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不识相的成语

形容不识相的成语


1不识时务 [ bù shí shí wù ]

解释 不识:不认识;务:事务;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势。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2不识之无 [ bù shí zhī wú ]

解释 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出处 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3妇人之仁 [ fù rén zhī rén ]

解释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4白璧三献 [ bái bì sān xiàn ]

解释 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出处 见《韩非子 和氏》。

5不识起倒 [ bù shí qǐ dǎo ]

解释 识:知道,认识。指不知好歹,不识时务。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2回:“你那三个和尚已被我洗净了,不久便要宰杀,你还不识起倒?去了罢!”

6不知大体 [ bù zhī dà tǐ ]

解释 知:知道;大体:重要的道理。不懂得大道理或从全局出发。

出处 《旧唐书·田弘正传》:“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情,凡四上表不报。”

7不辨龙蛇 [ bù biàn lóng shé ]

解释 辨:辨别,明察。是龙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优劣,不识好坏。

出处 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如今那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

8称柴而爨 [ chēng chái ér cuàn ]

解释 称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饭。比喻斤斤于细节而不识大体。同“称薪而爨”。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称柴而爨。”

9不识东家 [ bù shí dōng jiā ]

解释 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出处 “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10狗咬吕洞宾 [ gǒu yǎo lǚ dòng bīn ]

解释 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来骂人不识好歹。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11目不识丁 [ mù bù shí dīng ]

解释 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 《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12怀才不遇 [ huái cái bù yù ]

解释 怀:怀藏;才:才干;才能。很有才能但是没有碰到赏识和重用他的人;没有施展的机会。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眼见别人才学万倍不如他的,一个个出身通显,享用爵禄,偏则自家怀才不遇。”

13不识抬举 [ bù shí tái jǔ ]

解释 识:知道;抬举:称赞;提拔。不懂得或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好意。也作“不受抬举”。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4回:“这和尚好不识抬举。”

14蝇营狗苟 [ yíng yíng gǒu gǒu ]

解释 营:蝇飞的声音;苟:苟且。苍蝇飞来飞去;狗只图生存;不知羞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

出处 唐 韩愈《送穷文》:“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返。”

15不知好歹 [ bù zhī hǎo dǎi ]

解释 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87回:“那婆子不知好歹,又奚落他,打发武松出门。”

16误入歧途 [ wù rù qí tú ]

解释 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弟子方可日渐精进,不致误入歧途。”

17意气用事 [ yì qì yòng shì ]

解释 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办事。处理事情只凭个人一时的情绪。

出处 清 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初稿》:“潜心力行,以求实得,始知曩日意气用事,刻意破除,久归平贴。”

18不择手段 [ bù zé shǒu duàn ]

解释 择:挑选;选择。不选什么手段。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出处 清 梁启超《袁世凯之解剖》:“为目的而不择手段,虽目的甚正,犹且不可。”

19不识好歹 [ bù shí hǎo dǎi ]

解释 歹:坏。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6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

20不识一丁 [ bù shí yī dīng ]

解释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 明 胡应麟《诗薮 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21不识大体 [ bú shí dà tǐ ]

解释 识:懂得;大体:重要的道理;关系全局的道理。指不能认清大局;不懂得做事、处理问题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

出处 《宋书 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

22明珠暗投 [ míng zhū àn tóu ]

解释 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23苟且偷生 [ gǒu qiě tōu shēng ]

解释 不求长远利益;只图眼前生存。苟且:得过且过;偷生:贪图生存。

出处 宋 王令《与杜子长书》:“令贫无资,身术从礼,有责不敢易。受寒饿死,俱辱先人后,以故苟且偷生。”

24明珠夜投 [ míng zhū yè tóu ]

解释 投:抛掷,丢弃。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和赏识,或好人误入歧途。也比喻珍贵的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出处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六经》虽美,不通其义,不识其字,则如明珠夜投,按剑而怒也。”

25目不识书 [ mù bù shí shū ]

解释 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出处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第16卷:“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

26待人接物 [ dài rén jiē wù ]

解释 物:人物;人们。接待交往各种人物。指平时与人相处。

出处 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内而存心养性、立身行己无所歉,外而待人接物、处事应世无所戾。”

27明珠投暗 [ míng zhū tóu àn ]

解释 见“明珠暗投”。

出处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明珠投暗大屈才能;入室操戈自相鱼肉。”

28眼内无珠 [ yǎn nèi wú zhū ]

解释 比喻不识货或看不出好坏。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

29小廉曲谨 [ xiǎo lián qǔ jǐn ]

解释 细微的廉洁谨慎。指注意小节而不识大体。

出处 宋 朱熹《答或人》:“乡原是一种小廉曲谨,阿世徇俗之人。”

30手高眼低 [ shǒu gāo yǎn dī ]

解释 指做事的能力强而辨识能力低。也指自己的企求高而眼界很低,比喻贪得而不识货。

出处 清 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一卷:“余尝谓北宋人手高眼低。”

31不识局面 [ bù shí jú miàn ]

解释 犹不识时务。

出处 《水浒传》第四九回:“原来毛仲义五更时,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正中了他的计策,分说不得。”

32盲眼无珠 [ máng yǎn wú zhū ]

解释 珠:眼珠。瞎了眼,没有眼珠子。比喻视而不见

出处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东厢记·传情惹恨》:“多因我盲眼无珠,怎识他笔端藏意。”

33有眼如盲 [ yǒu yǎn rú máng ]

解释 虽有眼睛,如同瞎子。指不认识著名人物,或不识大体。

出处 元·范子安《竹叶舟》第四折:“师父,弟子有眼如盲,只望师父救度咱。”

34称薪而爨 [ chēng xīn ér cuàn ]

解释 薪:柴;爨:烧火煮饭。称了柴草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

出处 《淮南子·泰族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35未识一丁 [ wèi shí yī dīng ]

解释 丁:“个”的讹字。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识丁”、“不识一丁”。

出处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36冥行擿埴 [ míng xíng zhì zhí ]

解释 冥:昏暗;冥行:夜间行路;擿:点;埴:地。夜间摸黑走路,如同盲人拿着手杖点地而行。比喻研求学问,不识门径,暗中探索。

出处 汉 扬雄《法言 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37儿女子语 [ ér nǚ zǐ yǔ ]

解释 女人和海子的话。比喻不识大体的言论。

出处 《宋史 宗泽传》:“汝为人将,不能以死敌我,乃欲以儿女子语诱我乎?”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