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佛教文化的成语

形容佛教文化的成语


1一尘不染 [ yī chén bù rǎn ]

解释 原为佛教用语。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说道者不为六尘所玷污;保持心地清静。形容不受坏思想、坏作风的沾染和腐蚀。也形容环境清静整洁。

出处 宋 张耒《腊初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2回头是岸 [ huí tóu shì àn ]

解释 回头:回过头来;指改邪归正。佛家语;意思是要皈依佛法;就能登上超脱苦海的彼岸。后借来比喻犯错的人;只要悔改;就有出路。

出处 元 无名氏《度翠柳》:“世俗人争长竞短,你死我活。有呵吃些个,有呵穿些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3万劫不复 [ wàn jié bù fù ]

解释 永远不能恢复。万劫:佛家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万劫指万世;永远。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

4顶礼膜拜 [ dǐng lǐ mó bài ]

解释 顶礼:头、手、足五体俯伏在菩萨足下叩拜;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原是佛教最高的敬礼方式;表示恭敬和畏服。后来形容对人崇拜恭敬到了极点。

出处 清 吴趼人《痛史》第20回:“这句话传扬开去,一时哄动了吉州百姓,扶老携幼,都来顶礼膜拜。”

5邪魔外道 [ xié mó wài dào ]

解释 佛教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学说。

出处 《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6善男信女 [ shàn nán xìn nǚ ]

解释 原指皈依佛教的人。后泛指虔诚信奉佛教的男女。

出处 清 钱泳《履园丛话 臆论 拒客》:“释道寺院,有客堂,有主客师,使四方游人,善男信女,咸可小憩,有来礼佛者,有来布施者,从不拒客之礼。”

7因果报应 [ yīn guǒ bào yìng ]

解释 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出处 唐 慧立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七卷:“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8佛性禅心 [ fó xìng chán xīn ]

解释 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出处 《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9成佛作祖 [ chéng fó zuò zǔ ]

解释 佛教语。谓修成佛道,成为祖师。亦以喻获得杰出成就。

出处 《白雪遗音·马头调·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么?陈妙常也曾还俗过。”

10一丝不挂 [ yī sī bù guà ]

解释 原为佛家语;比喻没有尘世俗念的丝毫牵挂。现形容赤身裸体。

出处 宋 黄庭坚《僧景宗相访寄法王航禅师》:“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

11五体投地 [ wǔ tǐ tóu dì ]

解释 五体:头和四肢;投地:着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最恭敬的一种致敬仪式。后比喻心悦诚服或敬佩到了极点。

出处 《梁书 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12半路出家 [ bàn lù chū jiā ]

解释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去当和尚、尼姑。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13埋头苦干 [ mái tóu kǔ gàn ]

解释 埋头:一直低着头;苦干:尽心尽力地干。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14斩钉截铁 [ zhǎn dīng jié tiě ]

解释 斩:砍断;截:切断。砍断钉子切断铁。比喻做事;说话坚决果断。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洪州云居道膺禅师》:“师谓众曰:‘学佛法底人,如斩钉截铁始得。’”

15不可思议 [ bù kě sī yì ]

解释 原是佛教用语;指神秘奥妙。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语表达。后形容对事物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出处 《维摩诘经 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慧远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16与世无争 [ yǔ shì wú zhēng ]

解释 和社会上的人没有争执。多指一种消极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出处 《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17事与愿违 [ shì yú yuàn wéi ]

解释 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出处 三国 魏 稽康《幽愤》诗:“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18八仙过海 [ bā xiān guò hǎi ]

解释 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后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出处 明 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

19大彻大悟 [ dà chè dà wù ]

解释 彻:明白;贯通;悟:领会;领悟。最彻底的了解和最深刻的觉悟。佛教或道教指识破本来面目。

出处 元 郑德辉《立成汤伊尹耕萃》:“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以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

20心猿意马 [ xīn yuán yì mǎ ]

解释 形容心思不定;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出处 《敦煌变文集 维摩诘经讲经文》:“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

21无穷无尽 [ wú qióng wú jìn ]

解释 穷、尽:完。没有尽头;没有限度。

出处 宋 晏殊《踏莎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22无边无际 [ wú biān wú jì ]

解释 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出处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

23现身说法 [ xiàn shēn shuō fǎ ]

解释 本佛教用语;指佛能依附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显现出种种身形来讲解佛法。后比喻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释迦牟尼佛》:“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24妖魔鬼怪 [ yāo mó guǐ guài ]

解释 迷信的传说中危害人类的妖精和魔鬼。比喻形形色色害人的东西或人。

出处 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我家东人好傻也,安知他不是个妖魔鬼怪,信着他跟将去了。”

25愁眉苦脸 [ chóu méi kǔ liǎn ]

解释 苦:痛苦。忧愁得眉头紧锁;哭丧着脸。形容愁容满面的样子。也作“愁眉苦眼”。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成老爹气的愁眉苦脸,只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几个乡里人去了。”

26晓风残月 [ xiǎo fēng cán yuè ]

解释 拂晓时的清风;残余的月影。指天明时的景色。形容冷落清凉的意境。也形容歌妓的清唱。残月:天将亮时的月亮。

出处 宋 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7普渡众生 [ pǔ dù zhòng shēng ]

解释 众生:指人类和各种动物。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本是佛家语;后指救济大众。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28极乐世界 [ jí lè shì jiè ]

解释 佛教指阿弥陀佛成道时所居住的乐土;是一块可以摆脱人间一切烦恼的净土。后泛指无忧无虑、快乐如意的理想境界。

出处 《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29群魔乱舞 [ qún mó luàn wǔ ]

解释 成群的魔鬼乱蹦乱跳。比喻一批坏人在政治舞台上猖狂活动。

出处 穆青《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在乌云密布群魔乱舞的日子里,为了纯朴的老农,昂首挺立,用自己的行动为人们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正气之歌!”

30超尘拔俗 [ chāo chén bá sú ]

解释 尘、俗:佛教称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修行功夫深;已超出人世。后指超出一般人之上;不同凡俗。

出处 宋 黄庭坚《与王周彦长书》:“盖登太山而小天下,观于海者难为水也。企而慕者,高而远虽其不逮,犹足以超世拔俗矣。”

31降龙伏虎 [ xiáng lóng fú hǔ ]

解释 比喻有极大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处 元 马致远《黄粱梦》:“出家人长生不老,炼药修真,降龙伏虎,到大来悠哉也呵。”

32聚沙成塔 [ jù shā chéng tǎ ]

解释 聚:聚集。把细沙堆积成高塔。比喻积少成多。

出处 《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33一面之缘 [ yī miàn zhī yuán ]

解释 见一面的缘分。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

34冷暖自知 [ lěng nuǎn zì zhī ]

解释 水的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出处 唐 善无畏《大日经疏》第12卷:“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35刀山剑树 [ dāo shān jiàn shù ]

解释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 《阿含经 九众生居品》:“设罪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

36天女散花 [ tiān nǚ sàn huā ]

解释 《维摩诘经·观众生品》中记载;以天女散花度菩萨和弟子的道行。后比喻大雪纷飞或抛洒东西的景象。

出处 《维摩经 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37当头棒喝 [ dāng tóu bàng hè ]

解释 当头:迎头;喝:大声喊叫。原是佛教用语。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以考验对方的领悟程度。现在泛指使人震动和醒悟的猛烈手段。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黄檗运禅师法嗣 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38晨钟暮鼓 [ chén zhōng mù gǔ ]

解释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 宋 陆游《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

39梦幻泡影 [ mèng huàn pào yǐng ]

解释 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

出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0混世魔王 [ hùn shì mó wáng ]

解释 比喻扰乱人世的凶人或骄纵恣肆的人。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41清规戒律 [ qīng guī jiè lǜ ]

解释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出处 《释门正统》:“元和九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42苦海无边 [ kǔ hǎi wú biān ]

解释 苦海:原为佛家语。苦难像大海无边无际。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59卷:“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43一生一世 [ yī shēng yī shì ]

解释 一辈子。

出处 明 阮大铖《燕子笺 试窘》:“这样一撞,就撞着了,才使得。不然一生一世也只是这样嘴巴骨。”

44三生有幸 [ sān shēng yǒu xìng ]

解释 三生都很幸运。形容极为幸运或难得的好境遇。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今能一见,是小生三生有幸矣。”

45佛口蛇心 [ fó kǒu shé xīn ]

解释 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出处 明 梅鼎祚《玉合记 焚修》:“师父不要骂,动了嗔心,要变白蟒哩。好两个佛口蛇心。”

46功德圆满 [ gōng dé yuán mǎn ]

解释 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出处 唐 陈集原《龙龛道场铭》:“更于道场之南造释迦尊像一座,遂得不日而成,功德圆满。”

47善有善报 [ shàn yǒu shàn bào ]

解释 善:好的。报:报应。做好事必有好的报答。常与“恶有恶报”连用。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48坚定不移 [ jiān dìng bù yí ]

解释 移:改变。形容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出处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文宗开成五年》:“推心委任,坚定不移,则天下何忧不理哉!”

49恍如隔世 [ huǎng rú gé shì ]

解释 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指仿佛相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变迁、事物变化之大的感慨。

出处 宋 范成大《吴船录》下卷:“发常州。平江亲戚故旧来相迓者,陆续于道,恍然如隔世焉。”

50恶有恶报 [ è yǒu è bào ]

解释 做坏事的人会得到不好的报应。指因办坏事而自食其果。

出处 南朝·梁·萧衍《新酒肉文》:“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

51方便之门 [ fāng biàn zhī mén ]

解释 方便:本为佛教语;指用灵活的方式劝人信佛。后引申为给人以便利。便利的大门。

出处 唐 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伸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52纤尘不染 [ xiān chén bù rǎn ]

解释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53返本还源 [ fǎn běn huán yuán ]

解释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幺?”

54阿弥陀佛 [ ē mí tuó fó ]

解释 佛教用语;梵语的译音;也译作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佛教用以指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佛。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颂的佛号;表示祈祷祝福或感谢神灵的意思。

出处 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张寿友曰:'阿弥陀佛,这个是谁?'卜儿云:'这便是媳妇儿。'”

55切中要害 [ qiē zhōng yào hài ]

解释 指批评恰到事物的紧要处。

出处 林语堂《看见碧姬芭杜的头发谈小品文》:“亦可于偶语中道得款曲,切中要害。”

56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解释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57四大皆空 [ sì dà jiē kōng ]

解释 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58大千世界 [ dà qiān shì jiè ]

解释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为大千世界。后泛指广大无边纷纭复杂的世界。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希运禅师》:“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59生老病死 [ shēng lǎo bìng sǐ ]

解释 佛教认为出生、衰老、疾病、死亡是人生的“四苦”;后指社会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重大生活现象。

出处 《敦煌变文集 八相变》:“生老病死相煎逼,积财千万总成空。”

60立地成佛 [ lì dì chéng fó ]

解释 佛家劝善之语;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弃恶从善;立即可以成佛。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61万家生佛 [ wàn jiā shēng fó ]

解释 旧时指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出处 宋·戴翼《贺陈待制启》:“福星一路之歌谣,生佛万家之香火。”

62为民请命 [ wèi mín qǐng mìng ]

解释 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63心无挂碍 [ xīn wú guài ài ]

解释 挂碍: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出处 唐 玄奘《般若波罗多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离颠倒梦想。”

64暮鼓晨钟 [ mù gǔ chén zhōng ]

解释 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之声。比喻令人警觉醒悟的学说或言论。形容僧尼那样寂寞单调的生活。

出处 南北朝 庚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65沿门托钵 [ yán mén tuō bō ]

解释 钵:和尚吃东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缘。比喻挨家乞讨。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你若借了这事向亲友各家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托钵摇尾乞怜起来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

66百丈竿头 [ bǎi zhàng gān tóu ]

解释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67一切众生 [ yī qiè zhòng shēng ]

解释 佛教指人类和一切生物。

出处 《大智度论》第27卷:“如佛所说,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众生中佛最第一。”

68三灾八难 [ sān zāi bā nàn ]

解释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

69人间地狱 [ rén jiān dì yù ]

解释 人世间的活地狱。比喻黑暗的社会。

出处 叶元《林则徐》:“许多烟鬼横在地上,像蛆虫似地在那里蠕动,吞云吐雾,活像人间地狱。”

70八万四千 [ bā wàn sì qiān ]

解释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出处 《法华经 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71六道轮回 [ liù dào lún huí ]

解释 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出处 唐 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72千难万难 [ qiān nán wàn nán ]

解释 犹言好不容易。

出处 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干功名千难万难,求身仕两次三番。”

73庄严宝相 [ zhuāng yán bǎo xiàng ]

解释 佛教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现出了庄严宝相,自然分外绸缪。从此月下花前,时相往来。”

74怨家债主 [ yuàn jiā zhài zhǔ ]

解释 佛教语,指与我有冤仇的人。

出处 唐 孔思义《造像题记》:“业道受苦及怨家债主,悉愿布施欢喜,速得神生净土。”

75慈悲为本 [ cí bēi wéi běn ]

解释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出处 《南齐书 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76拍案惊奇 [ pāi àn jīng qí ]

解释 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出处 明末·凌濛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77月下花前 [ yuè xià huā qián ]

解释 本指游玩休息之处。后指男女幽会的地方。

出处 唐 白居易《老病》诗:“尽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

78法力无边 [ fǎ lì wú biān ]

解释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出处 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三折:“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79男男女女 [ nán nán nǚ nǚ ]

解释 男女混杂的一群人。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四回:“这日月台丹樨仪门外,若大若小,男男女女,挨肩擦背,屁都挤将出来。”

80西方净土 [ xī fāng jìng tǔ ]

解释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出处 唐 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81讲经说法 [ jiǎng jīng shuō fǎ ]

解释 讲传宗教经典,宣扬宗教教义。亦指引经据典地谈说议论。

出处 《西游记·南游记》第一回:“到今日来,灵山兴旺,今十大弟子,讲经说法。”

82超度众生 [ chāo dù zhòng shēng ]

解释 佛教用语。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出处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场圆满,正要回来,女众们都劝我道:‘千难万难出来一次,夜间钟法上放焰火超度众生,极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

83返本还原 [ fǎn běn huán yuán ]

解释 本、原:根本,原来面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 元·刘志渊《江神志令》:“返本还原真体现,魂魄聚,净无阴。”

84遁入空门 [ dùn rù kōng mén ]

解释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

85香火因缘 [ xiāng huǒ yīn yuán ]

解释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出处 《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86佛头加秽 [ fó tóu jiā huì ]

解释 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玷污的好的东西。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七:“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崔曰:‘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87舍身求法 [ shě shēn qiú fǎ ]

解释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88超尘出俗 [ chāo chén chū sú ]

解释 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89辩才无碍 [ biàn cái wú ài ]

解释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 《大乘起信论》:“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

90醍醐灌顶 [ tí hú guàn dǐng ]

解释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 《敦煌变文集 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91两世为人 [ liǎng shì wéi rén ]

解释 好象重新来到人间。形容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中幸存下来。

92为非作恶 [ wéi fēi zuò è ]

解释 见“为非作歹”。

出处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七回:“今天倚仗你那些为非作恶之人,前来扰乱我的公事,对也不对?”

93截铁斩钉 [ jié tiě zhǎn dìng ]

解释 同“斩钉截铁”。比喻坚定不移,或果断干脆。佛教禅宗比喻截断妄想。

出处 《古尊宿语录》第22卷:“有时截铁斩钉,纪干不可。”

94普度群生 [ pǔ dù qún shēng ]

解释 见“普度众生”。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讲经说法,广开方便之门;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

95语不投机 [ yǔ bù tóu jī ]

解释 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出处 《五灯会元·大愚芝禅师法嗣·云峰文悦禅师》:“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96超世拔俗 [ chāo shì bá sú ]

解释 见“超尘出俗”。

出处 《西湖佳话·灵隐诗迹》:“自从这亭子造了,游人都要到亭子上息足片时,说些超世拔俗的话。”

97超世绝俗 [ chāo shì jué sú ]

解释 见“超俗绝世”。

出处 《宣和书谱·送先辈诗》:“及乘兴一寓于挥洒,自然有超世绝俗之态矣。”

98返照回光 [ fǎn zhào huí guāng ]

解释 佛教语。谓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

出处 元·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来时,击响云板,唱两句道《雨霖铃》:‘今宵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其间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99返观内照 [ fǎn guān nèi zhào ]

解释 见“返视内照”。

出处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