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查 成语 形容读书声音的成语

形容读书声音的成语


1余音绕梁 [ yú yīn rào liáng ]

解释 余音: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下乐声。仿佛遗留下来的乐声围着屋打转转。形容歌声、乐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2如雷贯耳 [ rú léi guàn ěr ]

解释 贯:穿透。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出处 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

3抑扬顿挫 [ yì yáng dùn cuò ]

解释 抑:降低;挫:转折。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一般指音乐、朗诵。有时也指文学作品。

出处 宋 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4绘声绘色 [ huì shēng huì sè ]

解释 绘:指绘;描摹。形容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绘声绘影,能令阅者拍案叫绝。”

5字正腔圆 [ zì zhèng qiāng yuán ]

解释 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出处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接着便也说了这一句谚语,字正腔圆,果然是道地的无锡话。”

6朗朗上口 [ lǎng lǎng shàng kǒu ]

解释 谓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出处 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7琅琅上口 [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

解释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出处 清 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8震天动地 [ zhèn tiān dòng dì ]

解释 震动了天地。形容声势浩大。

出处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河水》:“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9书声朗朗 [ shū shēng lǎng lǎng ]

解释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二连三,莫不书声朗朗。”

10书声琅琅 [ shū shēng láng láng ]

解释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11铿锵有力 [ kēng qiāng yǒu lì ]

解释 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出处 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12大音希声 [ dà yīn xī shēng ]

解释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处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13平步青云 [ píng bù qīng yún ]

解释 平:平稳;稳当;步:行步;走上;登上;青云:青天。比喻官位很高。比喻一下子轻易地登上了很高的官位。旧时用以形容科举及第;或陡然富贵。

出处 宋 袁文《瓮牖闲评》第三卷:“廉宣仲才高,幼年及第,宰相张邦昌纳为婿。当徽宗时自谓平步青云。”

14响彻云霄 [ xiǎng chè yún xiāo ]

解释 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象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出处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6回:“这一笛儿,真吹得响彻云霄,鸾翔凤舞,楼下千千万万的人,都定睛侧耳,寂然无声。”

15不平则鸣 [ bù píng zé míng ]

解释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

出处 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16接二连三 [ jiē èr lián sān ]

解释 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家中事情接二连三,也无暇及此。”

17改弦更张 [ gǎi xián gēng zhāng ]

解释 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变更方针、计划、办法或态度。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18不绝如缕 [ bù jué rú lǚ ]

解释 绝:断;缕:细线。似断未断;像只有一根细丝维系着。比喻情势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也形容声音微弱;但未中断。原作“不绝若线”。

出处 宋 苏轼《前赤壁赋》:“馀音袅袅,不绝如缕。”

19脱口而出 [ tuō kǒu ér chū ]

解释 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

出处 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我晓得你这个人向来是有口无心的,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话便脱口而出。”

20咄咄怪事 [ duō duō guài shì ]

解释 咄咄:表示惊讶的声音。使人惊讶的怪事。形容事情不合情理;叫人不能理解。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21耳听八方 [ ěr tīng bā fāng ]

解释 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22唉声叹气 [ āi shēng tàn qì ]

解释 唉声:叹气声;因伤感忧闷、苦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也写作“哀声叹气”、“嗳声叹气”。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我看你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这会儿子又唉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

23珠圆玉润 [ zhū yuán yù rùn ]

解释 像珍珠那样浑圆;像美玉那样润泽。形容皮肤、歌喉;文笔等圆润而富有光彩。润:润滑;光滑。

出处 明 汪珂玉《珊瑚网 名画题跋》:“黄鹤仙翁寄余诗画,两学贤友俱有和章,明窗展玩,珠圆玉润,照耀后先。”

24震耳欲聋 [ zhèn ěr yù lóng ]

解释 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

出处 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25咄咄逼人 [ duō duō bī rén ]

解释 ①气势汹汹;盛气凌人;言语或神态中有一种威胁逼人的气势。咄咄:表示惊奇的声音。②形容本领赶上或超过别人;令人惊诧。

出处 晋 卫铄《与释某书》:“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

26绕梁三日 [ rào liáng sān rì ]

解释 绕梁:在房梁间缭绕飘荡。(余音)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27鬼哭狼嚎 [ guǐ kū láng háo ]

解释 嚎:大声叫或哭喊。像鬼和狼一样哭喊。形容哭声很凄惨。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0回:“又神差鬼使,叫他里面嚷打做鬼哭狼号。”

28不露声色 [ bù lù shēng sè ]

解释 露:显露;声:说话的声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

出处 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29寂然无声 [ jì rán wú shēng ]

解释 寂静没有声音。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1卷:“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这残盘剩饭,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为何寂然无声?”

30怪声怪气 [ guài shēng guài qì ]

解释 形容声音、语调、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难听。

出处 鲁迅《二心集 宣传与做戏》:“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

31声情并茂 [ shēng qíng bìng mào ]

解释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出处 清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 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32欢声雷动 [ huān shēng léi dòng ]

解释 欢呼声像雷声一样响。形容热烈欢乐的气氛。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宋先锋大喜,传谕各门将佐,统领军马,次第入城。兵不血刃,百姓秋毫无犯,欢声雷动。”

33人烟稀少 [ rén yān xī shǎo ]

解释 人烟:指住户。指住户少。

出处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此去俱是长源深谷,人烟稀少,汝往前村寻问那家借宿一宵,明日早上山去。”

34不绝如线 [ bù jué rú xian ]

解释 绝:断。形容局势危急,像差点要断掉的线一样;也形容声音思绪微弱。

出处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35沸反盈天 [ fèi fǎn yíng tiān ]

解释 沸:翻滚;反:翻转;盈:充满。沸腾翻滚的声浪喧天。形容人声嘈杂喧嚣;乱成一片。

出处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只见外面的人雪片打进来,沸反盈天,喊声不绝。”

36不绝于耳 [ bù jué yú ěr ]

解释 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37咳声叹气 [ hāi shēng tàn qì ]

解释 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出处 《负曝闲谈》第六回:“江裴度无法,只得咳声叹气的出得行门,偏偏包车夫又不知去向,把他恨得跺脚。”

38顿挫抑扬 [ dùn cuò yì yáng ]

解释 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出处 宋 魏庆之《诗人玉屑 靖节 休斋论〈归去来辞〉》:“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

39发聋振聩 [ fā lóng zhèn kuì ]

解释 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也能听到。发:开启;振:振动;聩:耳聋。比喻言论文章等唤醒麻木糊涂的;给人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

出处 清 蕊珠旧史《京尘杂录 厂年玉笋志》:“如洛钟之应铜山,蒲牢夜半鸣,足以发聋振聩。”

40莺声燕语 [ yīng shēng yàn yǔ ]

解释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出处 元 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41警愦觉聋 [ jǐng kuì jué lóng ]

解释 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出处 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贤士大夫主持风教,固宜默握其权,时与厘定,以为警愦觉聋之助,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

42鬼哭神嚎 [ guǐ kū shén háo ]

解释 号: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出处 《太平天国歌谣传说集 祭供恩人》:“吓还不算,还逼着人‘逃难’。弄得村上鸡飞狗跳,鬼哭神嚎。”

43鼻息如雷 [ bí xī rú léi ]

解释 鼻息:鼾声。打呼噜的声音就象打雷一样响。形容熟睡时鼾声大作。

出处 宋 沈括《梦溪笔谈 人事》:“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

44解弦更张 [ jiě xián gēng zhāng ]

解释 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45扼腕叹息 [ è wàn tàn xī ]

解释 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

出处 晋 王隐《晋书 刘锟传》:“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长叹者也。”

46聆音察理 [ líng yīn chá lǐ ]

解释 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4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

47如雷灌耳 [ rú léi guàn ěr ]

解释 亦作“如雷贯耳”。①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出处 《三国志平话》卷中:“‘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叫声如雷灌耳,桥梁皆断。”

48韦编三绝 [ wéi biān sān jué ]

解释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49历历在耳 [ lì lì zài ěr ]

解释 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

出处 宋 陈文蔚《祭朱先生》:“念昔暂违,今焉永诀,历历在耳,言犹未绝。”

50穿云裂石 [ chuān yún liè shí ]

解释 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出处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东坡一》:“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

51响彻云际 [ xiǎng chè yún jì ]

解释 见“响彻云霄”。

出处 明·袁宏道《吴游记·虎丘》:“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52锵金鸣玉 [ qiāng jīn míng yù ]

解释 金玉相撞而发声。比喻音节响亮,诗句优美。

出处 唐·骆宾王《帝京篇》:“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

53响彻云表 [ xiǎng chè yún biǎo ]

解释 见“响彻云霄”。

出处 清·王韬《淞滨琐话·仙井》:“兰香亦鼓云和之瑟,音韵悠扬,响彻云表。”

54俯仰唯唯 [ fǔ yǎng wéi wéi ]

解释 唯唯:答应的声音。点头答应。比喻谦卑地应付。

出处 唐·李朝威《柳毅传》:“毅撝退辞谢,俯仰唯唯。”

55凤鸣鹤唳 [ fèng míng hè lì ]

解释 形容优美的声音。

56寒蝉凄切 [ hán chán qī qiè ]

解释 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出处 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去暮,临河徘徊。’”

57蜂目豺声 [ fēng mù chái shēng ]

解释 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出处 左丘明《左传 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58铿锵顿挫 [ kēng qiāng dùn cuò ]

解释 铿锵: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形容音律和谐有力、动听。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2回:“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了。”

59咄嗟叱咤 [ duō jiē chì zhà ]

解释 咄嗟、叱咤:发怒时大声呵叱、吆喝。形容发怒时大声喊叫的声音。

出处 宋·苏辙《三国论》:“昔者项籍有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

60金声玉润 [ jīn shēng yù rùn ]

解释 比喻文章气韵优美。

出处 东汉 班固《东都赋》:“玉润而金声。”

61鹤鸣九皋 [ hè míng jiǔ gāo ]

解释 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

出处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相关推荐

最近更新

别人正在查

汉语查
©2024 hgcha.com