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美好盛世的成语

形容美好盛世的成语


1安居乐业 [ ān jū lè yè ]

解释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安定地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形容社会治理得好;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于正常。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货殖传序》:“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2路不拾遗 [ lù bù shí yí ]

解释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处 汉 贾谊《新书 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3五谷丰登 [ wǔ gǔ fēng dēng ]

解释 五谷:指稻、黍(小米)、稷(高梁)、麦、菽(豆)泛指粮食作物;丰登:丰收上场打晒。形容农业丰收年景。

出处 《六韬 龙韬 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4国泰民安 [ guó tài mín ān ]

解释 泰:太平。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出处 宋 吴自牧《梦梁录 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5天下太平 [ tiān xià tài píng ]

解释 全国或世界局势稳定。形容社会安定;秩序良好。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仲尼燕居》:“言而覆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夫是天下太平也。”

6太平盛世 [ tài píng shèng shì ]

解释 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代。比喻非常兴盛安定的社会。太平:社会安定。

出处 明 沈德符《野获编》:“余谓太平盛世,元夕张灯,不为过侈。”

7莺歌燕舞 [ yīng gē yàn wǔ ]

解释 黄莺歌唱;燕子跳舞。形容春光明媚的景象。

出处 宋 苏轼《报锦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8国富民强 [ guó fù mín qiáng ]

解释 国家富足;人民强健。

出处 汉 赵晔《吴越春秋》:“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9政通人和 [ zhèng tōng rén hé ]

解释 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出处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10承平盛世 [ chéng píng shèng shì ]

解释 承平:太平。太平、兴盛的时代。

出处 《汉书·食货志》:“王莽因汉承平之业,匈奴称藩,百蛮宾服。”

11六畜兴旺 [ liù chù xīng wàng ]

解释 六畜:牛、马、羊、猪、鸡、狗。指各种牲畜、家禽繁衍兴旺。

12国富民安 [ guó fù mín ān ]

解释 国家富强,人民安定。

出处 《汉书·刑法志》:“至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

13盛况空前 [ shèng kuàng kōng qián ]

解释 形容热闹至极

出处 陆文夫《为读者想》:“只有把厅堂挤得满满,才算得上是盛况空前。”

14休明盛世 [ xiū míng shèng shì ]

解释 休明:美好,清平;盛:兴旺;世:世代。美好清平的兴盛时代。

出处 晋·潘岳《西征赋》:“当休明之盛世,托菲薄之陋质。”

15鼓腹击壤 [ gǔ fù jī rǎng ]

解释 同“击壤鼓腹”。

出处 《隋书·儒林传·何妥》:“上古之时,未有音乐,鼓腹击壤,乐在期间。”唐·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凿井耕田者不知自然,鼓腹击壤者不知帝力。”

16东风入律 [ dōng fēng rù lǜ ]

解释 谓春风和畅,律吕调协。常用以称颂盛世。

17夜不闭户 [ yè bù bì hù ]

解释 夜里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秩序、风气很好。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8百花齐放 [ bǎi huā qí fàng ]

解释 百花:泛指各种花卉;齐:同时。①各种各样的花卉同时开花。②现常比喻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也形容文化艺术和各行业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哪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19畅通无阻 [ chàng tōng wú zǔ ]

解释 畅:不停滞;畅利地。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运。多指事情能顺利地进行。

出处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打通了安合公路,使北路的进军畅通无阻。”

20人寿年丰 [ rén shòu nián fēng ]

解释 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出处 南朝 梁 萧统《文选 潘岳》:“宜其民和年登。”李善注引作“人和年丰。”

21丰衣足食 [ fēng yī zú shí ]

解释 穿的吃的都很充足富裕。形容生活富足。

出处 五代 齐已《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

22风调雨顺 [ fēng tiáo yǔ shùn ]

解释 调:调和;配合得均匀合适;顺:适合需要。形容风雨及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现比喻客观条件有利。

出处 《旧唐书 礼仪志一》引《六韬》:“既而克殷,风调雨顺。”

23乐不可支 [ lè bù kě zhī ]

解释 支:支持、支撑。快乐到了不能自我控制的地步。形容快乐到极点。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堪传》:“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公为政,乐不可支。”

24光天化日 [ guāng tiān huà rì ]

解释 充满阳光的天空;化生万物的太阳。旧时比喻太平盛世;现在形容是非、好坏大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场合。

出处 《尚书 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

25繁荣昌盛 [ fán róng chāng shèng ]

解释 繁荣:原指草木枝叶;花朵茂盛;引申为事物蓬勃发展;昌盛:兴旺;兴盛。形容国家或事业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的景象。

出处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

26百家争鸣 [ bǎi jiā zhēng míng ]

解释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指发表意见。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27文治武功 [ wén zhì wǔ gōng ]

解释 政绩和战功。指治理国家和对外用兵都功绩显著。旧时多用为对帝王或重臣的赞誉之词。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28众目昭彰 [ zhòng mù zhāo zhāng ]

解释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昭彰:明显。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众目昭彰,一传出去,不见得轻放过了你。”

29是非分明 [ shì fēi fēn míng ]

解释 正确和错误非常分明。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故贤圣之君,博观始终,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30弊绝风清 [ bì jué fēng qīng ]

解释 弊:弊病;弊端。营私舞弊、欺诈蒙骗的事情完全没有;风气十分良好。形容坏风气一扫而空。

出处 宋 周敦颐《拙赋》:“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弊绝风清。”

31民安国泰 [ mín ān guó tài ]

解释 人民安乐,国家太平。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大宋自太祖开基,太宗嗣位,历传真、仁、英、神、哲共是七代帝王,都则偃武修文,民安国泰。”

32喜不自胜 [ xǐ bù zì shèng ]

解释 胜:承担。指喜悦难以克制。

出处 三国 魏 钟繇《贺捷表》:“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熹,喜不自胜。”

33河清海晏 [ hé qīng hǎi yàn ]

解释 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出处 唐 顾况《八月五日歌》:“率土普天无不乐,河清海晏穷寥廓。”

34岁丰年稔 [ suì fēng nián rěn ]

解释 稔:庄稼成熟。指农业丰收。亦作“岁稔年丰”。

出处 唐·陆长源《上宰相书》:“今岁丰年稔,谷贱伤农。诚宜出价以敛籴,实太仓之储。”

35马放南山 [ mǎ fàng nán shān ]

解释 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出处 《尚书 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36春风夏雨 [ chūn fēng xià yǔ ]

解释 春风和煦,夏雨滋润,足以养育万物。常比喻及时给人以教益和帮助。

出处 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37民康物阜 [ mín kāng wù fù ]

解释 人民平安,物产丰富。

出处 清 郑观应《盛世危言 吏治下》:“可见当时君明臣良,民康物阜,致治之隆非无故也。”

38时和年丰 [ shí hé nián fēng ]

解释 和:和平;年:年成;丰:盛,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出处 《诗经 小大雅谱》唐 孔颖达疏:“万物盛多,人民忠孝,则致时和年丰,故次《华黍》,岁丰宜黍稷也。”

39国富兵强 [ guó fù bīng qiáng ]

解释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40舜日尧年 [ shùn rì yáo nián ]

解释 比喻升平盛世。尧舜,均为古代贤君。

出处 南朝·梁·沈约《四时白狞歌·春白狞》:“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41五谷丰熟 [ wǔ gǔ fēng shú ]

解释 见“五谷丰登”。

出处 《六韬·龙韬·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42雨顺风调 [ yǔ shùn fēng tiáo ]

解释 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出处 《六韬》:“既而克殷,风凋雨顺。”

43物阜民丰 [ wù fù mín fēng ]

解释 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44民殷国富 [ mín yīn guó fù ]

解释 殷:殷实,富足;阜:丰富。国家人民殷实富裕。

出处 《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45舜日尧天 [ shùn rì yáo tiān ]

解释 见“舜日尧年”。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4回:“今果然民安物阜,的确舜日尧天,夸之不尽。”

46雪兆丰年 [ xuě zhào fēng nián ]

解释 谓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古人云:‘雪兆丰年’。”

47麦秀两歧 [ mài xiù liǎng qí ]

解释 亦作“麦秀两岐”。①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②唐教坊曲名。

出处 《东观汉记》:“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欺。”

48不知所为 [ bù zhī suǒ wéi ]

解释 为:做。不知道该怎么办。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桓子不知所为。”

49时和岁丰 [ shí hé suì fēng ]

解释 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

出处 宋 苏轼《论赏罚及修河事》:“太宗皇帝每见时和岁丰,雨雪应时,辄喜不自胜,举酒以属群臣。”

50岁稔年丰 [ suì rěn nián fēng ]

解释 稔:庄稼成熟。指农业丰收。同“岁丰年稔”。

出处 明 无名氏《十样锦》第四折:“今日个君圣臣贤治,化育的岁稔年丰快。”

51时和岁稔 [ shí hé suì rěn ]

解释 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

出处 《南齐书 王敬则传》:“救民拯弊,莫过减赋。时和岁稔,尚尔虚乏,傥值水旱,宁可熟念?”

52十雨五风 [ shí yǔ wǔ fēng ]

解释 十天下一场雨,五天刮一次风。谓风调雨顺。

出处 前蜀·杜光庭《画五岳诸神醮词》:“上扶邦国,傍祐黎元。调十雨五风以登稼穑,普九州六合以致雍熙。”

53十风五雨 [ shí fēng wǔ yǔ ]

解释 十天一刮风,五天一下雨。形容风调雨顺,气候适宜。

出处 宋 陆游《村居初夏》诗:“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

54国富民丰 [ guó fù mín fēng ]

解释 国家富有,民众富裕。

出处 三国·魏·曹植《七启》:“散乐移风,国富民康。”

55击壤而歌 [ jī rǎng ér gē ]

解释 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打击土堆而唱歌。比喻太平盛世,人人丰衣足食

出处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一回:“衣冠辐辏,车马喧阗,人人击壤而歌,处处笙箫而乐。”

56民安物阜 [ mín ān wù fù ]

解释 阜:多。社会安定,物资丰富。形容太平盛世的景象。

出处 明 朱有炖《灵芝庆寿》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民安物阜。”

57谷贱伤农 [ gǔ jiàn shāng nóng ]

解释 指粮价过低,损害农民的利益。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58物阜民康 [ wù fù mín kāng ]

解释 物产丰富,人民安康。

出处 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大明御极,远绍虞唐,河清海晏,物阜民康。”

59麦穗两歧 [ mài suì liǎng qí ]

解释 一根麦长两个穗。比喻年成好,粮食丰收。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堪传》:“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60击壤鼓腹 [ jī rǎng gǔ fù ]

解释 原谓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后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

出处 《庄子 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61风不鸣条 [ fēng bù míng tiáo ]

解释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出处 西汉 桓宽《盐铁论 水旱》:“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

62祥麟威凤 [ xiáng lín wēi fèng ]

解释 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

出处 《宋史·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获威凤。”

63威凤祥麟 [ wēi fèng xiáng lín ]

解释 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象征,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

出处 《宋书 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获威风。”《宋史 乐志一》:“九年,岚州献祥麟。”

64涂歌邑诵 [ tú gē yì sòng ]

解释 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出处 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增类帝之宫,饬礼神之馆,涂歌邑诵,以望属车之尘者久矣。”

65涂歌里咏 [ tú gē lǐ yǒng ]

解释 同“涂歌邑诵”。

出处 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老安少怀,涂歌里咏。莫不欢若亲戚,芬若椒兰。”

66安国富民 [ ān guó fù mín ]

解释 使国家安定,使人民富裕。

出处 《汉书 汲黯传》:“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

67麦穗两岐 [ mài suì liǎng qí ]

解释 ①一麦两穗。旧时以为祥瑞,以兆丰年。亦用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②比喻相像的两样事物。

68一治一乱 [ yī zhì yī luàn ]

解释 治:太平。一段时期太平,一段时期动乱。指治世与乱世相间。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69麦秀两岐 [ mài xiù liǎng qí ]

解释 见“麦秀两歧”。

70威风祥麟 [ wēi fēng xiáng lín ]

解释 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

出处 《宋史·符瑞志中》:“元康四年,南郡获威风。”《宋史·乐志一》:“九年,岚州献祥麟。”

71化日光天 [ huà rì guāng tiān ]

解释 ①谓太平盛世。②比喻众目昭彰、是非分明的场合。

出处 太平天国《太平诏书》:“尧、舜化日光天,由为君能正;禹、稷身显后狂,由为臣能正。”

72太平无象 [ tài píng wú xiàng ]

解释 指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后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出处 《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73祥风时雨 [ xiáng fēng shí yǔ ]

解释 形容风调雨顺。多比喻恩德。

出处 晋·袁宏《后汉纪·章帝纪》:“夫人道得于下,则阴阳和于上,然后祥风时雨,覆被远方,则夷狄慕德重泽而至矣。”

74君圣臣贤 [ jūn shèng chén xián ]

解释 君主圣明,臣子贤良。形容君臣契合,政治清明。

出处 《旧唐书·马燧传》:“道无不行,谋无不臧,君圣臣贤,运泰时康。”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十九回:“当今乃尧舜之世,君圣臣贤。”

75唐虞之治 [ táng yú zhī zhì ]

解释 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

出处 《古文观止 王鏊〈亲政篇〉》:“吴楚材等尾批‘谁谓唐虞之治,不可见于今哉。’”

76千仓万箱 [ qiān cāng wàn xiāng ]

解释 形容因年成好,储存的粮食非常多。

出处 《诗经 小雅 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77泣麟悲凤 [ qì lín bēi fèng ]

解释 ①古代以为麟是仁兽,天下太平时乃出现;又以为凤鸟至乃圣人受命而王之兆。孔子因乱世获麟而涕泣,又因凤鸟不至而伤叹。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论语·子罕》。后因以“泣麟悲凤”为哀伤国家衰败之典。②古琴操名。

出处 孔子因乱世获麟而涕泣,又因凤鸟不至而伤。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论语·子罕》。

78发政施仁 [ fā zhèng shī rén ]

解释 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出处 宋·苏轼《论赏罚及修河事》:“方是时,二圣在位,发政施仁,惟恐不及。”

79穰穰满家 [ ráng ráng mǎn jiā ]

解释 穰穰:丰盛。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

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80瑞雪兆丰年 [ ruì xuě zhào fēng nián ]

解释 瑞:吉利的。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

出处 曲波《桥隆飙》十九:“俗语道:‘瑞雪兆丰年’,明年的小麦一定收成好。”

81老死不相往来 [ 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

解释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