪静不生纹,水面浑如镜面新。”

7万马齐喑 [ wàn mǎ qí yīn ]

解释 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语。形容死气沉沉的局面。喑:哑;失音。

出处 宋 苏轼《三马图赞》序:“时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皆瘖。”

8不可磨灭 [ bù kě mó miè ]

解释 磨灭: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消失。形容永远不会消失。

出处 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下》:“彼自有不可磨灭者,毋事更屑屑也。”

9一声不响 [ yī shēng bù xiǎng ]

解释 指不发出一点声音。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31回:“仿佛菊笑一声不响的闪了进来,像猫儿戏蝶一般,擒擒纵纵地把自己搏弄。”

10噤若寒蝉 [ jìn ruò hán chán ]

解释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11一笔勾销 [ yī bǐ gōu xiāo ]

解释 勾销:取消;抹掉。用笔在书面材料上勾画一下;表示事情已经了结或取消。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一概不计较。

出处 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第七卷:“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12烟消云散 [ yān xiāo yún sàn ]

解释 消:消失;散:散去。像烟雾和云气一样消散。比喻消失得无影无踪。也作“云消雾散”。

出处 元 张养浩《天净沙》曲:“烟消云散,一杯谁共歌欢。”

13夜深人静 [ yè shēn rén jìng ]

解释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深夜人静,为何叩门?”

14冰消瓦解 [ bīng xiāo wǎ jiě ]

解释 冰消:像冰一样融化;瓦解:指事物的崩溃或分裂。像冰融化了;瓦分解一样。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出处 晋 成公绥《云赋》:“于是玄风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15回味无穷 [ huí wèi wú qióng ]

解释 回味:吃过好的食物以后的余味;指从回忆中体会到的意味;穷:穷尽。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也比喻读过含意深长的文艺作品后;体会到无限的意趣。

出处 宋 王禹偁《小畜集 卷六 橄榄》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16鸦默雀静 [ yā mò què jìng ]

解释 默:静默。形容人们或活动场所非常安静。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我因为到了老祖宗那里,鸦默雀静的,问小丫头子们,他又不肯叫我找园里来。”

17万籁无声 [ wàn lài wú shēng ]

解释 一点声音也没有。多形容自然环境的清静或冷清。

出处 唐 皎然《戛铜碗为龙吟歌》:“遥闻不断在烟杪,万籁无声天境空。”

18云消雾散 [ yún xiāo wù sàn ]

解释 云雾消失;天气转晴。比喻事情、心情等由隐晦、疑点、转为明朗、通畅。也比喻疑虑、怨气等消除得干干净净。

出处 唐 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诏》:“干戈所指,云消雾散。”

19寂然无声 [ jì rán wú shēng ]

解释 寂静没有声音。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1卷:“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这残盘剩饭,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为何寂然无声?”

20百念皆灰 [ bǎi niàn jiē huī ]

解释 种种念头都已消失成了灰。比喻心灰意冷。

出处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38回:“我如今百念皆灰,只求归见老母。”

21铲迹销声 [ chǎn jì xiāo shēng ]

解释 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出处 《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22万籁俱静 [ wàn lài jù jìng ]

解释 籁:古代的一种箫,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静:安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出处 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漏二下,行踪已绝,万籁俱静。”

23悄无声息 [ qiǎo wú shēng xī ]

解释 悄:静。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34回:“此时再听,就悄无声息了。”

24浸微浸消 [ jìn wēi jìn xiāo ]

解释 浸:渐渐;微:衰败;消:消失。逐渐衰微而至于消失。

出处 宋·苏洵《审势》:“浸微浸消,释然而溃。”

25烟云过眼 [ yān yún guò yǎn ]

解释 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出处 宋 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26冰销雾散 [ bīng xiāo wù sàn ]

解释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处 唐 康骈《剧谈录 郭鄩见穷鬼》:“鄩复问云:‘彼之聚敛丰盈,何以遽令散去?’云:‘先得计于安品子,其余冰销雾散。’”

27冰消云散 [ bīng xiāo yún sàn ]

解释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处 续范亭《三年不言之言》:“我看当时的情况,好象阎长官满肚子的勇气,被郭宗汾的这一席话,说得冰消云散了。”

28冰消冻解 [ bīng xiāo dòng jiě ]

解释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出处 《朱子全书》卷四:“见得大处分明,这许多小小病痛,都是冰消冻解,无有痕迹矣。”

29冰消雾散 [ bīng xiāo wù sàn ]

解释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处 北周 庚信《周大将军琅邪定公司马裔墓志铭》:“都督始州诸军事,蛮夷恃险,狼顾鸱张,高山寻云,深谷无景,九地纵横,三门起伏,危峰马束,水险桥飞。遂得谷静山空,冰消雾散。”

30冰解云散 [ bīng jiě yún sàn ]

解释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处 宋 叶适《纪纲三》:“虽分四总管以固捍御,委长安、建康之守以募勤王,天下冰解云散,一城之地,劫制于虏,而号令不能及矣。”

31冰销叶散 [ bīng xiāo yè sàn ]

解释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处 《隋书 越王侗传》:“若王师一临,旧章暂睹,自应解甲倒戈,冰销叶散。”

32冰散瓦解 [ bīng sàn wǎ jiě ]

解释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出处 《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嘏对曰”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战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33烟飞星散 [ yān fēi xīng sàn ]

解释 形容离散。

出处 《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难道不是大盗?”

34悄然无声 [ qiǎo rán wú shēng ]

解释 悄然:寂静无声的样子。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

出处 唐 白居易《琵琶行》诗:“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35黯晦消沉 [ àn huì xiāo chén ]

解释 指湮没消失。

出处 蒋智由《武士道>序》:“凡有绝大之战争,往往赖有雄伟之文,淋漓之诗歌,而后其印象日留于国民心目之间。否则,不数年间而黯晦消沉以尽。”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