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人有信仰的成语

形容人有信仰的成语


1善男信女 [ shàn nán xìn nǚ ]

解释 原指皈依佛教的人。后泛指虔诚信奉佛教的男女。

出处 清 钱泳《履园丛话 臆论 拒客》:“释道寺院,有客堂,有主客师,使四方游人,善男信女,咸可小憩,有来礼佛者,有来布施者,从不拒客之礼。”

2安贫守道 [ ān pín shǒu dào ]

解释 道:主张、学说。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出处 宋 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3朝闻夕死 [ zhāo wén xī sǐ ]

解释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4笃信好学 [ dǔ xìn hào xué ]

解释 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

出处 《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5载一抱素 [ zǎi yī bào sù ]

解释 谓坚持一种信仰,固守素志。

出处 王旡生《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珞珞雪芹,载一抱素。八斗奇才,千秋名著。”

6痴心妄想 [ chī xīn wàng xiǎng ]

解释 痴:呆;傻;痴心:心思沉迷于某人或某种事物;妄:荒唐;胡乱;不切实际。失去理智的心思;想法荒唐。指一心想着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情。

出处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大凡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痴心妄想,时刻难过。”

7张冠李戴 [ zhāng guān lǐ dài ]

解释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出处 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8在劫难逃 [ zài jié nán táo ]

解释 劫:劫数。佛教指大灾难。原指命中注定;后指不可避免的灾难。

出处 元 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那两个是船家将钱觅到,也都在劫数里不能逃。”

9半路出家 [ bàn lù chū jiā ]

解释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去当和尚、尼姑。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10如影随形 [ rú yǐng suí xíng ]

解释 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人关系亲密;常在一起。

出处 先秦 管仲《管子 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

11大彻大悟 [ dà chè dà wù ]

解释 彻:明白;贯通;悟:领会;领悟。最彻底的了解和最深刻的觉悟。佛教或道教指识破本来面目。

出处 元 郑德辉《立成汤伊尹耕萃》:“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以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

12万劫不复 [ wàn jié bù fù ]

解释 永远不能恢复。万劫:佛家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万劫指万世;永远。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

13顶礼膜拜 [ dǐng lǐ mó bài ]

解释 顶礼:头、手、足五体俯伏在菩萨足下叩拜;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原是佛教最高的敬礼方式;表示恭敬和畏服。后来形容对人崇拜恭敬到了极点。

出处 清 吴趼人《痛史》第20回:“这句话传扬开去,一时哄动了吉州百姓,扶老携幼,都来顶礼膜拜。”

14愁眉苦脸 [ chóu méi kǔ liǎn ]

解释 苦:痛苦。忧愁得眉头紧锁;哭丧着脸。形容愁容满面的样子。也作“愁眉苦眼”。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成老爹气的愁眉苦脸,只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几个乡里人去了。”

15妖魔鬼怪 [ yāo mó guǐ guài ]

解释 迷信的传说中危害人类的妖精和魔鬼。比喻形形色色害人的东西或人。

出处 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我家东人好傻也,安知他不是个妖魔鬼怪,信着他跟将去了。”

16劫后余生 [ jié hòu yú shēng ]

解释 劫:灾难。经历灾难之后幸存下来的人。

出处 清 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归飞越鸟恋南枝,劫后余生叹数奇。”

17前因后果 [ qián yīn hòu guǒ ]

解释 佛教讲;先前种什么因;后来就结什么果;指事情发生的起因和它的结果。指事情的全部过程。

出处 梁 萧子显《南齐书 高逸传论》:“史臣曰:‘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业行交酬,连琐相袭。’”

18不三不四 [ bù sān bù sì ]

解释 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

19聚沙成塔 [ jù shā chéng tǎ ]

解释 聚:聚集。把细沙堆积成高塔。比喻积少成多。

出处 《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20刀山火海 [ dāo shān huǒ hǎi ]

解释 比喻极其艰险的地方。也作“火海刀山”。

出处 汉 高安世译《佛说鬼问目连经》:“我一生已来,或登刀山剑树地狱,或堕火坑……”

21混世魔王 [ hùn shì mó wáng ]

解释 比喻扰乱人世的凶人或骄纵恣肆的人。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22一生一世 [ yī shēng yī shì ]

解释 一辈子。

出处 明 阮大铖《燕子笺 试窘》:“这样一撞,就撞着了,才使得。不然一生一世也只是这样嘴巴骨。”

23邪魔外道 [ xié mó wài dào ]

解释 佛教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学说。

出处 《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24三生有幸 [ sān shēng yǒu xìng ]

解释 三生都很幸运。形容极为幸运或难得的好境遇。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

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今能一见,是小生三生有幸矣。”

25恍如隔世 [ huǎng rú gé shì ]

解释 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指仿佛相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变迁、事物变化之大的感慨。

出处 宋 范成大《吴船录》下卷:“发常州。平江亲戚故旧来相迓者,陆续于道,恍然如隔世焉。”

26人间地狱 [ rén jiān dì yù ]

解释 人世间的活地狱。比喻黑暗的社会。

出处 叶元《林则徐》:“许多烟鬼横在地上,像蛆虫似地在那里蠕动,吞云吐雾,活像人间地狱。”

27男男女女 [ nán nán nǚ nǚ ]

解释 男女混杂的一群人。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四回:“这日月台丹樨仪门外,若大若小,男男女女,挨肩擦背,屁都挤将出来。”

28三灾八难 [ sān zāi bā nàn ]

解释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

29皈依佛法 [ guī yī fó fǎ ]

解释 皈依:信仰佛教者的入教仪式,因对佛、法、僧三宝表示归顺依附,亦称“三皈依”;佛法:佛教教义。指信佛,比喻对人很顺从。

出处 李脃人《暴风雨前》:“啥都不怕,歪得像一只老虎,如今武松进门,就皈依佛法了。”

30两世为人 [ liǎng shì wéi rén ]

解释 好象重新来到人间。形容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中幸存下来。

31因果报应 [ yīn guǒ bào yìng ]

解释 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出处 唐 慧立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七卷:“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32勤学好问 [ qín xué hǎo wèn ]

解释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

33勇猛精进 [ yǒng měng jīng jìn ]

解释 原意是勤奋修行。现指勇敢有力地向前进。

出处 《无量寿经》上卷:“勇猛精进,志愿无惓。”

34五蕴皆空 [ wǔ yùn jiē kōng ]

解释 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出处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船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