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不善辞令含舌的成语

形容不善辞令含舌的成语


1笨嘴拙舌 [ bèn zuǐ zhuō shé ]

解释 拙:不巧。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辞。也作“笨口拙舌”。

出处 杨朔《石油城》:“刘公之低着头,用大手搓着大腿,挺为难地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2邯郸学步 [ hán dān xué bù ]

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出处 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3亦步亦趋 [ yì bù yì qū ]

解释 亦:也;步:行走;趋:快走。原指学生紧紧追随老师;后来形容处处模仿或一味地追随他人。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4人云亦云 [ rén yún yì yún ]

解释 云:说。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

出处 金 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5沉默寡言 [ chén mò guǎ yán ]

解释 沉默:沉静;不声不响;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也作“沉密寡言”、“沉静寡言”。

出处 《新唐书 梁崇义传》:“后为羽林射生,事来瑱,沉默寡言。”

6随声附和 [ suí shēng fù hè ]

解释 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随:跟着;和:音贺。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7能说会道 [ néng shuō huì dào ]

解释 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

出处 元 无名氏《渔樵闲话》:“但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8七嘴八舌 [ qī zuǐ bā shé ]

解释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出处 《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9油嘴滑舌 [ yóu zhuǐ huá shé ]

解释 形容人说话油滑轻浮;耍嘴皮子。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谁想晁大舍且不敢便叫珍哥竟到任内,要漫漫的油嘴滑舌骗得爹娘允了,方好进去。”

10张口结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解释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11哑口无言 [ yǎ kǒu wú yán ]

解释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12词不达意 [ cí bù dá yì ]

解释 达:表达。语言或文辞不能确切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作“文不逮意”、“辞不达意”。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0回:“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

13语无伦次 [ yǔ wú lún cì ]

解释 伦次:次序;条理。话讲得颠三倒四;毫无条理。

出处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第七卷引《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论次,而意若贯珠。”

14瞠目结舌 [ chēng mù jié shé ]

解释 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也作“结舌瞠目”。

出处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15巧舌如簧 [ qiǎo shé rú huáng ]

解释 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声的簧片一样。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处 《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16摇唇鼓舌 [ yáo chún gǔ shé ]

解释 鼓舌:嚼舌头;指诡辨。摇动嘴唇;鼓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17唇枪舌剑 [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

解释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出处 元 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18笨嘴笨舌 [ bèn zuǐ bèn shé ]

解释 笨:不灵巧。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出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冯永祥平时以能说会道出名于工商界的,现在却变得好像是一个笨嘴笨舌的人了。”

19贫嘴薄舌 [ pín zuǐ bó shé ]

解释 贫:唠叨令人厌烦;贫嘴:絮絮叨叨;使人厌烦;薄舌;不忠厚;老实。形容人爱说话;言语又尖酸刻薄;惹人生厌。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叵耐邻里有一班荡子弟,平日见王媪是个俏丽孤孀,闲常时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20多嘴多舌 [ duō zuǐ duō shé ]

解释 指嘴多,不该说而说。

出处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如今秋雨淋漓,一日难走一日,快与我行动些。”

21心拙口夯 [ xīn zhuō kǒu bèn ]

解释 心思笨,又不善于说话。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谁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着人说呢!”

22轻嘴薄舌 [ qīng zuǐ bó shé ]

解释 形容说话轻佻刻薄。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闲时常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23咸嘴淡舌 [ xián zuǐ dàn shé ]

解释 比喻无事生非或没话找话说。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这一点子小崽子,也挑幺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

24口轻舌薄 [ kǒu qīng shé bó ]

解释 形容说话刻薄尖酸。

出处 《天雨花》第25回:“小小年纪无厚道,口轻舌薄诮谁人?”

25有嘴没舌 [ yǒu zuǐ méi shé ]

解释 形容不善言辞。

26讷口少言 [ nè kǒu shǎo yán ]

解释 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

出处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27赤口毒舌 [ chì kǒu dú shé ]

解释 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出处 唐 卢仝《月蚀》诗:“月蚀鸟宫十三度,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舌头上吃却月,不啄杀。”

28乖嘴蜜舌 [ guāi zuǐ mì shé ]

解释 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好人的甜言蜜语。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00回:“素姐那乖嘴蜜舌,又拿着没疼热的东西交结童奶奶这伙子人,不惟不把他可恶。”

29瞠目伸舌 [ chēng mù shēn shé ]

解释 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出处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吓得瞠目伸舌,险些儿成了痴呆病。”

30虚嘴掠舌 [ xū zuǐ lüè shé ]

解释 比喻花言巧语。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1回:“谁听你那虚嘴掠舌的?我到明日死了,你也舍不得我吧?”

31枉口拔舌 [ wǎng kǒu bá shé ]

解释 比喻信口胡说。多指造谣生事,恶意中伤。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5回:“是那个嚼舌根的?没空生有,枉口拔舌,调唆你来欺负老娘!”

32顿口拙腮 [ dùn kǒu zhuō sāi ]

解释 比喻嘴笨,不善于说话。

33豁口截舌 [ huō kǒu jié shé ]

解释 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出处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34百舌之声 [ bǎi shé zhī shēng ]

解释 比喻唠叨、多嘴。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也。”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