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观点不同的成语

形容观点不同的成语


1异口同声 [ yì kǒu tóng shēng ]

解释 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2各执一词 [ gè zhí yī cí ]

解释 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

出处 巴金《春》:“她看见王氏和觉民各执一词,不能断定谁是谁非。”

3各抒己见 [ gè shū jǐ jiàn ]

解释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4回:“据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见,出个式子,岂不新鲜些?”

4志同道合 [ zhì tóng dào hé ]

解释 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志趣一致。志:志向;道:道路;信仰。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陈思王植传》:“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5不谋而合 [ bù móu ér hé ]

解释 谋:计议;商议;合:相合一致。事先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出处 晋 干宝《搜神记》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6众说纷纭 [ zhòng shuō fēn yún ]

解释 纷纭: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说法多而杂。

出处 元 戴表元《剡源集》第20卷:“然当纯公既没,众说纷纭,卒能坚忍植立。”

7百家争鸣 [ bǎi jiā zhēng míng ]

解释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指发表意见。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8各执己见 [ gè zhí jǐ jiàn ]

解释 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出处 《人民文学》1976年第3期:“两人争辩到这儿,就有点各执己见,搁不下来。”

9百喙如一 [ bǎi huì rú yī ]

解释 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出处 清 王夫之《孝烈传》:“唯习闻湘人之言,百喙如一者若此。”

10一鸣惊人 [ yī míng jīng rén ]

解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1与众不同 [ yǔ zhòng bù tóng ]

解释 和大家不一样。

出处 东汉 王充《论衡》:“故富贵之家,役使奴童,育养牛马,必有与众不同者矣。”

12众口难调 [ zhòng kǒu nán tiáo ]

解释 众人的口味很难调配恰当。比喻难以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调:调理;调配。

出处 宋 欧阳修《归田录》第一卷:“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

13先入为主 [ xiān rù wéi zhǔ ]

解释 指先听进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14刚愎自用 [ gāng bì zì yòng ]

解释 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15别出心裁 [ bié chū xīn cái ]

解释 别:另外;裁:安排取舍;心裁:出于个人内心的设计、构思、筹划。指另外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新办法。也作“别出新裁”、“自出心裁”。

出处 明 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彩于回中。”

16千篇一律 [ qiān piān yī lǜ ]

解释 比喻文章、题材、写法等公式化。也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出处 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千篇一律,诗道未成,慎勿轻看,最能易人心手。”

17广开言路 [ guǎng kāi yán lù ]

解释 尽量创造使人们能充分发表意见的条件。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18引以为戒 [ yǐn yǐ wéi jiè ]

解释 引来作为教训;警戒自己。常指用自己或别人过去的失败和错误来警戒自己;避免重犯。

出处 清 钱大昕《士驾斋新录》:“为古之士,当引以为戒。”

19标新立异 [ biāo xīn lì yì ]

解释 标:揭举;立:树立。持不同的态度或看法。提出新奇的见解和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20百花齐放 [ bǎi huā qí fàng ]

解释 百花:泛指各种花卉;齐:同时。①各种各样的花卉同时开花。②现常比喻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也形容文化艺术和各行业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哪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21自以为是 [ zì yǐ wéi shì ]

解释 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为:认为;是:对;正确)。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22闻过则喜 [ wén guò zé xǐ ]

解释 听到有人批评自己的过失;就心里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批评意见。过:过失、错误。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23集思广益 [ jí sī guǎng yì ]

解释 集:集中;思:思想;广:扩大;益:好处。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指集中众人的思想和智慧;广泛吸收好的意见。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24鹤立鸡群 [ hè lì jī qún ]

解释 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25七嘴八舌 [ qī zuǐ bā shé ]

解释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出处 《好逑传》第五回:“众人正跑得有兴头上,忽被铁公子拦住,便七嘴八舌地乱嚷。”

26借题发挥 [ jiè tí fā huī ]

解释 发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借谈论另一个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

出处 王衡《郁轮袍》第二折:“我随分划几划便罢,这个原是借题发挥。”

27冤家路窄 [ yuān jiā lù zhǎi ]

解释 冤家:仇人。仇人在狭路上相遇;来不及回避。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真是冤家路窄,今日一命讨了一命。”

28别具一格 [ bié jù yī gé ]

解释 格:格式;风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形容别致、新颖;与众不同的样子、风度等。

出处 清 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一格。”

29各持己见 [ gè chí jǐ jiàn ]

解释 持:坚持;保持;见:意见、见解。各人都持自己的见解。

出处 清 黄钧宰《金壶浪墨 堪舆》:“甚至徒毁其师,子讥其父,各持己见,彼此相非。”

30各有千秋 [ gè yǒu qiān qiū ]

解释 每个人都有可以流传久远的特长。比喻各有所长;各有优点。千秋:千年;指流传久远。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你们祁家弟兄是各有千秋!”

31大相径庭 [ dà xiāng jìng tíng ]

解释 径:门外的路;庭:门院里的地;径庭:喻相差还很远。两者大不相同;相差很远甚至完全相反。

出处 庄周《庄子 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32天壤之别 [ tiān rǎng zhī bié ]

解释 天和地;一在极上;另一在极下;比喻差别极大。壤:地。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 内篇 论仙》:“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乘矣。”

33是非曲直 [ shì fēi qū zhí ]

解释 曲:无理;直:有理。指对事物的评断。

出处 汉 王充《论衡 说日篇》:“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

34独树一帜 [ dú shù yī zhì ]

解释 单独打起一面旗号。比喻风格新奇;自成一家。也比喻自立门户。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所以能独树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

35纲举目张 [ gāng jǔ mù zhāng ]

解释 纲;鱼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条理分明。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36足智多谋 [ zú zhì duō móu ]

解释 足够的才智;大量的计谋。形容善于动脑筋出主意。谋:计谋。

出处 元 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老夫遍观朝中,足智多谋,无如司徒者。”

37兴师问罪 [ xīng shī wèn zuì ]

解释 宣布对方罪状;发兵讨伐。形容群起而严厉斥责对方的过失。兴、动:发动;师:军队;众:大队人马。

出处 宋 沈括《梦溪笔谈》:“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38千千万万 [ qiān qiān wàn wàn ]

解释 形容为数极多。

出处 唐 杜牧《晚晴赋》:“千千万万之状容兮,不可得而状也。”

39千差万别 [ qiān chā wàn bié ]

解释 形容事物各不相同;有许多差别。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文遂导师》:“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

40哗众取宠 [ huá zhòng qǔ chǒng ]

解释 哗:虚夸;宠:宠信。指用虚夸的言论行动迎合群众;以博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41固执己见 [ gù zhí jǐ jiàn ]

解释 固:顽固;执:坚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

出处 《宋史 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42师心自用 [ shī xīn zì yòng ]

解释 师心:以己意为师。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出处 唐 陆贽《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又况不及中才,师心自用,肆于人上,以遂非拒谏,孰有不危者乎?”

43截然不同 [ jié rán bù tóng ]

解释 截然: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必然联系。

出处 鲁迅《坟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44据理力争 [ jù lǐ lì zhēng ]

解释 据:依据;按照。依据正确的道理;尽力争取。

出处 北齐 魏收《魏书 阳固传》:“崇虽贵盛,固据理不挠,谈者欣焉。”

45旗帜鲜明 [ qí zhì xiān míng ]

解释 旗:军队用的旗帜。原指军旗鲜艳;后指对某些问题态度明朗。

出处 清 钱采《说岳全传》:“兀术好生疑惑,忙出营前观看,果然依旧旗帜鲜明,刀枪密布,不知何故。”

46虚怀若谷 [ xū huái ruò gǔ ]

解释 谦虚的胸怀像深广的山谷。形容非常谦虚。谷:山谷。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47见仁见智 [ jiàn rén jiàn zhì ]

解释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48议论纷纷 [ yì lùn fēn fēn ]

解释 纷纷:众多、杂乱的样子。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新令既出,百姓议论纷纷,或言不便,或言便。”

49抛砖引玉 [ pāo zhuān yǐn yù ]

解释 抛出砖头;引来白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或熟的意见或作品。常用作谦词。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50莫衷一是 [ mò zhōng yī shì ]

解释 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指不知哪个正确。形容各种意见都有。得不出一致的看法。

出处 清 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51一锤定音 [ yī chuí dìng yīn ]

解释 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

出处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声不响,却是一家之主;女儿中意,老伴点头,也还得听他一锤定音。”

52上情下达 [ shàng qíng xià dá ]

解释 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出处 《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53大处着眼 [ dà chù zhuó yǎn ]

解释 着眼:观察。指从整体;长远或大的方面观察;考虑。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只感念姑娘救了自己的儿子,延了安家的宗祀,大处着眼,便不忍吹求到此。”

54毁誉参半 [ huǐ yù cān bàn ]

解释 说坏话的和说好话的各占一半。表示对人的评价没有一致的意见。

出处 梁启超《管子传·自序》:“管子亦毁誉参半。”

55独断专行 [ dú duàn zhuān xíng ]

解释 断:决断;做决定。独自作出决定;自己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形容行事不民主。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在他却不免有点独断独行,不把督抚放在眼里。”

56独断独行 [ dú duàn dú xíng ]

解释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出处 清 容闳《西学东渐记》第19章:“予已预备随时辞职,以便足下独断独行。”

57畅所欲言 [ chàng suǒ yù yán ]

解释 畅:尽情;痛快;欲:想要。把心里要讲的话痛快地全部讲出来。也作“尽所欲言”。

出处 清 方苞《游丰台记》:“少长不序,卧起坐立,惟所便人,畅所欲言,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

58话不投机 [ huà bù tóu jī ]

解释 投机:意见相合。指意见或观点看法等不一致;说不到一起。

出处 元 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我则怕言无关典,话不投机。”

59不吝赐教 [ bù lìn cì jiào ]

解释 吝:吝惜;赐:赏予;教:教导,教诲。不吝惜指点教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出处 鲁迅《两地书》五:“但我相信倘有请益的时候,先生是一定不吝赐教的。”

60不约而同 [ bù yuē ér tóng ]

解释 约:约定;同:相同。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

61卓尔不群 [ zhuó ěr bù qún ]

解释 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景十三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62各抒所见 [ gè shū suǒ jiàn ]

解释 见“各抒己见”。

出处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中国历代帝王继统,分有常尊,然而明良喜起,吁咈庚歌,往往略分言情,各抒所见。”

63同声相应 [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 ]

解释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 《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64因人而异 [ yīn rén ér yì ]

解释 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出处 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然而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65固执成见 [ gù zhí chéng jiàn ]

解释 见“固执己见”。

出处 茅盾《子夜》九:“如果荪甫一定要固执成见,那就拉倒。”

66天差地别 [ tiān chā dì bié ]

解释 形容差别很大,相差甚远。

67天渊之别 [ tiān yuān zhī bié ]

解释 天和地,一极在上,一极在下。比喻差别极大。

出处 鲁迅《书信集 致曹靖华》:“印在书内之插图,与作者自印的一比,真有天渊之别。”

68孤行己见 [ gū xíng jǐ jiàn ]

解释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出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过去和现在都有这样的人,企图孤行己见,不尊重我们的意见,但是结果都不通。”

69心回意转 [ xīn huí yì zhuǎn ]

解释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出处 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背地里设下机谋,才得他心回意转。”

70所见略同 [ suǒ jiàn lüè tóng ]

解释 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

出处 明·唐顺之《与王芳湖中丞书》:“愚意方欲经营,而来叙适反,此岂古谓所见略同者乎!”

71时乖命蹇 [ shí guāi mìng jiǎn ]

解释 时:时运,时机;乖:不顺利;蹇:一足偏废,引伸为不顺利。时运不好,命运不佳。这是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观点。

出处 元 白仁甫《墙头马上》:“早是抱闲怨,时乖运蹇。”

72不谋而同 [ bù móu ér tóng ]

解释 谋:商量。事先没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出处 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

73持平之论 [ chí píng zhī lùn ]

解释 持平:保持公正;没有偏向。公正的议论或调和折中的言论。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二》:“先师刘文正公曰:‘神仙必有,然必非今之卖药道士;佛菩萨必有,然必非今之说法禅僧。’斯其持平之论矣。”

74迥然不同 [ jiǒng rán bù tóng ]

解释 迥然:差距很大的样子。大不相同;相差太远。形容彼此完全不同。

出处 宋 张戒《岁寒堂诗话》:“文章古今迥然不同。”

75众口如一 [ zhòng kǒu rú yī ]

解释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

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 吏部一 都给事升转》:“而谓科臣但当内擢,其最不肖者间出一二人于外,则众口如一。”

76刍荛之见 [ chú ráo zhī jiàn ]

解释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出处 《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77师心自是 [ shī xīn zì shì ]

解释 师心:以心为师。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78献曝之忱 [ xiàn pù zhī chén ]

解释 献:贡献之意;曝:晒太阳。比喻以物品或意见献之于人,所表达的自谦之意。

出处 《列子·杨朱篇》:“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79生而知之 [ shēng ér zhī zhī ]

解释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80纷纷不一 [ fēn fēn bù yī ]

解释 各不相同。纷纷:多而杂乱。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三十回:“也有做‘请宴’的,也有做‘窥醉’的,也有做‘借茶’的,也有做‘刺虎’的,纷纷不一。”

81一不扭众 [ yī bù niǔ zhòng ]

解释 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细想了想,这事不但无法,而且有理;料是‘一不扭众’,只得点头依允。”

82万口一谈 [ wàn kǒu yī tán ]

解释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出处 《宋史·胡铨传》:“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

83万口一辞 [ wàn kǒu yī cí ]

解释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出处 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84人多嘴杂 [ rén duō zuǐ zá ]

解释 杂:杂乱,多种多样。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闺臣恐人多嘴杂,说话不便,即同良箴,红蕖,紫绡另在一房居住。”

85以人废言 [ yǐ rén fèi yán ]

解释 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

出处 《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6别置一喙 [ bié zhì yī huì ]

解释 插一句嘴。比喻提出不同意见。

出处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此等书不知出于何伧之手,乃托文章巨公之名,以诳世之聋瞽。人家子弟,辄奉以为圣经贤传,不敢别置一喙,闻人出一议,辄摇手闭目,以为侮圣人之言。”

87意转心回 [ yì zhuǎn xīn huí ]

解释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 训门人 五》:“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

88排斥异己 [ pái chì yì jǐ ]

解释 排斥:排除;驱逐;异己:同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一般指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严重分歧或敌对的人;比喻排挤、清除与自己意见不合或利害冲突的人。又作“排除异己。”

出处 《晋书 殷凯传》:“凯见江绩亦以正直为仲堪所斥,知仲堪当逐异己,树置所亲。”

89没衷一是 [ mò zhōng yī shì ]

解释 衷:折中。指意见纷歧,不能决定哪一方面对。

出处 郭沫若《盲肠炎 一个伟大的教训》:“就我见闻所及,论者的意见仍属没衷一是。”

90管见所及 [ guǎn jiàn suǒ jí ]

解释 管见:从管子里看东西,指见识浅陋。谦虚的说法,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

出处 《抱朴子 勤求》:“故世间道士知金丹之事者万无一者。而管见之属,谓仙法当具在于纷若之书,及于祭礼拜伏之间而已矣。”

91纳谏如流 [ nà jiàn rú liú ]

解释 虚心听取谏议。

出处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为我王纳谏如流,因此上丞相奏准。”

92依违两可 [ yī wéi liǎng kě ]

解释 依:赞成;违:反对;两可:二者都可以。指对问题态度犹豫,没有确定的意见。

出处 《明史 方从哲传》:“举朝力争,从哲依违两可。”

93党同妒异 [ dǎng tóng dù yì ]

解释 犹言党同伐异。

出处 唐·张说《府君墓志铭》:“君以律有违经背礼,著《妨难》十九篇,书奏,帝下有司而删定之;官党同妒异,竟寝其议。”

94发言盈庭 [ fā yán yíng tíng ]

解释 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出处 《诗经 小雅 小旻》:“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95同气相求 [ tóng qì xiāng qiú ]

解释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出处 《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96时乖运蹇 [ shí guāi yùn jiǎn ]

解释 时运不好;命运不佳。这是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观点。蹇:不顺利。

出处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早是抱闲怨,时乖运蹇。又添这害相思,月值年灾。”

97聚讼纷纭 [ jù sòng fēn yún ]

解释 讼:争辩;纷纭:言论多而杂乱。许多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看法不一致。形容众多的意见争辩不清;没有定论。

出处 清 张元济《水经注>跋》:“聚讼纷纭,几为士林一大疑案。”

98舌战群儒 [ shé zhàn qún rú ]

解释 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99舍己从人 [ shě jǐ cóng rén ]

解释 舍:弃;从: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

出处 《尚书 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