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孟子的成语

形容孟子的成语


1缘木求鱼 [ yuán mù qiú yú ]

解释 缘:顺着;木:树。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方法不对;徒劳无功。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始作俑者 [ shǐ zuò yǒng zhě ]

解释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3孟母三迁 [ mèng mǔ sān qiān ]

解释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出处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4专心致志 [ zhuān xīn zhì zhì ]

解释 心里很专一;注意力集中。致:极尽;志:心意;志趣。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5负隅顽抗 [ fù yú wán kàng ]

解释 凭借险要地势;顽强抵抗。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6乱臣贼子 [ luàn chén zéi zǐ ]

解释 旧时指不忠君主;不守臣道;作风反叛的大臣。后指破坏国家统一;损害人民利益的恶人。也作“逆子贼臣”。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7恻隐之心 [ cè yǐn zhī xīn ]

解释 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指怜悯受苦受难者的心情。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8断子绝孙 [ duàn zǐ jué sūn ]

解释 指没有子孙后代。多用作诅咒语。

出处 元 柯丹邱《荆钗记 执柯》:“你再不娶亲,我只愁你断子绝孙谁拜坟。”

9明察秋毫 [ míng chá qiū háo ]

解释 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10易如反掌 [ yì rú fǎn zhǎng ]

解释 像翻转手掌一样;比喻做事很容易。

出处 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11一曝十寒 [ yī pù shí hán ]

解释 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2引而不发 [ yǐn ér bù fā ]

解释 引:拉引;发:射箭。拉长了弓弦;但不把箭射出去。比喻作好一切准备;等待时机;也可比喻善于启发引导。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13百家争鸣 [ bǎi jiā zhēng míng ]

解释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指发表意见。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14自怨自艾 [ zì yuàn zì yì ]

解释 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现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

15却之不恭 [ què zhī bù gōng ]

解释 却:推辞;谢绝。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16寡不敌众 [ guǎ bù dí zhòng ]

解释 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

17与民同乐 [ yǔ mín tóng lè ]

解释 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18贪生怕死 [ tān shēng pà sǐ ]

解释 贪:贪恋。贪图生存;惧害死亡。形容为了活命而失去正义的原则。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19好为人师 [ hào wéi rén shī ]

解释 好:喜欢;为:做;当。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20秋毫之末 [ qiū háo zhī mò ]

解释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1言近旨远 [ yán jìn zhǐ yuǎn ]

解释 旨:题旨;所要表达的意思。言语虽然浅近;含意却很深远。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22一暴十寒 [ yī pù shí hán ]

解释 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3远交近攻 [ yuǎn jiāo jìn gōng ]

解释 原指对远方国家联合;对邻近国家攻占的外交策略。后来指利用关系转较远的力量来攻击眼前对手的处世手法。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24仁民爱物 [ rén mín ài wù ]

解释 仁:仁爱,同情、爱护或帮助。爱众人,进而爱护万物。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出处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25怨女旷夫 [ yuàn nǚ kuàng fū ]

解释 指没有配偶的成年男女。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无。”

26善为说辞 [ shàn wéi shuō cí ]

解释 说辞:讲话。形容很会讲话。后指替人说好话。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27不为已甚 [ bù wéi yǐ shèn ]

解释 已甚:过分。不做过分的事,要适可而止。多指对人的谴责或处罚要适可而止。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己,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未加毫末。’”

28民贼独夫 [ mín zéi dú fū ]

解释 指残害人民众叛亲离的反动统治者。

出处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这种险惨刻毒的民贼独夫思想,与孔孟正统派的仁义学说恰恰处于对立的地位。”

29从头到尾 [ cóng tóu dào wěi ]

解释 见“从头至尾”。

出处 《朱子全书·孟子三》:“是金声底,从头到尾只是金声;是玉声底,从头到尾只是玉声;是丝竹之声,从头到尾只是丝竹之声。”

30反求诸己 [ fǎn qiú zhū jǐ ]

解释 诸;之于的合音;反过来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或对自己提出要求。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31市井之徒 [ shì jǐng zhī tú ]

解释 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5回:“三百余人,皆里巷市井之徒,胁肩谄笑之辈。”

32返观内照 [ fǎn guān nèi zhào ]

解释 见“返视内照”。

出处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

33解民倒悬 [ jiě mín dào xuán ]

解释 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34引首以望 [ yǐn shǒu yǐ wàng ]

解释 抬头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处 《孟子 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新五代史 唐臣传 郭崇韬》:“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

35周游列国 [ zhōu yóu liè guó ]

解释 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后指走遍各地。

出处 曹余章《上下五千年 孔子周游列国》:“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36穷不失义 [ qióng bù shī yì ]

解释 义:礼义。虽然穷困,但不失礼义。

出处 《孟子·尽心上》:“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37不见舆薪 [ bù jiàn yú xīn ]

解释 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38东墙处子 [ dōng qiáng chǔ zǐ ]

解释 指邻居的处女。

出处 《孟子·告子下》:“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39法家拂士 [ fǎ jiā bì shì ]

解释 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

出处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0披发缨冠 [ pī fā yīng guàn ]

解释 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出处 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41引领而望 [ yǐn lǐng ér wàng ]

解释 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2廉顽立懦 [ lián wán lì nuò ]

解释 谓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出处 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43孔孟之道 [ kǒng mèng zhī dào ]

解释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

44位卑言高 [ wèi bēi yán gāo ]

解释 指职位低的人议论职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务。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

45平治天下 [ píng zhì tiān xià ]

解释 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46不虞之誉 [ bù yú zhī yù ]

解释 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47作辍无常 [ zuò chuò wú cháng ]

解释 汉扬雄《法言·孝至》:“或曰:‘何以处伪?’曰:‘有人则作、无人则辍之谓伪。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后因称时作时歇、不能持久为“作辍无常”。

出处 汉·扬雄《法言·孝至》:“或曰:‘何以处伪?’曰:‘有人则作、无人则辍之谓伪。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

48视为寇雠 [ shì wéi kòu chóu ]

解释 《孟子 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后因以“视为寇雠”比喻极端仇视。

出处 《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49以意逆志 [ yǐ yì nì zhì ]

解释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50富贵利达 [ fù guì lì dá ]

解释 犹言功名利禄。

出处 《孟子·离娄下》:“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相泣者,几希矣。”

51过为已甚 [ guò wéi yǐ shèn ]

解释 过:过分;为:做;已甚:过头。做得太过分。

出处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52兼善天下 [ jiān shàn tiān xià ]

解释 兼善:使大家都有好处。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出处 《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53寡人之疾 [ guǎ rén zhī jí ]

解释 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疾:病,毛病。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54犹解倒悬 [ yóu jiě dào xuán ]

解释 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55进锐退速 [ jìn ruì tuì sù ]

解释 锐:迅速。急于求进者往往后退也快。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其进锐者,其退速。”

56鸿鹄将至 [ hóng hú jiāng zhì ]

解释 鸿鹄:天鹅。指学习不专心。现表示将有所得。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7于今为烈 [ yú jīn wéi liè ]

解释 某件事过去已经有过,现在更加厉害。

出处 鲁迅《华盖集 论辩的魂灵》:“党同伐异之风,于今为烈。”

58仆仆亟拜 [ pú pú jí bài ]

解释 一再作揖行礼。语出《孟子·万章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出处 语出《孟子·万章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59取诸宫中 [ qǔ zhū gōng zhōng ]

解释 《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宫,古代对房屋的通称。后以“取诸宫中”谓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其便利。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60好勇斗狠 [ hào yǒng dòu hěn ]

解释 狠:暴戾,凶恶,残忍。爱逞威风,喜欢斗欧。形容人凶强好斗。

出处 《孟子·离娄下》:“好勇斗很,以危其父母,一不孝也。”

61居安资深 [ jū ān zī shēn ]

解释 形容安心学习,造诣很深。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62避之若浼 [ bì zhī ruò měi ]

解释 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出处 《孟子 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也。”赵岐注:“与乡人立,见其冠不正,望望然,惭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

63五十步笑百步 [ 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

解释 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