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隐居的成语

形容隐居的成语


1高卧东山 [ gāo wò dōng shān ]

解释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出处 《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2东山高卧 [ dōng shān gāo wò ]

解释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出处 《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3梅妻鹤子 [ méi qī hè zǐ ]

解释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

出处 宋 沈括《梦溪笔谈 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復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4长林丰草 [ cháng lín fēng cǎo ]

解释 幽深的树林,茂盛的野草。指禽兽栖止的山林草野,旧常喻隐居之地。

出处 三国 魏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5北郭先生 [ běi guō xiān shēng ]

解释 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出处 《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却楚庄王之聘不仕。《后汉书 方术传 廖扶》载,廖扶感父以法丧身,惮为吏,终身不仕,时人因号为北郭先生。

6杜门绝迹 [ dù mén jué jì ]

解释 指隐居不出。

出处 《后汉书·党锢传·刘佑》:“(刘佑)后得赦出……诏拜中散大夫,遂杜门绝迹。”

7戢鳞潜翼 [ jí lín qián yì ]

解释 戢:收敛;潜:隐居。鱼儿收敛鳞甲,鸟儿收起翅膀。比喻人退出官场,归隐山林或蓄志待时。

出处 《晋书 宣帝纪论》:“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8高蹈远举 [ gāo dǎo yuǎn jǔ ]

解释 意为隐居避世。

出处 宋·王琳《野客丛书·穆生邹阳》:“穆生高蹈远举,意盖有在,逆知异日必不能免,非知几畴克尔哉。”

9枕石漱流 [ zhěn shí shù liú ]

解释 旧时指隐居生活。

出处 三国 魏 曹操《秋胡行》:“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10高翔远引 [ gāo xiáng yuǎn yǐn ]

解释 形容避世隐居。

出处 汉·孔融《与曹操论盛孝章书》:“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11避世绝俗 [ bì shì jué sú ]

解释 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晋书 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12躬耕乐道 [ gōng gēng lè dào ]

解释 躬:亲自;道:圣贤之道。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指过隐居生活。

出处 《三国志 魏书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胡]昭乃转居浑山中,躬耕乐道,以以经籍自娱。”

13餐松饮涧 [ cān sōng yǐn jiàn ]

解释 食松实,饮涧水。指过隐居生活。

出处 南朝 梁 沉约《善馆碑》:“达人独往之事,志非易立,餐松饮涧之情,理难轻树。”

14东山之志 [ dōng shān zhī zhì ]

解释 指隐居的念头。

出处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15避世墙东 [ bì shì qiáng dōng ]

解释 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出处 《后汉书 逸民传 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

16朝令夜遁 [ zhāo lìng yè dùn ]

解释 令:召。早上被征召,晚上就隐退。形容甘于隐居避世。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田子方》:“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17鹭朋鸥侣 [ lù péng ōu lǚ ]

解释 指与鹭、鸥为友。比喻隐居生活。

出处 宋 方岳《送史子贯归觐且迎妇也》诗:“久住西湖梦亦佳,鹭朋鸥侣自烟沙。”

18大彻大悟 [ dà chè dà wù ]

解释 彻:明白;贯通;悟:领会;领悟。最彻底的了解和最深刻的觉悟。佛教或道教指识破本来面目。

出处 元 郑德辉《立成汤伊尹耕萃》:“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以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

19与世隔绝 [ yǔ shì gé jué ]

解释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常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4卷:“山野废人,与世隔绝,不习跪拜,望陛下优容之。”

20席地而坐 [ xí dì ér zuò ]

解释 席:坐席。原指把坐席铺在地上坐。现多指坐在地面上。

出处 《旧五代史 李茂贞传》:“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

21荣华富贵 [ róng huá fù guì ]

解释 荣华:兴旺显耀。旧时形容有钱有势。现比喻兴盛或显达。

出处 宋 沈作喆《寓简》:“一涉世俗,虽荣华富贵中,无一切如意事。”

22闲云野鹤 [ xián yún yě hè ]

解释 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

出处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六:“州亦难添,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

23归去来兮 [ guī qù lái xī ]

解释 回去吧!

出处 晋 陶潜《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24马放南山 [ mǎ fàng nán shān ]

解释 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出处 《尚书 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25遁迹销声 [ dùn jì xiāo shēng ]

解释 谓隐居不出。

出处 《旧唐书·韦嗣立传》:“若任用无才,则有才之路塞,贤人君子所以遁迹销声,常怀叹恨者也。”

26拂袖而归 [ fú xiù ér guī ]

解释 拂袖:甩袖子,表示意志已决。指毫无留恋,回到家乡归隐。

出处 元·周文质《斗鹌鹑·自悟》套曲:“您都待重裀而卧,列鼎而食,不如我拂袖而归。”

27买田阳羡 [ mǎi tián yáng xiàn ]

解释 指辞官归隐。

出处 宋 苏轼《菩萨蛮》词:“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28敛影逃形 [ liǎn yǐng táo xíng ]

解释 隐藏身形。比喻隐居不出。

出处 南朝·梁·江淹《奏记诣南徐州新安王》:“方敛影逃形,匡坐编蓬之下,遂遭烟露余彩,日月末光。”

29挂冠求去 [ guà guān qiú qù ]

解释 挂冠:把官帽挂起来。脱下官帽要求离去。比喻辞官归隐。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30遁世幽居 [ dùn shì yōu jū ]

解释 见“遁世隐居”。

出处 北齐·刘昼《新论·遇不遇》:“齐之华士,栖志丘壑,而太公诛之之;魏之干木,遁世幽居,而文侯敬之。”

31遁世绝俗 [ dùn shì jué sú ]

解释 见“遁世离俗”。

出处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摈弃而不容之感,遁世绝俗之悲,泥而不滓,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

32遁迹藏名 [ dùn jì cáng míng ]

解释 犹言隐居不出。

出处 《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功成辞赏,遁迹藏名。”

33遁迹方外 [ dùn jì fāng wài ]

解释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出处 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34遁世隐居 [ dùn shì yǐn jū ]

解释 避世而深居不仕。

出处 汉·焦赣《易林·革之旅》:“遁世隐居,竟不逢时。”

35高人胜士 [ gāo rén shèng shì ]

解释 指人品清高脱俗,不贪慕虚名利禄的人。

出处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制作楷模》:“或有逸品,皆高人胜士寄兴寓意者,当求之笔墨之外,方为得趣。”

36高举远去 [ gāo jǔ yuǎn qù ]

解释 举:起飞。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

出处 宋·苏舜钦《上范希文书》:“阁下居长安,统二于人,不能明白立功名,不如高举远去。”

37出处殊途 [ chū chǔ shū tú ]

解释 见“出处殊涂”。

出处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八:“出处殊途,俯仰异容。瞻叹古烈,思迈高踪。”

38南山隐豹 [ nán shān yǐn bào ]

解释 隐:隐伏。比喻隐居山林不仕的贤人。

出处 《列女传·贤明·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39杜门晦迹 [ dù mén huì jì ]

解释 晦:隐匿。关上门,隐匿自己的踪迹。指隐居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或动态。

出处 《周书·宇文神举传》:“显和具陈宣杜门晦迹,相时而动,孝武深纳焉。”

40寄迹山林 [ jì jì shān lín ]

解释 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

出处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四回:“虽欲寄迹林泉,不但不敢,亦且不忍。”

41归老林下 [ guī lǎo lín xià ]

解释 指回到幽雅处所,度过晚年。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翩翩》:“大业已归老林下,意侄已死,忽携佳孙美妇归,喜如获宝。”

42鸥鸟忘机 [ ōu niǎo wàng jī ]

解释 机:机心。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出处 唐 陆龟蒙《酬袭美夏首病愈见招》诗:“除却伴淡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

43披发入山 [ pī fā rù shān ]

解释 谓离开俗世而隐居。

出处 明·王世贞《纲鉴会纂·后汉纪》:“汝欲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44鸥鹭忘机 [ ōu lù wàng jī ]

解释 机:机心。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海上之人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45归老林泉 [ guī lǎo lín quán ]

解释 林泉:山林泉石胜境。指回到幽雅处所,度过晚年。

出处 明·周楫《西湖二集·愚郡守玉殿生春》:“赵雄因见满朝之人都生忌妒,遂上表辞朝而回,归老林泉。”

46盥耳山栖 [ guàn ěr shān qī ]

解释 盥耳:洗耳朵。比喻隐居不仕。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

47遁身远迹 [ dùn shēn yuǎn jì ]

解释 犹言避世隐居。

出处 宋·叶適《赵孺人墓铭》:“已而久不合,退居山穷水绝处,慕王霸、梁鸿夫妇,赓《麦秀》、《五噫》之歌,将遁身远迹以自娱佚。”

48高蹈远引 [ gāo dǎo yuǎn yǐn ]

解释 蹈:踩上;引:避开。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

出处 明·李贽《焚书·复焦弱侯》:“况乎以一时之喜怒,以一人之爱憎,而欲视天下高蹈远引之士,混俗和光之徒,皮毛臭秽之夫,如周丘其人者哉!”

49遁世离俗 [ dùn shì lí sú ]

解释 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

出处 《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50轻举远游 [ qīng jǔ yuǎn yóu ]

解释 指避世隐居。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51被发入山 [ pī fà rù shān ]

解释 被:通“披”;被发:披散头发。指归隐山林。

出处 晋·袁晔《献帝春秋》:“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52科头箕踞 [ kē tóu jī jù ]

解释 科头:不戴帽子;箕踞:两腿分开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适的隐居生活。

出处 唐 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53高举远蹈 [ gāo jǔ yuǎn dǎo ]

解释 举:起飞;蹈:踩上。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

出处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五柳先生上》:“唯其高举远蹈,不受世纷,而至于躬耕乞食,其忠义亦足见矣。”

54泉石膏肓 [ quán shí gāo huāng ]

解释 泉石:指山水;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据说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比喻嗜好山水成癖。

出处 《旧唐书 隐逸传 田游岩》:“臣泉石膏肓,烟霞锢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

55高翔远翥 [ gāo xiáng yuǎn zhù ]

解释 翔:回旋而飞;翥:飞举。形容避世隐居。

出处 宋·范仲淹《灵鸟赋》:“灵鸟灵鸟尔之为禽兮,何不高翔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

56高举深藏 [ gāo jǔ shēn cáng ]

解释 指避世隐居。

出处 明·无名氏《拔宅飞升》第三折:“者莫他高举深藏,你看我驾天风定然赶上,则好去深渊中躲避灾殃。”

57鹤怨猿惊 [ hè yuàn yuán jīng ]

解释 形容对官场厌倦,有意归隐的心情。

出处 宋·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词:“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58膏肓泉石 [ gāo huāng quán shí ]

解释 膏肓:胸鬲之间,比喻难治的病症。形容热爱山林泉水已成为很难改变的癖好,指隐居不愿做官。

出处 明·洪应明《菜根谭》:“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59鹭约鸥盟 [ lù yuē ōu méng ]

解释 谓与鹭、鸥相约结盟。比喻隐居者的生活。

出处 宋·高观国《青玉案》词:“一堤风月,六桥烟水,鹭约鸥盟在。”

60出处殊涂 [ chū chǔ shū tú ]

解释 亦作“出处殊途”。谓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

61大隐朝市 [ dà yǐn cháo shì ]

解释 朝市:朝廷和集市。指真正的隐士不必隐居山林,可以隐居在闹市

出处 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62贫困潦倒 [ pín kùn liáo dǎo ]

解释 生活贫困,精神失意颓丧。

63焚香扫地 [ fén xiāng sǎo dì ]

解释 形容清幽的隐居生活。

出处 宋·王谠《唐语林·文学》:“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

64焚林之求 [ fén lín zhī qiú ]

解释 焚:烧。焚烧山林来求取贤才。

出处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壬行状》:“既允焚林之求,实兼仪形之寄。”

65遁形远世 [ dùn xíng yuǎn shì ]

解释 犹言避世隐居。

出处 《后汉书·逸民传·法真》:“真曰:‘吾既不能遁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隐绝,终不降屈。”

66江海之士 [ jiāng hǎi zhī shì ]

解释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隐士。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67枯槁之士 [ kū gǎo zhī shì ]

解释 枯槁:瘦瘠。指隐居山林的隐士。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招士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筋力之士矜雅,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

68林栖谷隐 [ lín qī gǔ yǐn ]

解释 谓在山林隐居。亦指隐居的人。

69戢鳞委翼 [ jí lín wěi yì ]

解释 比喻人退出官场,归隐山林或蓄志待时。同“戢鳞潜翼”。

出处 唐 韩愈《赠郑兵曹》诗:“我材与世不相当,戢鳞委翼无复望。”

70箕山挂瓢 [ jī shān guà piáo ]

解释 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出处 明 敬虚子《小隐书 许由》载:相传许由隐居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躬耕自食,以手掬饮。人遗一瓢,挂于树,风吹历历作声,以为烦,弃之。

71海怀霞想 [ hǎi huái xiá xiǎng ]

解释 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怀霞想”谓远游隐居之思。

出处 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

72龙蛰蠖屈 [ lóng zhé huò qū ]

解释 喻隐居不仕。语本《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出处 语出《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73杜门屏迹 [ dù mén píng jì ]

解释 见“杜门晦迹”。

出处 唐·杨炯《后周宇文公神道碑》:“公杜门屏迹,心不自安,与门生故吏数百人归于后魏。”

74遁世遗荣 [ dùn shì yí róng ]

解释 谓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

出处 晋·慧远《答何镇南书》:“是故遁世遗荣,反俗而动。”

75遁世长往 [ dùn shì cháng wǎng ]

解释 避世隐居而长期不出。

出处 明·归有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其所见四方贤公卿大夫、名士才人有几;遁世长往、怀道蕴术之士有几?”

76返我初服 [ fǎn wǒ chū fú ]

解释 返:归还;初服:未做官时的衣服。比喻辞官归隐。

出处 三国·魏·曹植《七启》:“愿返初服,从子而归。”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