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古琴优美的成语

形容古琴优美的成语


1余音绕梁 [ yú yīn rào liáng ]

解释 余音: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下乐声。仿佛遗留下来的乐声围着屋打转转。形容歌声、乐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2绕梁三日 [ rào liáng sān rì ]

解释 绕梁:在房梁间缭绕飘荡。(余音)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3余音袅袅 [ yú yīn niǎo niǎo ]

解释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出处 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4曲高和寡 [ qǔ gāo hè guǎ ]

解释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出处 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5不绝如缕 [ bù jué rú lǚ ]

解释 绝:断;缕:细线。似断未断;像只有一根细丝维系着。比喻情势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也形容声音微弱;但未中断。原作“不绝若线”。

出处 宋 苏轼《前赤壁赋》:“馀音袅袅,不绝如缕。”

6不堪入耳 [ bù kān rù ěr ]

解释 堪:忍受;入耳:听进耳里。难以听下去。形容声音或语言非常难听;令人听着不舒服或起反感。

出处 明 李开先《市井艳词序》:“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

7行云流水 [ xíng yún liú shuǐ ]

解释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拘束;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出处 宋 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8高山流水 [ gāo shān liú shuǐ ]

解释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9剑胆琴心 [ jiàn dǎn qín xīn ]

解释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出处 元 吴莱《岁晚恍然有怀》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10琴棋书画 [ qín qí shū huà ]

解释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出处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高测,彭州人。聪明博识,文翰纵横。至于天文历数,琴棋书画,长笛胡琴,率梁朝朱异之流。”

11琴瑟和谐 [ qín sè hé xié ]

解释 琴瑟:两种弦乐器名。琴瑟合奏时声音非常和谐。比喻夫妻关系和谐。

出处 明·沈受先《三元记·团圆》:“夫妻和顺从今定,这段姻缘夙世成,琴瑟和谐乐万春。”

12琴瑟失调 [ qín sè shī tiáo ]

解释 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琴瑟演奏的不谐调。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也比喻夫妇不和。

出处 《汉书 董仲书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13焚琴煮鹤 [ fén qín zhǔ hè ]

解释 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出处 宋 洪适《满江红》词:“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

14瑟弄琴调 [ sè nòng qín tiáo ]

解释 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出处 语出《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15琴瑟调和 [ qín sè tiáo hé ]

解释 比喻夫妻恩爱。

出处 《群音类选 玉钗记 桂亭赏月>》:“琴瑟调和,百年相聚。”

16人琴俱亡 [ rén qín jù wáng ]

解释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伤逝》:“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7牛听弹琴 [ niú tīng dàn qín ]

解释 比喻听不懂。

出处 瞿秋白《乱弹》:“现在,‘治于人的小人’,要想在无线电的播音里去听清楚昆曲的平上去入,自然是牛听弹琴,一窍不通了。”

18一琴一鹤 [ yī qín yī hè ]

解释 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出处 《宋史 赵抃传》:“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19琴剑飘零 [ qín jiàn piāo líng ]

解释 琴是古时文人常携带的。旧指潦倒失意,流落他乡。

出处 明 钱晔《赠周歧凤》:“琴剑飘零西复东,旧游清兴几时同?”

20破琴绝弦 [ pò qín jué xián ]

解释 毁琴断弦,表示世无知音,不再鼓琴。

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1袅袅余音 [ niǎo niǎo yú yīn ]

解释 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

出处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诸君听小子讲书,不必就散,尚有一回袅袅余音哩。”

22琴瑟之好 [ qí sè zhī hǎo ]

解释 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出处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23琴歌酒赋 [ qín gē jiǔ fù ]

解释 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旧皆逸人、高士之事。

出处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琴歌既断,酒赋无续。”

24破琴示绝 [ pò qín shì jué ]

解释 把琴摔破,表示绝裂。指不媚权贵。

25琴心相挑 [ qín xīn xiāng tiāo ]

解释 挑:挑逗。指用琴声表达心意与爱慕之情。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琴心挑之。”明·屠隆《昙花记》:“你雄姿秀骨风度好,瞥然见把人魂消,又不是琴心相挑,一意愿咏桃夭,谐白发附青霄。”

26琴挑文君 [ qín tiāo wén jūn ]

解释 挑:挑逗、挑引。比喻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并表达自己的爱意。亦作“琴心相挑”。

27和如琴瑟 [ hé rú qín sè ]

解释 比喻夫妻相亲相爱。

出处 《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8鸣琴而治 [ míng qín ér zhì ]

解释 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出处 《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29琴断朱弦 [ qín duàn zhū xián ]

解释 比喻妇女死掉丈夫。

出处 清 洪昇《长生殿 幸恩》:“琴断朱弦,不幸文君早寡。”

30坐上琴心 [ zuò shàng qín xīn ]

解释 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出处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载,汉司马相如宴于临邛富人卓王孙家,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声传意,文君心悦,遂夜奔相如。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