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错乱不齐的成语

形容错乱不齐的成语


1参差不齐 [ cēn cī bù qí ]

解释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下》:“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壹概诸圣。”

2一塌糊涂 [ yī tā hú tú ]

解释 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与其顾惜场面,硬充好汉,到临了弄的一塌糊涂,还不如一老一实,揭破真情,自寻生路。”

3差三错四 [ chā sān cuò sì ]

解释 颠倒错乱。

出处 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4颠三倒四 [ diān sān dǎo sì ]

解释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5良莠不齐 [ liáng yǒu bù qí ]

解释 莠:长得像谷子一样的野草。庄稼和野草混杂在一起分不出来。比喻好人坏人在一起不易区分。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至我辈中,好丑不一,亦如人类之内,良莠不齐。”

6犬牙交错 [ quǎn yá jiāo cuò ]

解释 错:杂、交叉。比喻交界线很曲折;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7东倒西歪 [ dōng dǎo xī wāi ]

解释 歪歪倒倒的。形容站立不稳;或位置不正;倾斜欲倒的样子。也形容杂乱无章。

出处 元 萧德祥《杨氏女杀狗劝夫》:“他两个把盏儿吞,直喝得醉醺醺的,吃得东倒西歪。”

8横七竖八 [ héng qī shù bā ]

解释 有的横着;有的竖着。形容杂乱无章;没有条理。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4回:“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女,不计其数。”

9乱七八糟 [ luàn qī bā zāo ]

解释 形容乱糟糟的样子;毫无条理或秩序。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里的图书字画,家伙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洁,不像公坊以前乱七八糟的样子了。”

10兵荒马乱 [ bīng huāng mǎ luàn ]

解释 兵、马:指战争;荒:荒乱。指社会秩序极端不安定。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混乱的情景。

出处 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11七上八下 [ qī shàng bā xià ]

解释 形容心神不安的惊惶样子。

出处 宋 宗杲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第21卷:“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

12鱼龙混杂 [ yú lóng hùn zá ]

解释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杂在一起;成分复杂。

出处 唐 张志和《和渔夫词》十三:“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

13错落有致 [ cuò luò yǒu zhì ]

解释 致:别致;有情趣;错落:参差交错;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出处 《晋书 卫恒》:“纤波浓点,错落其间。”

14杯盘狼藉 [ bēi pán láng jí ]

解释 狼藉:像狼窝里的草那样杂乱不堪。形容喝酒吃饭快要完了的时候或吃完以后;桌上的杯子、盘子、碗筷等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

15手忙脚乱 [ shǒu máng jiǎo luàn ]

解释 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临济宗 镇州大悲和尚》:“问:‘如何是大悲境?’师曰:‘千眼都来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忙脚乱。’”

16千头万绪 [ qiān tóu wàn xù ]

解释 形容事情头绪很多;复杂纷繁。

出处 宋 朱熹《朱子类语》:“人只是此仁义礼智四种心,如春夏秋冬,千头万绪,只是此四种心发出来。”

17一盘散沙 [ yī pán sǎn shā ]

解释 一盘黏合不到一起的沙子。比喻力量分散;没有组织起来。

出处 清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论》:“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

18七零八落 [ qī líng bā luò ]

解释 零:零碎。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出处 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有文禅师》第42卷:“无味之谈,七零八落。”

19乌烟瘴气 [ wū yān zhàng qì ]

解释 乌:黑。瘴气:南方的林中的湿热空气。原指环境污染。多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风气不正或社会黑暗。

出处 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这样,汪精卫派和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两家里应外合,把时局闹得乌烟瘴气了。”

20人仰马翻 [ rén yǎng mǎ fān ]

解释 人和马被打得翻倒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赵家一门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筋疲力尽,人仰马翻。”

21崎岖不平 [ qí qū bù píng ]

解释 崎岖:地面高低不平。形容道路高低不平。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安公子见那路渐渐的崎岖不平,乱石荒草,没些村落人烟,心中有些怕将起来。”

22手足无措 [ shǒu zú wú cuò ]

解释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3乱作一团 [ luàn zuò yī tuán ]

解释 混杂在一起,形容极为混乱。

出处 鲁迅《热风 随感录三十三》:“他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乱作一团,又密密的插入鬼话。”

24杂乱无章 [ zá luàn wú zhāng ]

解释 杂乱:多而乱;无章:没有条理。混乱而没有条理。

出处 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25寸步难行 [ cùn bù nán xíng ]

解释 寸步:寸步之路;形容距离非常短。①形容走路十分艰难;连很短的路都不容易走。②亦形容陷入窘境;无力摆脱。也作“寸步难移”、“寸步不移”。

出处 元 白仁甫《东墙记》:“听了他凄凉惨切,好教我寸步难行。”

26错落不齐 [ cuò luò bù qí ]

解释 形容极不整齐。

出处 叶圣陶《皮包》:“十多封来信……开口处错落不齐,是随手撕的。”

27横三竖四 [ héng sān shù sì ]

解释 犹言横七竖八。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28是非颠倒 [ shì fēi diān dǎo ]

解释 是:对;非:错。把错的说成对的,对的说成错的。把是非弄颠倒了。

出处 唐 韩愈《施先生墓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29心乱如麻 [ xīn luàn rú má ]

解释 心里乱得像一团乱麻。形容心里十分烦乱。

出处 宋 王思明《山居二首(其二)》:“随缘随份是生涯,莫使身心乱似麻。”

30里出外进 [ lǐ chū wài jìn ]

解释 出:突出的一部分;进:凹进的一部分。形容物体的表面排列不整齐;表面凸凹不平或参差不齐。

31七横八竖 [ qī héng bā shù ]

解释 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四回:“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

32白黑颠倒 [ bái hēi diān dǎo ]

解释 颠倒:错乱。指白黑不分、是非颠倒。

出处 西汉 刘向《列女传 楚成郑瞀》:“王不明察,遂辜无罪,是白黑颠倒,上下错谬也。”

33坎坷不平 [ kǎn kě bù píng ]

解释 坎坷:土地、道路高高低低。道路高低不平。引申为前进道路上有很多困难。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岁南巢之歇坷兮,易豳、歧之夷平。”

34白黑不分 [ bái hēi bù fēn ]

解释 比喻清浊混乱,是非不明。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今贤不肖浑淆,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35七颠八倒 [ qī diān bā dǎo ]

解释 形容十分凌乱。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51卷:“只当商之季,七颠八倒,上下崩颓。”

36犬牙相错 [ quǎn yá xiāng cuò ]

解释 错:错落。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37参差不一 [ cēn cī bù yī ]

解释 形容不整齐或不一致。同“参差不齐”。

出处 《南齐书 礼志上》:“至于嗣位之君,参差不一,宜有定制。”《隋书 后妃传》:“周公定礼,内职始备列焉。秦、汉以下,代有沿革,品秩差次,前史载之详矣。齐、梁以降,历魏暨周,废置益损,参差不一。”

38历历落落 [ lì lì luò luò ]

解释 清清楚楚。指零乱不堪、参差不齐的样子。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15卷:“所谓一杖一条痕,一掴一掌血,使之历历落落,分明开去,莫要含糊。”

39目食耳视 [ mù shí ěr shì ]

解释 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出处 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40耳视目食 [ ěr shì mù shí ]

解释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

出处 宋 司马光《迂书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41舛讹百出 [ chuǎn é bǎi chū ]

解释 舛:错乱。讹:错误。错乱的地方很多。一般指书籍的写作或印制不精。

42犬牙相临 [ quǎn yá xiāng lín ]

解释 形容地势像犬牙一样参差不齐地相连接。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甚厄塞地利。”

43辙乱旗靡 [ zhé luàn qí mí ]

解释 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4七慌八乱 [ qī huāng bā luàn ]

解释 形容非常慌张混乱。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章:“虽然养娘奶子伏侍,到底像小鸡失了母鸡,七慌八乱,啼啼哭哭。”

45无颠无倒 [ wú diān wú dǎo ]

解释 犹言颠颠倒倒。谓精神错乱。无,语助词,无义。

出处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老儿也似这般烦恼的无颠无倒,越惹你揉眵抹泪哭嚎啕。”

46颠颠倒倒 [ diān diān dǎo dǎo ]

解释 ①指神思迷糊错乱。②指事情不顺或言行无条理,不可置信。

出处 《朱子全书》卷六:“向时有一截学者贪多务得,要读《周礼》、诸史、本朝典故,一向尽要理会,得许多没紧要底工夫,少刻,自己都恁自地颠颠倒倒,没顿放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彼此夙缘,颠颠倒倒,皆非偶然也。”

47十十五五 [ shí shí wǔ wǔ ]

解释 ①谓十个一群,五个一组。形容错乱不齐。②谓每十里五里。

出处 《乐府诗集·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