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不会表达的成语

形容不会表达的成语


1沉默寡言 [ chén mò guǎ yán ]

解释 沉默:沉静;不声不响;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也作“沉密寡言”、“沉静寡言”。

出处 《新唐书 梁崇义传》:“后为羽林射生,事来瑱,沉默寡言。”

2笨嘴拙舌 [ bèn zuǐ zhuō shé ]

解释 拙:不巧。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辞。也作“笨口拙舌”。

出处 杨朔《石油城》:“刘公之低着头,用大手搓着大腿,挺为难地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3一窍不通 [ yī qiào bù tōng ]

解释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4拖泥带水 [ tuō ní dài shuǐ ]

解释 拖着泥带着水。比喻说话、作文不简洁;做事不干脆利落。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主人勤拳,带累阇梨,拖泥涉水。”

5一言难尽 [ yī yán nán jìn ]

解释 一句话难以把意思说尽。表示事情相当曲折复杂。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志诚张主管》:“张主管道:‘小夫人如何在这里?’夫人道:‘一言难尽’。”

6一事无成 [ yī shì wú chéng ]

解释 连一样事情都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出处 唐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7词不达意 [ cí bù dá yì ]

解释 达:表达。语言或文辞不能确切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作“文不逮意”、“辞不达意”。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0回:“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

8张口结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解释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9妙不可言 [ miào bù kě yán ]

解释 妙:美妙、巧妙;言:说。美妙得不能用言语表。

出处 晋 郭璞《江赋》:“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10喜怒无常 [ xǐ nù wú cháng ]

解释 常:一定;无常:变化不定。一会儿高兴 ;一会儿发怒;变化不定。指人的性情多变;叫人捉摸不透。

出处 《魏书 杨大眼传》:“征淮堰之役,喜怒无常。”

11哑口无言 [ yǎ kǒu wú yán ]

解释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12吞吞吐吐 [ tūn tūn tǔ tǔ ]

解释 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13理屈词穷 [ lǐ qū cí qióng ]

解释 理:道理;理由;屈:短;尽;穷:穷尽。理由站不住脚;无话可说。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14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解释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出处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15笔墨官司 [ bǐ mò guān sī ]

解释 笔墨:文字;官司:诉讼。写状子起诉。指书面上的辩论。

出处 清 许叶芬《红楼梦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非仅为懵懂辈饶舌,打无谓笔墨官司也。”

16简明扼要 [ jiǎn míng è yào ]

解释 扼要:抓住要点。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出处 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

17闭门谢客 [ bì mén xiè kè ]

解释 指不接待客人。

出处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11回:“我从此闭门谢客,永不见人。”

18一无是处 [ yī wú shì chù ]

解释 是:对,正确。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出处 宋 欧阳修《与王懿敏公》:“事与心违,无一是处,未知何日遂得释然。”

19不可思议 [ bù kě sī yì ]

解释 原是佛教用语;指神秘奥妙。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语表达。后形容对事物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出处 《维摩诘经 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慧远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20无所作为 [ wú suǒ zuò wéi ]

解释 作为:做出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然黄帝亦曾用兵战斗,亦不是全然无所作为也。”

21碌碌无为 [ lù lù wú wéi ]

解释 碌碌:平庸的样子。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出处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21章:“我早就这样想:与其碌碌无为地混这一生,不如壮烈去死!”

22瞠目结舌 [ chēng mù jié shé ]

解释 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出处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23不可名状 [ bù kě míng zhuàng ]

解释 名:说出;状:形容。不能用语言来形容。

出处 晋 葛洪《神仙记》:“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24默不作声 [ mò bù zuò shēng ]

解释 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朱自清《不知道》:“固然他有时也可以‘默不作声’,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

25欲言又止 [ yù yán yòu zhǐ ]

解释 想说又停止;不说。常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而止者再。”

26有口难言 [ yǒu kǒu nán yán ]

解释 言:说。有嘴不能把话说出来。指由于某种原因只能把话藏在心里;不便或不敢说出来。

出处 宋 苏轼《醉醒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27一无所获 [ yī wú suǒ huò ]

解释 什么东西都没有获得(一无:全无)。

出处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然日势既暮,寿儿且寄院中止宿,颢亦怀疑,因命搜寿儿怀袖,一无所得,颢不得已遂躬自操觚。”

28酒囊饭袋 [ jiǔ náng fàn dài ]

解释 囊:口袋。装酒装饭的口袋。喻指只会喝酒吃饭而毫无能力的人。

出处 宋 陶岳《荆湖近事》:“马氏奢僭,诸院王子仆从烜赫,文武之道,未尝留意。时谓之酒囊饭袋。”

29一无所成 [ yī wú suǒ chéng ]

解释 一点没有成就。

出处 清 黄遵楷《人境庐诗草>跋》:“读先兄病笃之书,谓平生怀抱,一无所成,惟近古体诗能自立耳。”

30一无所能 [ yī wú suǒ néng ]

解释 一点没有能耐(能:能力;本领)。

出处 清 钱泳《履园丛话》:“又苏州叶某者,性迂拙,一无所能,其父死,既无产业,且有逋负。”

31击中要害 [ jī zhòng yào hài ]

解释 要害:易于致命的部位,引伸为重要部门或问题的关键。正打中致命的部位。

出处 《后汉书 来歙传》:“臣夜入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32一无所长 [ yī wú suǒ cháng ]

解释 没有一点专长。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9回:“今先生处胜门下三年,胜未有所闻,是先生于文武一无所长也。”

33一无所得 [ yī wú suǒ dé ]

解释 什么东西也没有得到。

出处 汉 焦赣《易林》:“步走逐鹿,空无所得。”

34胸无点墨 [ xiōng wú diǎn mò ]

解释 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旧指人没有文化。点:一点;比喻极小;墨:墨水;比喻学问。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师自赞曰:‘匙桃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空虚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

35闭口结舌 [ bì kǒu jié shé ]

解释 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

出处 《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36言不尽意 [ yán bù jìn yì ]

解释 言:说的话;尽:完全。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信的末尾。

出处 《周易 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37默默无言 [ mò mò wú yán ]

解释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出处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忧的我神思竭,默默无言;愁的我魂胆丧,兢兢打战。”

38辞不达义 [ cí bù dá yì ]

解释 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出处 语出《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39辞不达意 [ cí bù dá yì ]

解释 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出处 宋 罗烨《醉翁谈录 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40长篇累牍 [ cháng piān lěi dú ]

解释 累:重 叠;牍:古代写字用的木板。篇幅很长的文章。

出处 清 黄宗羲《陈令升先生传》:“高会广座,有所征引,长篇累牍,应口吟诵。”

41只言片语 [ zhī yán piàn yǔ ]

解释 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

出处 张洁《沉重的翅膀》:“让谁听了只言片语,给你来个断章取义,你受得了吗?”

42拙嘴笨舌 [ zhuō zuǐ bèn shé ]

解释 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拙:笨;不灵。

出处 清 随缘下士《林兰香》:“我亦并非处处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钝,不敢轻易开口。”

43心拙口夯 [ xīn zhuō kǒu bèn ]

解释 心思笨,又不善于说话。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谁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着人说呢!”

44不通文墨 [ bù tōng wén mò ]

解释 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45佶屈聱牙 [ jí qū áo yá ]

解释 佶屈:曲折、不通顺;聱牙:拗口、不上口。形容文词艰涩生僻、拗口难懂。

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46拙嘴笨腮 [ zhuō zuǐ bèn sāi ]

解释 见“拙嘴笨舌”。

出处 刘厚明《常河叔叔》:“不行,不行,我拙嘴笨腮的。”

47不堪言状 [ bù kān yán zhuàng ]

解释 指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2回:“然而我在南京住了几时,官场上面的举动,也见了许多,竟有不堪言状的。”

48不蔓不枝 [ bù màn bù zhī ]

解释 蔓:蔓延;枝:生枝节。原指莲茎不蔓延也不分枝。

出处 宋 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9缄口无言 [ jiān kǒu wú yán ]

解释 缄口: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师云:'汝若不会,老僧即缄口无言。'”

50笔头生花 [ bǐ tóu shēng huā ]

解释 形容诗文写得绚丽多采,非常漂亮。亦作“笔底生花”、“笔下生花”。

出处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51杜门不出 [ dù mén bù chū ]

解释 关闭门户,不外出与人交往接触。

出处 《国语·晋语一》:“谗言益起,狐突杜门不出。”

52如鲠在喉 [ rú gěng zài hóu ]

解释 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出处 汉·许慎《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韦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鲠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

53博士买驴 [ bó shì mǎi lǘ ]

解释 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54相顾无言 [ xiāng gù wú yán ]

解释 顾:看。彼此对看说不出话

出处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55笔酣墨饱 [ bǐ hān mò bǎo ]

解释 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出处 秦牧《艺海拾贝 巨日》:“那些作品的作者在节骨眼上,没有真正做到笔酣墨饱,因此,便不能获得预期的作用了。”

56笔下留情 [ bǐ xià liú qíng ]

解释 指写文章时作者的措词和用意委婉留有情面。

出处 张贤亮《睡前絮语》:“在‘文革’时期是要判我们刑的,还是请评论家笔下留情为好。”

57不易一字 [ bù yì yī zì ]

解释 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出处 《新唐书 王勃传》:“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58不忍卒读 [ bù rěn zú dú ]

解释 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出处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59莫可名状 [ mò kě míng zhuàng ]

解释 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

出处 明 刘基《松风阁记》:“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

60百无一能 [ bǎi wú yī néng ]

解释 什么都不会做。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2回:“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

61蚌病成珠 [ bàng bìng chéng zhū ]

解释 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林训》:“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

62蚌病生珠 [ bàng bìng shēng zhū ]

解释 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同“蚌病成珠”。

出处 高燮《题蔡哲夫所绘沈孝则〈冰雪庐图〉即步哲夫韵》:“嗟哉蚌病乃生珠,诗渐可读消雄图。”

63难以启齿 [ nán yǐ qǐ chǐ ]

解释 启齿:开口。话很难说出口。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卷:“所恨者新丧未久,况且女求于男,难以启齿。”

64闭门却扫 [ bì mén què sǎo ]

解释 却:停止;却扫:不再清扫车迹,意指谢客。关上大门,扫除车迹。指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

出处 汉 应劭《风俗通 十反》:“蜀郡太守颖川刘胜季陵,去官在家,闭门却扫。”

65讷口少言 [ nè kǒu shǎo yán ]

解释 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

出处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66聱牙诘曲 [ áo yá jié qū ]

解释 聱牙:不顺口;诘曲: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出处 清 郑相如《汉林四传 开明君传》:“有荐伏生工《尚书》,上诏中大夫晁错至其家,从七岁好口授书文,聱牙诘曲。”

67不可言传 [ bù kě yán chuán ]

解释 言:言语。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明 圆极居顶《续传灯录》卷二十四:“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证不可以言传。

68词不逮意 [ cí bù dǎi yì ]

解释 犹言词不达意。

出处 清·龙启瑞《覆唐子实书》:“嗣有四乡联团之议,曾泐数行奉达,仓卒中词不逮意。”

69诘曲聱牙 [ jié qǔ áo yá ]

解释 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

出处 明·宋濂《文原》:“予窃怪世之为文者,不为不多,骋新奇者,钩摘隐伏,变更庸常,甚至不可句读,且曰:不诘曲聱牙非古文也。”

70平平庸庸 [ píng píng yōng yōng ]

解释 寻常,凡庸,不高明。

出处 邓小平《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或者人民认为是个平平庸庸体现不出中国前途的班子,将来闹事的情形就还会很多很多,那就真正要永无宁日。”

71不可言喻 [ bù kě yán yù ]

解释 喻:说明,告知。不能用言语来说明。

出处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江城》:“生于此时,欲去不忍,欲留不敢,心如乱丝,不可言喻。”

72不赞一辞 [ bù zàn yī cí ]

解释 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73欲说还休 [ yù shuō hái xiū ]

解释 休:停止。想说又停下来不说。

出处 宋·辛弃疾《丑奴儿》词:“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74饭囊酒瓮 [ fàn náng jiǔ wèng ]

解释 比喻只会吃饭喝酒,不会做事的人。

出处 宋·王禹偁《詶安祕丞謌诗集》:“夜眠朝走不觉老,饭囊酒瓮奚足云。”宋·陆游《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

75酒囊饭包 [ jiǔ náng fàn bāo ]

解释 见“酒囊饭袋”。

出处 清·李渔《意中缘·卷帘》:“念区区酒囊饭包,又谁知生来命高,没生涯,终朝醉饱,都倚着那妖娆。”

76匕首投枪 [ bǐ shǒu tóu qiāng ]

解释 匕首:短剑。比喻短小犀利击中要害的文章。

出处 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77白话八股 [ bái huà bā gǔ ]

解释 用白话写的类似旧时八股式的文章。比喻指应命而写的刻板文章。

出处 鲁迅《南腔北调 “论语一年”》:“ 说是《论语》办到一年了,语堂先生命令我做文章。这实在好像出了‘《学而》一章’的题目,叫我做一篇白话八股一样。”

78不蔓不支 [ bù màn bù zhī ]

解释 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

出处 欧阳予倩《谈昆剧和长生殿>的演出》:“现在台上演的把熊友惠和侯三姑的一般情节删去,只留熊友兰与苏戍娟的一条线,干干净净八场戏,不蔓不支,我以为异常好。”

79饭坑酒囊 [ fàn kēng jiǔ náng ]

解释 比喻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的人。

出处 汉·王充《论衡·别通》:“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

80笔大如椽 [ bǐ dà rú chuán ]

解释 椽:房椽;放在檀上架屋顶的木杆。笔大得好像椽子。多形容大毛笔。

出处 《晋书 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81碍口识羞 [ ài kǒu shí xiū ]

解释 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82沉博绝丽 [ chén bó jué lì ]

解释 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出处 汉 扬雄《答刘歆书》:“雄为郎之岁,自奏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绝丽之文,愿不受三岁之奉,且休脱直事之由。”

83聱牙佶屈 [ áo yá jí qū ]

解释 聱牙:不顺口;佶屈: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出处 唐 韩愈《进学解》:“周浩殷盘,佶屈聱牙。

84词不逮理 [ cí bù dài lǐ ]

解释 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出处 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长卿(司马相如)工而未速,孟坚(班固)辞不逮理,平子(张衡)意不及文。”

85沈博绝丽 [ chén bó jué lì ]

解释 指文章的含意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出处 汉 扬雄《答刘歆书》:“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86贵不可言 [ guì bù kě yán ]

解释 旧时多用以称人贵有帝王、母后之相。此话不能直言,故婉称之。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向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

87璧坐玑驰 [ bì zuò jī chí ]

解释 形容文章的语言精采美妙。

88不可言宣 [ bù kě yán xuān ]

解释 言:言语;宣:发表,表达。指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天占山德韶国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89波澜老成 [ bō lán lǎo chéng ]

解释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出处 唐 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90饭囊酒甕 [ fàn náng jiǔ wèng ]

解释 比喻只会吃饭喝酒,不会做事的人。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诫兵》:“今世上大夫,但有读书,即称武夫儿,乃饭囊酒甕也。”

91羞面见人 [ xiū miàn jiàn rén ]

解释 因感到羞耻而怕见人。

出处 《南齐书·刘祥传》:“司徒禇渊入朝,以腰扇鄣日。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面见人,扇鄣何益?’”

92补苴调胹 [ bǔ jū tiáo ér ]

解释 补苴:补缀;调胹:烹调煮熟。比喻经过加工使之完美。

出处 宋·王安石《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博闻该见有志之士,补苴调胹,冀以就完而力不足,又无可为之地,故终不得。”

93以词害意 [ yǐ cí hài yì ]

解释 见“以辞害意”。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94班马文章 [ bān mǎ wén zhāng ]

解释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出处 明 无名氏《鸣凤记 邹林游学》:“夔龙礼乐承先范,班马文章勘墨铅。”

95炳炳烺烺 [ bǐng bǐng lǎng lǎng ]

解释 光亮鲜明。形容文章辞采声韵之美。

出处 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96不以词害意 [ bù yǐ cí hài yì ]

解释 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97不能赞一词 [ bù néng zàn yī cí ]

解释 赞一词:说一句话。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98不以辞害志 [ bù yǐ cí hài zhì ]

解释 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