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火烈的成语

形容火烈的成语


1燎原烈火 [ liáo yuán liè huǒ ]

解释 燎:燃烧;原:原野。烧遍广大原野的熊熊大火。比喻迅猛发展不可抵挡的力量。

出处 《尚书 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2火光烛天 [ huǒ guāng zhú tiān ]

解释 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

出处 明·张岱《海志》:“火光烛天,海水如沸,此来得见海战,尤奇。”

3烈火辨日 [ liè huǒ biàn rì ]

解释 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出处 守朝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4真金烈火 [ zhēn jīn liè huǒ ]

解释 比喻经过严重考验而品质不变。

出处 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非自奖真金烈火,傥好比浊水红莲。”

5烈火轰雷 [ liè huǒ hōng léi ]

解释 形容性情暴躁,爱发脾气。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4回:“性子又烈火轰雷似的,煞是不好说话。”

6惹火烧身 [ rě huǒ shāo shēn ]

解释 惹:招引。比喻自己招灾惹祸害自己。

出处 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庄上人见典史亲来捉获,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惹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氏,都送将出来。”

7水深火热 [ shuǐ shēn huǒ rè ]

解释 像在深水里;如在烈火中。比喻人民生活极为痛苦或国家灾难深重。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8火上浇油 [ huǒ shàng jiāo yóu ]

解释 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助长事态的发展。也作“火上加油”。

出处 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你只该劝你那丈夫便好,你倒走将来火上浇油。”

9煽风点火 [ shān fēng diǎn huǒ ]

解释 比喻煽动别人闹事。

出处 沙汀《青棡坡》:“倒不是怕有人煽风点火。”

10黑灯瞎火 [ hēi dēng xiā huǒ ]

解释 形容黑暗没有灯光。

出处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呵,你这个时候,走什么,黑灯瞎火的。”

11万家灯火 [ wàn jiā dēng huǒ ]

解释 千家万户的灯光。形容城镇灯光四处闪烁的夜景。

出处 唐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12怒火中烧 [ nù huǒ zhōng shāo ]

解释 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 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13火中取栗 [ huǒ zhōng qǔ lì ]

解释 偷取炉火里烤熟的栗子。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当;却一无所得。

出处 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 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14火树银花 [ huǒ shù yín huā ]

解释 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闪亮;绚丽灿烂。

出处 唐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15热火朝天 [ rè huǒ cháo tiān ]

解释 火热的烈火朝天熊熊;燃烧。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出处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前进吧祖国》:“从祖国到朝鲜,我看见一面是热火朝天的建设,一面是在炮火连天中奋不顾身的战斗。”

16火冒三丈 [ huǒ mào sān zhàng ]

解释 怒火上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愤怒。

出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17炉火纯青 [ lú huǒ chún qīng ]

解释 纯:纯粹;青:蓝色的;纯青:炉火的温度达到最高点。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焰从红色转成纯青色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

18花天酒地 [ huā tiān jiǔ dì ]

解释 花:比喻美女;旧指娼妓或娼馆。指整天挟妓饮酒。形容沉湎于吃喝嫖赌的荒淫腐化生活。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到京之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

19深宅大院 [ shēn zhái dà yuàn ]

解释 房屋多厕而有围墙的院子。旧时多指富贵人家。

出处 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他每待强巴劫深宅大院,便待折摧了舞榭歌楼。”

20炮火连天 [ pào huǒ lián tiān ]

解释 炮火:战场上发射出的炮弹在爆炸后产生的火焰;连天:连接着天空。形容枪炮声、光焰等与天空相接;战争十分激烈。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就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21以火救火 [ yǐ huǒ jiù huǒ ]

解释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22心急火燎 [ xīn jí huǒ liáo ]

解释 心里很急;像火在烧。急:焦急。

出处 清 吴璿《飞龙全传》:“那管院的太监,心燎意急,一筹莫展。”

23怒火冲天 [ nù huǒ chōng tiān ]

解释 形容愤怒之极,无法抑制。

出处 老舍《龙须沟》第一幕:“[程娘子]怒火冲天,不顾一切地冲向狗子拚命,却被狗子一把抓住。”

24急如星火 [ jí rú xīng huǒ ]

解释 星火:流星。急迫得像一闪而过的流星一样。形容非常紧急。

出处 晋 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5明火执杖 [ míng huǒ zhí zhàng ]

解释 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原指公开抢劫。后比喻公开地、毫不隐藏地干坏事。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那借金银人,身贫无计,结成凶党,明火执杖,白日杀上我门。”

26星星之火 [ xīng xīng zhī huǒ ]

解释 一点点小火星。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多比喻新兴的革命力量。

出处 明 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27水火无交 [ shuǐ huǒ wú jiāo ]

解释 没有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正廉洁。

出处 《隋书 循吏传 赵轨》:“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28判若水火 [ pàn ruò shuǐ huǒ ]

解释 判:区别。比喻两者显然相反,互不相容。

出处 清 钱泳《履园丛话 谭诗 总论》:“沈归愚宗伯与袁简斋太史论诗,判若水火。”

29心如火焚 [ xīn rú huǒ fén ]

解释 心中好像火烧一样。形容焦急万分。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我托他打听几时有船,他查了一查,说道:'要等三四天呢。'我越发觉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没法的事,成日里犹如坐在针毡上一般。”

30心急如火 [ xīn jí rú huǒ ]

解释 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要看个十分饱。”金圣叹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

31星火燎原 [ xīng huǒ liáo yuán ]

解释 一点儿小火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微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星火:微小的火;燎原:火烧原野。

出处 《尚书 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32火上加油 [ huǒ shàng jiā yóu ]

解释 在一旁助威增加他人的愤怒或助长事态的发展。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三荷包也不睬他,把他气得越发火上加油了。”

33火上弄冰 [ huǒ shàng nòng bīng ]

解释 比喻一下子消失净尽。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35回:“泼魔苦苦用心拿我,诚所谓水中捞月;老孙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

34炳如观火 [ bǐng rú guān huǒ ]

解释 炳:光明、明亮、显着。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出处 鲁迅《坟 文化偏至论》:“其词秩然有条,各分大义,炳如观火。”

35饥火烧肠 [ jī huǒ shāo cháng ]

解释 形容饥饿难忍。

出处 宋·苏轼《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36鼻头出火 [ bí tóu chū huǒ ]

解释 形容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出处 《南史 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礔砺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獐,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饥食其脯,甜如甘露浆,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

37不避水火 [ bù bì shuǐ huǒ ]

解释 指不畏凶险。

出处 《水浒传》第五八回:“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说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解救,与汝相助。”

38不食烟火 [ bù shí yān huǒ ]

解释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②指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凡俗。

出处 《终有报》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烟火,体气欲仙。”

39十万火速 [ shí wàn huǒ sù ]

解释 形容在紧急情况下动作极快地行事。

出处 郭沫若《洪波曲》第二章:“我立刻收拾着行李,十万火速地准备出发。”

40干柴烈火 [ gān chái liè huǒ ]

解释 形容男女之间强烈情欲要求,多用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也形容情绪高涨。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今日天缘凑巧,竟赏了他,真是一对烈火干柴,如胶投漆,燕尔新婚,连日那里拆的开。”

41引风吹火 [ yǐn fēng chuī huǒ ]

解释 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

42披麻救火 [ pī má jiù huǒ ]

解释 披着麻去救火。比喻惹火烧身,自招灾祸。

出处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三折:“则落你好似披麻救火,蒯彻也不似那般人随风倒舵。”

43救火投薪 [ jiù huǒ tóu xīn ]

解释 为了扑灭火焰而将木柴扔进火中。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出处 《邓析子·无厚篇》:“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44敲冰求火 [ qiāo bīng qiú huǒ ]

解释 敲开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出处 《大光明藏经》下卷:“敲冰求火,论功不遂。”

45水火无情 [ shuǐ huǒ wú qíng ]

解释 指水灾和火灾凶猛可怕。

出处 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俺城中把金鼓鸣,正是外合里应,教智伯才知水火无情。”

46火烧眉毛 [ huǒ shāo méi máo ]

解释 火烧到眉毛了。比喻情势非常紧迫。也作“火烧眉睫”。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蒋山法泉禅师》:“问:‘如何是急,切一句?’师曰:‘火烧眉毛。’”

47火耕水种 [ huǒ gēng shuǐ zhòng ]

解释 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出处 《史记 平准书》:“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晋 陆云《答车茂安书》:“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

48烟消火灭 [ yān xiāo huǒ miè ]

解释 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 忆韦素园君》:“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

49积薪厝火 [ jī xīn cuò huǒ ]

解释 薪:柴草;厝:同:“措”,放置。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隐藏着很大的危险,后患无穷。

出处 《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50窝火憋气 [ wō huǒ biē qì ]

解释 把屈辱或恼怒强压在心底,不敢或不能发泄。

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五:“李青山有些胆怯,他退到门边,嘴头咕噜着:‘滚就滚吧!’扭转身子,窝火憋气地迈出门去了。”

51钻冰求火 [ zuān bīng qiú huǒ ]

解释 比喻徒劳无功。

出处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02卷:“影离响绝,云销雾除,钻冰求火,探巢捕鱼,不足言其无也。”

52香火不绝 [ xiāng huǒ bù jué ]

解释 指信神者所供养的香烛不断绝。亦作“香火不断”。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民间各处,立起个‘虎媒之祠’,若是有婚姻求合的,虔诚祈祷,无有不应,至今黔陕之间,香火不绝。”

53扇风点火 [ shàn fēng diǎn huǒ ]

解释 谓进行鼓动或煽动。

出处 康濯《东方红》第13章:“‘不过我觉着你们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气魄也不够大!’县长又半真半假地扇风点火。”

54火伞高张 [ huǒ sǎn gāo zhāng ]

解释 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出处 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太补阙》诗:“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55狐鸣篝火 [ hú míng gōu huǒ ]

解释 见“狐鸣鱼书”。

出处 黄葆桢《扬哲商烈士悼歌》:“军储潜遣五丁运,狐鸣篝火期相从。”

56黑灯下火 [ hēi dēng xià huǒ ]

解释 形容黑暗没有灯光的情景。

出处 老舍《骆驼样子》十二:“你始终也没进去。黑灯下火的教鞭教我和太太瞎抓。”

57性烈如火 [ xìng liè rú huǒ ]

解释 性:性情,脾气。形容性情暴躁。

出处 金庸《天龙八部》第18回:“那高个儿的僧人性烈如火,提起醋钵大的拳头,呼的一拳,又向乔峰击到。”

58油煎火燎 [ yóu jiān huǒ liáo ]

解释 形容痛苦或焦灼。

出处 郭澄清《大刀记》第十章:“他觉着,像有个什么东西,在胸口上剧烈地涌动,闹得血管里的血,也加快了流速。继而,心里又油煎火燎,阵阵剧疼。”

59火上添油 [ huǒ shàng tiān yóu ]

解释 见“火上浇油”。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贾臬台见他顶嘴,如火上添油,那气格外来的大。”

60火急火燎 [ huǒ jí huǒ liáo ]

解释 犹火烧火燎。

出处 《人民文学》1977年4期:“整个发电厂都火急火燎地动员起来。”

61火海刀山 [ huǒ hǎi dāo shān ]

解释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出处 京剧《智取威虎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冲上前。”

62火眼金睛 [ huǒ yǎn jīn jīng ]

解释 睛:眼珠。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比喻眼光十分犀利;能识别真伪。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我老孙火眼金睛,认得好歹。”

63烈火真金 [ liè huǒ zhēn jīn ]

解释 烈火:熊熊大火;猛烈的火。真金不惧火炼;在烈火中可以鉴别出真正的黄金。比喻英雄本色不变;也作“烈火见真金”。

64鼻端出火 [ bí duān chū huǒ ]

解释 形容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出处 见“鼻头出火”。

65鼻端生火 [ bí duān shēng huǒ ]

解释 以之形容马行疾速。

出处 语出《南史 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

66七窍冒火 [ qī qiào mào huǒ ]

解释 同“七窍生烟”。

出处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三回:“一天两天还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还没有信呢?俗语说的好,真是七窍冒火,五脏里生烟。”

67入火赴汤 [ rù huǒ fù tāng ]

解释 喻不避艰险。

出处 《四游记·老君道教源流》:“入火赴汤,下地上天,灰身没命,愿随大仙。”

68刀耕火耘 [ dāo gēng huǒ yún ]

解释 犹刀耕火种。

出处 宋·苏轼《王公仪夔州路转运使程高夔州路判官制》:“三峡之民,刀耕火耘,与鹿豕杂居。”

69扇火止沸 [ shàn huǒ zhǐ fèi ]

解释 沸:沸腾,指水滚开。用扇风助长火势的办法来停止水沸腾。比喻采取的办法与希望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 《吴书》:“风声流闻,震荡城邑,丘墙惧于横暴,贞良化为群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70探汤蹈火 [ tàn tāng dǎo huǒ ]

解释 犹言赴汤蹈火。喻不怕任何艰险。

出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会狱》:“宁南兵变,料无人能将檄传;探汤蹈火咱情愿,也只为文士遭谴。”

71救火拯溺 [ jiù huǒ zhěng nì ]

解释 见“救焚拯溺”。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将以迎王师。”

72水火兵虫 [ shuǐ huǒ bīng chóng ]

解释 指使古书遭受损毁的四种灾害:水灾、火灾、战乱和书蠹。也泛指各种天灾人祸。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73油干火尽 [ yóu gàn huǒ jìn ]

解释 形容罄尽。

出处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丁生]直赢得两人油干火尽,两人也怕起来。只得忍着性子住了,垂头丧气而别。”

74火冒三尺 [ huǒ mào sān chǐ ]

解释 见“火冒三丈”。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 》第一卷第十五章:“当自成在路上才得到报告时,他不禁火冒三尺,恨恨地骂了一声:‘该死!’”

75火尽薪传 [ huǒ jìn xīn chuán ]

解释 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

出处 明·寓山居士《鱼儿佛》第四出:“仗猛力精心,斩断牵缠,若不是粉碎虚空,终似那痴拳太软,总火尽薪传也。”

76火山汤海 [ huǒ shān tāng hǎi ]

解释 喻艰难危险。

出处 《晋书·张骏传》:“虽有火山汤海,无所辞难,岂寒暑之足避哉!”

77火灭烟消 [ huǒ miè yān xiāo ]

解释 火苗熄灭,烟云消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不留一点痕迹。亦作“烟消火灭”。

出处 晋·傅玄《四言杂诗》:“忽然长逝,火灭烟消。”

78火热水深 [ huǒ rè shuǐ shēn ]

解释 ①犹水深火热。比喻十分困苦的处境。②形容严酷;厉害。

出处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79火耨刀耕 [ huǒ nòu dāo gēng ]

解释 犹火耕。多指比较原始的耕作方法。

出处 唐·罗隱《别池阳所居》诗:“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

80烈火干柴 [ liè huǒ gān chái ]

解释 比喻男女欢情很深。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怎当得他每两下烈火干柴,你贪我爱,各自有心,竟自勾搭上了。”

81燎若观火 [ liáo ruò guān huǒ ]

解释 谓事理清楚明白,如看火一般。

出处 清·黄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铭》:“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乱,燎若观火。”

82石火风灯 [ shí huǒ fēng dēng ]

解释 见“石火风烛”。

出处 《万善同归集》卷五:“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风灯,逝波残照,露华电影,不足为喻。”

83蹈汤赴火 [ dǎo tāng fù huǒ ]

解释 比喻不避艰险。

出处 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三:“且须散金帛,犒师旅,使闻鼓而蹈汤赴火,闻金而星布云合。”

84蹈火赴汤 [ dǎo huǒ fù tāng ]

解释 同“蹈汤赴火”。

出处 李瑛《深夜里发生的故事》诗:“五里远的山路,真正似蹈火赴汤。”

85蹈赴汤火 [ dǎo fù tāng huǒ ]

解释 同“蹈汤赴火”。

出处 唐·孙揆《灵应传》:“君子杀身以成仁,殉其毅烈,蹈赴汤火,旁雪不平,乃宝之志也。”

86银花火树 [ yín huā huǒ shù ]

解释 比喻灿烂的焰火或灯火。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北京三五风光好,膏雨初晴春意早。银花火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岛。”

87束缊请火 [ shù yùn qǐng huǒ ]

解释 束缊:束一扎乱麻为火把;请火:借火。比喻求助于人。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蒯通传》:“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

88束蕴乞火 [ shù yùn qǐ huǒ ]

解释 同“束缊请火”。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蕴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存相感,事有适可。”

89以火止沸 [ yǐ huǒ zhǐ fèi ]

解释 见“以汤止沸”。

出处 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90如蹈水火 [ rú dǎo shuǐ huǒ ]

解释 比喻处境艰难。

出处 《元史·张德辉传》:“若宰民者,头会箕敛以毒天下,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为害尤甚。”

91心焦如火 [ xīn jiāo rú huǒ ]

解释 内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形容焦灼难忍的心情,亦作“心焦如焚”。

出处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绣襦记·暂宿邮亭>》:“为何马犹不至,心焦如火,怎辞劳瘁。”

92心焦火燎 [ xīn jiāo huǒ liáo ]

解释 心里急得像火烧着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出处 柯岩《追赶太阳的人》:“她摸黑坐着,心焦火燎地等着邻家的闺女从夜校回来帮她收拾。”

93敲冰索火 [ qiāo bīng suǒ huǒ ]

解释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一定不会成功。

出处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第四卷:“若敲冰而索火,类缘木以求鱼。”

94清灰冷火 [ qīng huī lěng huǒ ]

解释 见“清灰冷灶”。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5回:“及至到了家,清灰冷火的锁着门。”

95烈火烹油 [ liè huǒ pēng yóu ]

解释 比喻声势气焰很盛。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96解衣包火 [ jiě yī bāo huǒ ]

解释 比喻不解决问题,只招致危险。

出处 《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

97解衣抱火 [ jiě yī bào huǒ ]

解释 见“解衣包火”。

出处 《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清·唐训方《里语征实》卷下引作“解衣抱火”。

98反风灭火 [ fǎn fēng miè huǒ ]

解释 比喻施行德政。

出处 《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

99如蹈汤火 [ rú dǎo tāng huǒ ]

解释 蹈:踩;汤:滚水。如同在滚水、烈火中行走一样。比喻处境艰险。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命入朝廷,如赴汤火。”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