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一个人沉默的成语

形容一个人沉默的成语


1沉默寡言 [ chén mò guǎ yán ]

解释 沉默:沉静;不声不响;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也作“沉密寡言”、“沉静寡言”。

出处 《新唐书 梁崇义传》:“后为羽林射生,事来瑱,沉默寡言。”

2三缄其口 [ sān jiān qí kǒu ]

解释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出处 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3不声不响 [ bù shēng bù xiǎng ]

解释 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4默默无闻 [ mò mò wú wén ]

解释 默默:没有声息;闻:出名。无声无息;不为人知。

出处 明 李桢《剪灯余话》:“而使之昧昧无闻,安得不饮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5默不作声 [ mò bù zuò shēng ]

解释 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朱自清《不知道》:“固然他有时也可以‘默不作声’,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

6默默不语 [ mò mò bù yǔ ]

解释 默默:不说话的样子。沉默着不说一句话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0回:“他见郭安默默不语,如有所思,便知必有心事。”

7默默无言 [ mò mò wú yán ]

解释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出处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忧的我神思竭,默默无言;愁的我魂胆丧,兢兢打战。”

8不苟言笑 [ bù gǒu yán xiào ]

解释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指态度庄重、严肃。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9罕言寡语 [ hǎn yán guǎ yǔ ]

解释 罕、寡:少。很少开口说话。形容沉默寡言。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10沉吟不语 [ chén yīn bù yǔ ]

解释 沉默地思量着,不说话。引伸为迟疑不决的态度。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万选听了,沉吟不语。

11韬光养晦 [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解释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处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12恭默守静 [ gōng mò shǒu jìng ]

解释 默:沉默;守:遵守,保持。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讲话,保持肃静。

出处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又自以归付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13沉密寡言 [ chén mì guǎ yán ]

解释 犹沉默寡言。

出处 《宋书·徐羡之传》:“[羡之]沉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

14呆若木鸡 [ dāi ruò mù jī ]

解释 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5无声无息 [ wú shēng wú xī ]

解释 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

出处 鲁迅《书信集 1047 至胡风》:“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16不动声色 [ bù dòng shēng sè ]

解释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

出处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17一言不发 [ yī yán bù fā ]

解释 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儿听说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发,啼哭起来。”

18鸦雀无声 [ yā què wú shēng ]

解释 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自然环境很静或形容人们默不作声;一声不响。鸦:乌鸦;雀:麻雀。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四卷:“公曰:‘鸦去无声,运何言闻?’”

19噤若寒蝉 [ jìn ruò hán chán ]

解释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20深居简出 [ shēn jū jiǎn chū ]

解释 简:少。指人呆在家里;不常出门。

出处 唐 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

21群龙无首 [ qún lóng wú shǒu ]

解释 首:头;引申为领袖。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从统一行动。

出处 《周易 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22恭恭敬敬 [ gōng gōng jìng jìng ]

解释 对尊长贵宾谦恭而有礼貌。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3卷:“安住见说是丈人,恭恭敬敬唱了个喏。”

23迟疑不决 [ chí yí bù jué ]

解释 犹豫疑惑,不能决定。

出处 《隋书 段文振传》:“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24不言不语 [ bù yán bù yǔ ]

解释 言:讲,说。不说话,闷声不响。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吴衙内邻舟赴约》:“秀娥一心忆着吴衙内,坐在旁边,不言不语,如醉如痴,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动一动。”

25鸦默雀静 [ yā mò què jìng ]

解释 默:静默。形容人们或活动场所非常安静。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我因为到了老祖宗那里,鸦默雀静的,问小丫头子们,他又不肯叫我找园里来。”

26闭口结舌 [ bì kǒu jié shé ]

解释 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

出处 《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27闭口无言 [ bì kǒu wú yán ]

解释 闭住嘴巴不言语。形容对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觉得理亏而无话可讲时的情态。参见“闭口不言”。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关胜连忙答礼,闭口无言,手脚无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回:“一席话说得朱博如闭口无言,只得别去。”

28钳口结舌 [ qián kǒu jié shé ]

解释 钳口:嘴巴张不开;结舌:舌头转不动。形容紧闭嘴巴;不敢说话。

出处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此智士所以钳口结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

29缄口不言 [ jiān kǒu bù yán ]

解释 缄:封闭;言:说话。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

出处 《明史 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30不声不吭 [ bù shēng bù kēng ]

解释 吭:出声。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他不声不吭,唿地豁开人,带着一股风直向工程队对部走去。”

31沉默不语 [ chén mò bù yǔ ]

解释 指一言不发。

出处 沈从文《沅陵的人》:“这是一群默默无闻沉默不语真正的战士!”

32缄口无言 [ jiān kǒu wú yán ]

解释 缄口: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师云:'汝若不会,老僧即缄口无言。'”

33讷口少言 [ nè kǒu shǎo yán ]

解释 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

出处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34绝口不道 [ jué kǒu bù dào ]

解释 绝口:始终不开口。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丙吉传》:“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35闭口藏舌 [ bì kǒu cáng shé ]

解释 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出处 五代 冯道《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36杜口吞声 [ dù kǒu tūn shēng ]

解释 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 黄节》:“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37不声不气 [ bù shēng bù qì ]

解释 指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你们只想自己的爱人像旧式妇女一样,百依百顺,不声不气,来服侍你们。”

38静观默察 [ jìng guān mò chá ]

解释 不动声色,仔细观察。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39出处语默 [ chū chǔ yǔ mò ]

解释 出仕和隐退,发言和沉默。语本《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出处 语出《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