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环境幽静的成语

形容环境幽静的成语


1万籁俱寂 [ wàn lài jù jì ]

解释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种种声响。

出处 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赖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世外桃源 [ shì wài táo yuán ]

解释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出处 清 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凤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

3曲径通幽 [ qū jìng tōng yōu ]

解释 弯曲的小路通到隐蔽幽深的地方。形容园林曲折幽深。

出处 唐 常建《破峙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风平浪静 [ fēng píng làng jìng ]

解释 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江河湖海里没风浪;显出一时安闲宁静的景象。也比喻事情平息;恢复沉静。

出处 宋 杨万里《泊光口》:“风平浪静不生纹,水面浑如镜面新。”

5鸦雀无声 [ yā què wú shēng ]

解释 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自然环境很静或形容人们默不作声;一声不响。鸦:乌鸦;雀:麻雀。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四卷:“公曰:‘鸦去无声,运何言闻?’”

6夜深人静 [ yè shēn rén jìng ]

解释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深夜人静,为何叩门?”

7夜阑人静 [ yè lán rén jìng ]

解释 夜阑:夜将尽。夜深了;人都安静下来了。形容夜深了;四周非常寂静。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有一日柳遮花映,雾障云屏,夜阑人静,海誓山盟。”

8安安静静 [ ān ān jìng jìng ]

解释 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出处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45回:“只见匡胤睡在床上,安安静静,那顶门内透出一条赤色真龙。”

9月白风清 [ yuè bái fēng qīng ]

解释 月光皎洁;微风凉爽。形容恬静美好的夜景。

出处 宋 苏轼《后赤壁赋》:“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10万籁无声 [ wàn lài wú shēng ]

解释 一点声音也没有。多形容自然环境的清静或冷清。

出处 唐 皎然《戛铜碗为龙吟歌》:“遥闻不断在烟杪,万籁无声天境空。”

11鸦默雀静 [ yā mò què jìng ]

解释 默:静默。形容人们或活动场所非常安静。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我因为到了老祖宗那里,鸦默雀静的,问小丫头子们,他又不肯叫我找园里来。”

12鸡犬桑麻 [ jī quǎn sāng má ]

解释 形容乡村的安静生活。

出处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3回:“又走了一里多路,是一个乡镇了,田里种着菜,篱笆里栽着花,大有‘鸡犬桑麻’光景。”

13不平则鸣 [ bù píng zé míng ]

解释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

出处 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14改弦更张 [ gǎi xián gēng zhāng ]

解释 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变更方针、计划、办法或态度。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15盛气凌人 [ shèng qì líng rén ]

解释 凌:欺压。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出处 清 曾国藩《求阙斋语》:“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盛气凌我。”

16鸟语花香 [ niǎo yǔ huā xiāng ]

解释 鸟儿啼叫;花儿喷香;形容美好的景色。

出处 宋 吕本中《庵居》诗:“鸟语花香变夕阴,稍闲复恐病相寻。”

17不知不觉 [ bù zhī bù jué ]

解释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20卷:“圣贤之学是掯掯定定做,不知不觉自然做得彻。”

18不绝如缕 [ bù jué rú lǚ ]

解释 绝:断;缕:细线。似断未断;像只有一根细丝维系着。比喻情势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也形容声音微弱;但未中断。原作“不绝若线”。

出处 宋 苏轼《前赤壁赋》:“馀音袅袅,不绝如缕。”

19咄咄怪事 [ duō duō guài shì ]

解释 咄咄:表示惊讶的声音。使人惊讶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20唯唯诺诺 [ wéi wéi nuò nuò ]

解释 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

出处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21噤若寒蝉 [ jìn ruò hán chán ]

解释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22泣不成声 [ qì bù chéng shēng ]

解释 泣:低声哭。哭得噎住了;连声音也发不出来。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 汉 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夜哭泣,气不属声。”

23潜移默化 [ qián yí mò huà ]

解释 潜:暗地里;不见形迹。指人思想、性格在长期的外界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

出处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慕贤》:“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24绘声绘色 [ huì shēng huì sè ]

解释 绘:指绘;描摹。形容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绘声绘影,能令阅者拍案叫绝。”

25耳听八方 [ ěr tīng bā fāng ]

解释 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26不毛之地 [ bù máo zhī dì ]

解释 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出处 《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27人声鼎沸 [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解释 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形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28人迹罕至 [ rén jì hǎn zhì ]

解释 罕:少。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辟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出处 汉 荀悦《汉纪 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29咄咄逼人 [ duō duō bī rén ]

解释 ①气势汹汹;盛气凌人;言语或神态中有一种威胁逼人的气势。咄咄:表示惊奇的声音。②形容本领赶上或超过别人;令人惊诧。

出处 晋 卫铄《与释某书》:“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

30唉声叹气 [ āi shēng tàn qì ]

解释 唉声:叹气声;因伤感忧闷、苦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也写作“哀声叹气”、“嗳声叹气”。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我看你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这会儿子又唉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

31四面八方 [ sì miàn bā fāng ]

解释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

32地广人稀 [ dì guǎng rén xī ]

解释 地域广阔;人烟稀少。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33姹紫嫣红 [ chà zǐ yān hóng ]

解释 姹:美丽;嫣:妖艳;美好。形容各色的美丽花朵争相斗妍。也作“嫣红姹紫”。

出处 明 汤显祖《牡丹亭 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34山清水秀 [ shān qīng shuǐ xiù ]

解释 清:纯净;秀: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出处 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35春意盎然 [ chūn yì àng rán ]

解释 意:意味;盎然:洋溢;深厚。春天的意味正浓。

出处 季羡林《难忘的一家人》:“此时宴会厅里,必然是笑声四起,春意盎然,情谊脉脉,喜气融融。”

36春暖花开 [ chūn nuǎn huā kāi ]

解释 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形容美丽的景色。比喻事物得以顺利发展的良好环境或机遇。

出处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南内》:“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赏。”

37春色满园 [ chūn sè mǎn yuán ]

解释 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也作“满园春色”。

出处 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8莺歌燕舞 [ yīng gē yàn wǔ ]

解释 黄莺歌唱;燕子跳舞。形容春光明媚的景象。

出处 宋 苏轼《报锦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39气势汹汹 [ qì shì xiōng xiōng ]

解释 汹汹:声势盛大的样子。气势很盛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

40朗朗上口 [ lǎng lǎng shàng kǒu ]

解释 谓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出处 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41湖光山色 [ hú guāng shān sè ]

解释 湖水风光;山峦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出处 宋 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

42空谷足音 [ kōng gǔ zú yīn ]

解释 谷:山谷。在寂静的山谷中听到脚步声。比喻非常难得的音信或事物。

出处 庄周《庄子 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43不露声色 [ bù lù shēng sè ]

解释 露:显露;声:说话的声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

出处 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44谈情说爱 [ tán qíng shuō ài ]

解释 谈恋爱。

出处 钱钟书《围城》:“看人家一对对谈情说爱,好不眼红。”

45出人意外 [ chū rén yì wài ]

解释 超出人们的意料。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所以天下事往往有出人意外的。”

46千姿百态 [ qiān zī bǎi tài ]

解释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出处 蒋子龙《好景门》:“食客五花八门,论服饰千姿百态,论肤色黄白都有。”

47地旷人稀 [ dì kuàng rén xī ]

解释 旷:空旷;稀:稀少。地方大,人烟稀少。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48寂然无声 [ jì rán wú shēng ]

解释 寂静没有声音。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1卷:“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这残盘剩饭,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为何寂然无声?”

49平心静气 [ píng xīn jìng qì ]

解释 心情平稳;态度冷静;不鲁莽行事。

出处 宋 吕本中《官箴》:“又如监司郡守严刻过当者,须平心定气与之委曲详尽,使之相从而后已。”

50戛然而止 [ jiá rán ér zhǐ ]

解释 戛然:像声词。声音突然停止。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满场生旦净末,同声一个曲牌,也听不来南腔北调,只觉得如出一口。唱了几套,戛然而止。”

51无声无臭 [ wú shēng wú xiù ]

解释 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出处 《诗经 大雅 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52春光明媚 [ chūn guāng míng mèi ]

解释 明媚:鲜艳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十分美好。

出处 元 宋方壶《斗鹌鹑 踏青》套曲:“时遇着春光明媚,人贺丰年,民乐雍熙。”

53欢声雷动 [ huān shēng léi dòng ]

解释 欢呼声像雷声一样响。形容热烈欢乐的气氛。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宋先锋大喜,传谕各门将佐,统领军马,次第入城。兵不血刃,百姓秋毫无犯,欢声雷动。”

54琴瑟不调 [ qín sè bù tiáo ]

解释 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①指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得和谐。②比喻夫妻不和。

出处 《汉书 礼乐志》:“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55轻言轻语 [ qīng yán qīng yǔ ]

解释 形容说话声音极轻微。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3回:“不许你在汉子跟前弄鬼,轻言轻语的。”

56青山绿水 [ qīng shān lǜ shuǐ ]

解释 泛称美好山河。

出处 宋 张端义《贵耳集》下卷:“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

57山明水秀 [ shān míng shuǐ xiù ]

解释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出处 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58沸反盈天 [ fèi fǎn yíng tiān ]

解释 沸:翻滚;反:翻转;盈:充满。沸腾翻滚的声浪喧天。形容人声嘈杂喧嚣;乱成一片。

出处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只见外面的人雪片打进来,沸反盈天,喊声不绝。”

59深山老林 [ shēn shān lǎo lín ]

解释 见“深山穷林”。

出处 秦牧《莽原语丝》:“还有些人,钻到深山老林里找人参、采木耳,摘蘑菇。”

60不绝于耳 [ bù jué yú ěr ]

解释 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61偏乡僻壤 [ piān xiāng pì rǎng ]

解释 荒凉偏僻的地方。

出处 孙中山《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

62发聋振聩 [ fā lóng zhèn kuì ]

解释 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也能听到。发:开启;振:振动;聩:耳聋。比喻言论文章等唤醒麻木糊涂的;给人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

出处 清 蕊珠旧史《京尘杂录 厂年玉笋志》:“如洛钟之应铜山,蒲牢夜半鸣,足以发聋振聩。”

63咳声叹气 [ hāi shēng tàn qì ]

解释 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出处 《负曝闲谈》第六回:“江裴度无法,只得咳声叹气的出得行门,偏偏包车夫又不知去向,把他恨得跺脚。”

64声如洪钟 [ shēng rú hóng zhōng ]

解释 洪:大。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忆胥目如闪电,声如洪钟。”

65鸡犬不闻 [ jī quǎn bù wén ]

解释 形容极为荒凉冷僻。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9回:“凡冲要通衢大路,都没一个人烟,静悄悄地,鸡犬不闻,就要一滴水,也没喝处,那讨酒食来?”

66鸦默鹊静 [ yā mò què jìng ]

解释 见“鸦默雀静”。

出处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三:“会议室里,鸦默鹊静,只有那口小白钟发出嘀嘀哒哒的,很有规则的微响。”

67书声朗朗 [ shū shēng lǎng lǎng ]

解释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二连三,莫不书声朗朗。”

68书声琅琅 [ shū shēng láng láng ]

解释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69喏喏连声 [ nuò nuò lián shēng ]

解释 喏喏:答应的声音。一声接一声地答应。形容十分恭顺的样子。

出处 元 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闪的我孤孤另另,说的话诞诞邓邓,俺也曾轻轻唤着,躬躬前来,喏喏连声。”

70地角天涯 [ dì jiǎo tiān yá ]

解释 比喻偏远的地方或相隔很远。

出处 南朝 陈 徐陵《答族人梁东海太守长孺书》:“燕南赵北,地角天涯,言接未由。”

71屏声息气 [ bǐng shēng xī qì ]

解释 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只见两三个小丫头都在这里,屏声息气齐齐的伺候着。”

72悄无声息 [ qiǎo wú shēng xī ]

解释 悄:静。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34回:“此时再听,就悄无声息了。”

73断壁残垣 [ duàn bì cán yuán ]

解释 倒塌了的墙壁,形容残破的景象。

出处 《新民晚报》1987.2.8:“几年后,秦始皇驾崩,秦二世登极。朱贤始得返回家乡。可家里人不见,唯剩一片断壁残垣。”

74无所不在 [ wú suǒ bù zài ]

解释 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

出处 巴金《家》四:“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

75更深夜静 [ gēng shēn yè jìng ]

解释 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夜已很深,没有一点声响。形容夜深处于一片寂静之中。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益州西睦和尚》:“更深夜静,共伊相商。”

76更阑人静 [ gēng lán rén jǐng ]

解释 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阑:将尽;人静:没有人的吵杂声,一片寂静。夜已很深,没有人声,一片寂静。

出处 明 陆采《怀香记 谋逾东墙》:“更阑人静,东墙月上移花影。”

77桃红柳绿 [ táo hóng liǔ lǜ ]

解释 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出处 元 贯云石《小梁州 春》:“春风花草满园香,马系在垂杨,桃红柳绿映池塘。”

78江山如画 [ jiāng shān rú huà ]

解释 江山:山河;常指国土。山河美如图画。

出处 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79深山穷谷 [ shēn shān qióng gǔ ]

解释 与山外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

出处 《左传·昭公四年》:“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

80神号鬼哭 [ shén háo guǐ kū ]

解释 号: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出处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雾惨云昏,白日为幽。”

81花香鸟语 [ huā xiāng niǎo yǔ ]

解释 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8回:“云雾渐淡,日色微明,四面也有人烟来往,各处花香鸟语,颇可盘桓。”

82警愦觉聋 [ jǐng kuì jué lóng ]

解释 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出处 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贤士大夫主持风教,固宜默握其权,时与厘定,以为警愦觉聋之助,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

83败井颓垣 [ bài jǐng tuí yuán ]

解释 犹言房毁墙坍。形容村舍荒凉。

出处 鲁迅《集外集 诗》:“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84轰雷贯耳 [ hōng léi guàn ěr ]

解释 打雷的声音贯满耳边。形容人的声名很大。

出处 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

85静极思动 [ jìng jí sī dòng ]

解释 指生活平静到了极点,就希望有所改变。亦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便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七回:“正是静极思动,阴尽生阳。”

86鼻息如雷 [ bí xī rú léi ]

解释 鼻息:鼾声。打呼噜的声音就象打雷一样响。形容熟睡时鼾声大作。

出处 宋 沈括《梦溪笔谈 人事》:“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

87嗳声叹气 [ ài shēng tàn qì ]

解释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薛蟠急得说又不好,劝又不好,打又不好,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嗳声叹气。”

88地广人希 [ dì guǎng rén xī ]

解释 见“地广人稀”。

出处 《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

89忍辱含垢 [ rěn rǔ hán gòu ]

解释 忍、含:忍受。忍受耻辱。

出处 汉 班昭《女诫》:“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90撼天震地 [ hàn tiān zhèn dì ]

解释 撼:摇动;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出处 《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水经注 河水》:“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91深山密林 [ shēn shān mì lín ]

解释 见“深山穷林”。

出处 鲁迅《彷徨·伤逝》:“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兵士,摩托车中的贵人,洋场上的投机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

92深山幽谷 [ shēn shān yōu gǔ ]

解释 见“深山穷谷”。

出处 《列子·黄帝》:“寝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

93地上天宫 [ dì shàng tiān gōng ]

解释 比喻富庶华美的地方。

出处 宋 袁褧《枫窗小牍》上卷:“汴中呼余杭百事繁庶,地上天宫。”

94天震地骇 [ tiān zhèn dì hài ]

解释 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出处 《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

95如雷灌耳 [ rú léi guàn ěr ]

解释 亦作“如雷贯耳”。①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出处 《三国志平话》卷中:“‘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叫声如雷灌耳,桥梁皆断。”

96寂然不动 [ jì rán bù dòng ]

解释 寂:寂静。寂静无声,一点动静都没有。

出处 《周易·系辞下》:“《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97扼腕叹息 [ è wàn tàn xī ]

解释 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

出处 晋 王隐《晋书 刘锟传》:“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长叹者也。”

98深山穷林 [ shēn shān qióng lín ]

解释 与山外、林外距离远的、人迹罕至的山岭、森林。

出处 唐·柳宗元《零都郡复乳穴记》:“且夫乳穴必在深山穷林,冰雪之所储,豺虎之所庐。”

99深山长谷 [ shēn shān cháng gǔ ]

解释 见“深山穷谷”。

出处 宋·曾巩《南轩记》:“此吾之所以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